魁
星
阁
钱库镇仙居柘园千年古村
陈
宣
事
迹
一、明初建阁
苍南县钱库镇仙居社区柘园是千年古村,四面沃野,河网密布,仿佛一派水乡光景。村之西南,贯串南北的江南运河和荪湖(看里)山流向东北的一条河流在此交汇,宽广的河面上天然构成两座小洲,北面的小洲上建文昌阁,祭奠文昌帝君,南面的小洲上建魁星阁。
两阁之间有桥相连,两阁相对,气焰特殊。清代平阳知县何子祥曾莅临柘园,他在《十一都文昌阁拨涂田额以看澜记》一文中写道:“湖之央,辇白石为基,建阁其上,以祀文昌,又别筑亭,祀魁星。往阁约数十步,造减阁半而楫文昌,亦在湖中。阁规模颇仿白沙,而天光云影;四周绕湖,则又似杭之湖心亭,所少者十里荷香,三秋桂子耳。然密柳躲莺,平沙宿鹭,樵歌牧唱,沿堤上下,金镇将军岭诸山,雄放奔海,以障狂澜,远看近览,心旷神怡,何必多让西湖耶!”在文章中,何子祥将文昌阁和魁星阁比做杭州西湖名胜湖心亭,装点着光景旖旎的江南水乡。
湖心上的文昌阁与魁星阁系柘园陈氏先祖所建。柘园陈氏始迁祖陈瑄(字正器),苏州平江人,进士身世,官永嘉州学博士。自唐代卜居横阳凤凰山,后转徙江南柘园定基,人文始兴,南宋出了八名进士。明洪武八年 (1375),朝廷命令各地立社学,延请师儒以教民间子弟。正统元年 (1476),朝廷令提学官及府县官对社学停止搀扶和监视,社学中品学兼优者,可免试补为秀才。柘园先祖谨遵崇文习武、耕读传家的祖训,为培育提拔族内子弟学文,遂择河心北面的小洲废地上建阁,阁内办社学,兼祀文昌帝君;同时又南面小洲上建起了魁星阁,祭奠魁星爷。两阁相对,又是一体,文昌、魁星相邻并祀,在江南其实不多见。文昌和魁星原为星官名,文昌别名“ 文曲星 ”,魁星又称“奎星”,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文昌和魁星都是被人神化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历来为读书人所崇祀。柘园先祖的建阁初志是期看那两位星君能提振当地文气,使族内子弟日后能科举立名,光宗耀祖。
公然,至明代成化十七年( 1481)年,陈宣考中进士,后官至云南布政司左参政。后来者陈典学考取举人第七名(亚魁),官静海知县。此外,陈侣、陈宥、陈焕、陈庠、陈激、陈使、陈王庭数十位考取贡生,纷繁出仕。平阳知县赵郡(字子卿,号济川,江西南丰人),在村内特树一座牌楼,以表扬柘园陈氏龙翔凤翥、文风惠畅之盛况。牌楼正面为“义隐遗芳”四个擘窠大字,后背为“文魁”,系由乐清平民诗人何白( 1562-1642)所书。固然牌楼已被毁,但碑文至今尚存。
清官史话/陈宣:刚正不阿 勤政为民
陈宣(1438~1509),字文德,号潜斋,苍南县钱库镇柘园村人。历官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夷陵知州、河南府知府、云南布政司左参政等职,是明中叶期间的一员能吏。任职期间,陈宣为官耿直,从不奴颜媚上,因为他的耿曲敢言,得功了很多显贵,曾被贬到夷陵任知州。陈宣一生清廉、勤政为民,往世时贫无立锥,两袖清风,深受世人称颂。
地气所钟,文脉所系,明代以降,柘园在文昌阁内建社学后,风气顿然大开,陈氏子弟多习文,此中就有大孝子陈序。陈序(1415-1476),字惟伦,号植柘,据陈宣《先公主事府君实录》记载:序公早年曾有志于科举,却屡屡失利,遂为文昌阁社学师,潜心培育提拔子弟读书。陈序是孝子,据柘园《陈氏宗谱》记载,正统年间,父亲陈侃久病不愈,母亲方氏忧心如焚,以至“祷以身代”,陈序看在眼里,肉痛如割。他想起古书上记载,亲人之肉能够疗疾,遂起效法前人之意,于夜深人静之时,斋戒更衣,向天祈求,自割股肉做汤药,喂进父嘴,然而父病未见起色,于是再割,先后三次,仍无法救回父命。陈序的孝行冲动了世人,其子陈宣在《先公主事府君实录》中感慨道:“公之心何心哉?六合鬼神为之动也!况人乎?”陈序善做诗文,性好吟咏,著《植柘集》,可惜不存。他也熟知《周易》,出力培育提拔儿子陈宣读书。陈序临末前吩咐陈宣道:“汝当官日,慎毋贪毋酷!”后来陈宣承袭父训,为官后以崇儒勤学、勤政清廉而著称。陈宣还将父亲陈序的刲股疗疾之事告诉李东阳、吴宽、谢迁等同僚,他们都是当朝大学士,纷繁以诗文记之,以褒大孝。此中李东阳做《植柘陈翁刲股卷》一诗:“伐树勿伐柘,爱此手泽存。爪树伤柘肤,锄树伤柘根。根肤尚可惜,笺肌亦人何?吾肌本亲遗,吾以奉吾亲。茫茫堪舆内,此意诚苦辛。肌笺幸不死,遗胤传儿孙。孙乎慎勿忘,锡类良有因。”陈宣将同僚诗咏集成一册,名曰《孝行集》。明弘治《温州府志》,清康熙、乾隆《平阳县志》,以及《东昆仰行录》《东嘉前贤录》等文献均有记载孝子陈序事迹。
陈宣与魁星阁
魁星阁
苍南县钱库镇仙居社区柘园是千年古村,四面沃野,河网密布,仿佛一派水乡光景
看澜社学
从明至清,柘园文昌阁内仍用做社学,周边村子子弟在此中就学。但到了乾隆三十二年,知县何子祥路过文昌阁,发现社学已经停办。本地生员陈际清告诉他,因当地富人少,“膏束无从,讲席尚虚”,只得关门。何子祥却不那么认为,他说,古代读书之家未必就是富户,农家子弟也能够为士,“以诗书为箕裘,如衣食焉,一日不成缺。是以党庠术序间无不学之人,进则横经,出则负耒,不失为士也。”假设必然要富了再往学,那么就风气日颓,富家子弟多纨绔习,他们就“以学为畏途,恐为束缚,又焉看其负笈而来?”假设不兴进修之风,即便把文昌阁粉饰的金碧灿烂,跟文昌的含义仍是相差太远。文昌阁并不是需要令媛才气建,只不外是人们不知圣贤的缘故。何子祥定见参考白沙看海社学的做法,拨付涂田,加上富人捐赠田亩,足以付出师生之用,“而延请名儒,广置经传认为鼓励,庶几文风日盛。”在何子祥的搀扶帮助下,文昌阁内社学补葺完毕后,何子祥亲笔落款为“看澜社学”,并撰《十一都文昌阁拨涂田额以看澜记》。柘园的看澜社学与白沙的“看海社学”齐名,成为江南垟一处人文中心。尔后看澜社学停办,殊为可惜。看澜社学固然已经不存,但祭奠文昌和魁星的传统还在,民国期间,陈家堡乡绅陈倬甫出资补缀文昌阁和魁星阁。
解放后,阁运盛衰无常,文昌阁回属邻村雅店桥,魁星阁仍属柘园。数年前,魁星阁在一场无名大火中化为灰烬,但是不久又重建,其规模更胜于前。现在文昌阁改为佛门寺院,魁星阁仍屹立河心,至今香火极旺,名闻遐迩,特殊是公事员测验、高考、中考期间,来此求神保佑的人川流不息。每小我到此祭拜,会得到一收笔,据说,被那收笔点中之人即可金榜落款、夺得冠军。据《东昆仰行录》记载:(陈宣)“稍长,奋志攻苦,不出户外,所熟读书,末身默识,不遗一字。既而迅笔千言立就,词理皆到。”可见陈宣的胜利哪里是魁星赐福?不外是比常人愈加吃苦攻读罢了。天才也好,魁星赠笔也好,其实不外是功德者衬着罢了。清代诗人张綦毋《船屯渔唱》中有一首咏陈宣之诗:“进学何因有忌年,失时爱护保重念前贤。只怜今日满堂座,那是其时‘鼻涕宣’”。而今柘园魁星阁,满堂皆是求取功名之辈,在他们充满对权利和金钱饥渴的眼神中,又何尝晓得当初曾流着鼻涕的少年陈宣,会生长为受人爱护保重的前贤。
参考文献(清)何子祥《蓉林笔钞》(李成廉 张奋 点校,中州古籍出书社)(明)陈宣《先公主事府君实录》载《柘园陈氏宗谱》(明)李东阳《怀麓堂稿》(卷六)(钦定四库全书)(明)王鳌《震泽集》(卷二)(钦定四库全书)(明)郑思恭《东昆仰行录•大参陈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书社)(清)张綦毋《船屯渔唱》(张奋点校,中州古籍出书社)
魁星阁
来源/钱库民宗所
视频来源/清廉浙江
图片/陈启茜 李鹤喊、
编纂/金孟荣
觉得有用,点右下角↓
钱库草根 当地影响力微信媒体
告白投放请致电(微信)1 390666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