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汗青,是伟大之史。
在我看来,罗力立的《大豆谣》,是那伟大汗青中的童音回响。
罗力立老迈姐的父亲罗云鹏,1931年加进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的早期干部,1940年被捕,1946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戮。
罗云鹏被捕后,他的老婆樊桂英和出生才8个月的女儿,也被仇敌关进了牢房。他的女儿罗力立,即是《大豆谣》的做者。从此,她也同父母一样,履历了6年的牢狱生活。
她必定是中国近代以来年龄最小的囚徒。
她是幸运活下来的“小萝卜头”。
迄今为行,我已为多部书写过序了。《大豆谣》是那些书中最薄的一本。我却觉得它其实太有重量,太沉了,同时也觉得我的笔很沉,感受甚多,竟不知该从哪一点写起。
我出生在哈尔滨,罗云鹏烈士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我下乡前去过巴彦县,昔时那是黑龙江江边的一个小县城。革命白叟王定国是谢觉哉的夫人,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的延安“五老”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是罗云鹏与樊桂英婚姻介绍人的王定国白叟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生长问题,我那时在中国儿童片子造片厂工做,与王定国白叟多有接触。而那时的王洛宾先生,曾在北京住过,是我心怀敬意拜见过的人物。
有以上种种关系存在,按理说我写起序来应该更顺畅一些。但恰好相反,我觉得我的笔写不出字来了似的。
我认为《大豆谣》是一部革命回忆录。固然它是那么的薄,我仍是甘愿用“部”来议论它。革命回忆录我读过的也很多了,70余岁的我,却第一次读到以一个6岁孩子的视角所写的革命回忆录!
固然它很薄,却无疑是所有革命回忆录中很不通俗的一部,并世无双的一部。我认为它是中国所有革命回忆录中的珍品,因为它的并世无双,因为一个6岁女孩的视角。
书中多处文字震动了我。
我读过的许多书中,都写到人对饥饿所留下的印象。但第八章,也就是《人世美食的诱惑》一章,对一个年仅6岁女孩的“小囚徒”想要再食到一片小小的饼干而末不成得的回忆,使我读得万分愀然。饥饿是一回事,“囚徒”的饥饿是另一回事,一个年仅几岁(那一年罗力立还不到6岁)的“小女囚徒”的饥饿,使那一章的回忆每一个细节、每一行字都实在若见,过目难忘。
《人世邪道是沧桑》一章,出格令人肃然,继而敬意顿生,摘录如下:
难友们的死,我见得很多了。事实上我的确实确屡次做了死者独一的送葬人。难友被熬煎身后,家属是无法见到的,也不准其他难友送葬,只要我是“特许”的。记得母亲在我臂上缠一块黑布,我便跟着抬尸体的把守从监狱后面出往,不断朝山坡那边走着。在那沉寂的山谷中,没有葬仪,更没有哀乐,只要我——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儿——怀着一颗热诚的童心,肩负着父辈的重托,护送着革命志士的亡灵,我代表狱中难友向死者深深地鞠躬,做最初的告别……
默读如上文字,我面前油然而现的画面,是那种色彩灰沉的、令人心绪忧伤不已的油画,而且蓦然地,画中那小女孩满身散发出小天使般的亮堂四射的圣光!
我想,近代以来,在全世界,那样的情形,有也不会太多的。
《大豆谣》那儿童视角的“小囚徒”实记性的、革命操行的回忆录,文风却又并不是多么的失看;恰好相反,字里行间充满革命的乐看主义精神!那乃因为,天天与小女孩相处的,影响她的幼小心灵的,是她的爸爸妈妈以及爸爸妈妈的狱友们——他们全都是对党、对革命事业无比忠实的,舍生忘死的,虽死犹荣的,相信革命肯定会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人!
他们是她之精神的伟大的守护者。
所以她在狱中有时也唱歌,也跳舞,像所有孩子一样,也憧憬着她人生美妙的未来。
除了王洛宾那位可敬心爱的狱中大伴侣,《大豆谣》还笔录了别的一些同样可敬心爱的人,如农人席维翰,父亲的革命同志林叔叔、赵伯和赵大娘,老赤军王昌明王伯伯,狱中的启蒙恩师郭仪郭教师,“大伴侣”胡润宝,有诗才的王姨……他们中,有人是坚贞的共产党员,有人是思惟朝上进步的年轻常识分子。幸有罗力立将他们密意地写在回忆录中,使他们的事迹成为浩荡的中国革命的一部门。
我觉得,《大豆谣》值得一切年龄的人来读,特殊值得今天的青少年来读。凡读过的人,必会像我一样,愈加大白曾经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些如何的人,中国共产党指导之下的革命为什么一定会胜利。
《大豆谣》冲动了我,也将冲动更多更多的读者!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