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肖像

3周前 (11-16 05:17)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874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484
  • 回复0
楼主

中国艺术家的精神肖像,假设要描画出来,事实是什么样子?做家黑陶将若干位无锡文化前贤的人格特征拼接组合起来,为那幅肖像,供给了一份有意思的参考。

痴:东晋顾恺之

痴,即痴迷,那是无锡艺术家顾恺之(348—409)的精神特征。

寡所周知,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的顾恺之(小名虎头),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其“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高古游丝描法、“以形写神”的艺术看念,为后世称颂。

顾恺之出色的艺术成就,并不是凭空易得,而是来自于他的“痴绝”。

无锡本地传播的一则民间故事,能够很好阐明他的艺术之痴。

顾恺之的痴,表示为认准一件事,就全身心投进,固执不移。“虎头三岁死了娘”,他由祖母抚养成人。顾恺之特殊驰念母亲,当他起头学画时,宣誓必然要画出一张母亲的容像。本身记忆中没有母亲的印象,于是他就问祖母、问父亲、问邻人、问熟悉母亲的其别人,请他们描述他阿娘生前的边幅特征和身体姿势。一张又一张,改了一遍又一遍,白日连着黑夜,不晓得画了几,末于有一天,祖母含着热泪,对近乎痴迷了的孙子说:你把你娘画活了!

当然,就顾恺之来说,他的痴,还表示在人事上,不外,那是他的保存伶俐,是一种拆痴。他曾有一箱珍躲画做,存放在东晋权臣桓玄处,后来往取时,画做已被桓玄窃取。不外顾恺之其实不诘问,只是喃喃自语:本来妙画通神,已经成仙飞天而往了。

顾恺之的痴,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

悯:唐代李绅

悯,即悲悯。唐代诗人、在无锡读书生长的李绅(772—846)给我们展现的,是艺术家的悲悯情怀。

李绅的《悯农》诗,是他不朽的传世之做。《悯农》完美诠释了现代诗人流沙河总结的一个古诗公式:诗=画+说。即一首典型的古诗,由具象的画面和笼统的议论组合而成。《悯农》两首就是如许,开头两句是画面,后面两句是议论。“四海无闲田,农人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勤”,此间表达的李绅对农人、对底层劳做者的逼真悲悯,摇动听心。

出格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勤”句,与李白“举头看明月,垂头思故土”一样,语浅意深,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那类诗歌,由小我说出,却成为人类配合的慨叹和喟叹,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感情结晶。

固然史传李绅后来生活豪华,滥施官威,但从《悯农》文本而言,展现出的,确实是一位诗人浓重的悲悯情怀。

艺术家必需是山水万物、人世社会之器官,艺术家只要超越了一己小我的私家感情,与万物、人世同悲喜,才气拥有最普遍的汗青反响。

节:南宋蒋捷

南宋蒋捷(约1245—1305后)的凸起之处,在于他的节,令后人爱护的气节、节操。

在中国文学史上,蒋捷是留下名句、名篇的出色诗人。小我认为,蒋捷的“听雨”和南唐后主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中国词史上并列冠军的两首《虞美人》。

蒋捷是有南宋最初一次科举测验的进士,时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蒋捷考中进士不久,南宋即覆亡。深怀亡国之痛的蒋捷,进元之后,隐居不出,人称“竹山先生”。有数位元朝官员向朝廷推荐蒋捷,所谓“交章荐其才”,但蒋捷心志明显,避难不就,坚不仕元。回绝的原因,是他心里认定,易代之后,“人世富贵总腥膻”。

从宜兴看族的富令郎,到流离失所的异乡客,再到心如行水的亡国遗民,蒋捷的一生,在国度危亡民生多艰的日子里渡过。他的隐逸亡命之做,充满了高洁之志、人生之慨。

在常州《蒋氏家乘》中,刊有蒋捷像及像赞,蒋捷的赞辞有:不事二主,永矢一贞;竹方节劲,卓哉如生。

气节、道德,是艺术家立品之本。清代《艺概》做者刘熙载说:“高韵密意,坚量浩气,缺一不成认为书。”做为南宋遗民,蒋捷傲雪欺霜的气节和操守,在史册中永留芬芳。

逸:元代倪云林

谈到无锡大画家倪云林(1301—1374),无法避开他的逸。倪云林之逸,就是超逸,就是超拔于世俗日常生活的特殊精神姿势。

“先生癖人也,而洁为甚。”(陈继儒)洁,即世之所谓倪云林之洁癖,是其逸的显性特征。其之洁,不只在生活上,更表现在精神人格上。吴王张士诚弟张士信,闻倪善画,使人持绢,助以重币,欲求其画。云林怒曰:“倪瓒不克不及为王门画师!”张士信深恨之。一日,张士信与人游太湖,闻近旁小船中有异香,傍船近之,发现竟然是倪云林。张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诸人力为劝解营救方罢,然犹鞭倪数十,云林竟不吐一语。后有人问为何缄默如斯,倪云林答:一说便俗。

倪云林清高孤傲,不登显贵之门,不与俗士交游。他喜平静,“衡门昼闭,径无来迹”。

倪云林的超逸和干净,表示在他的绘画上,即是“仆之所谓画者,不外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逃求的,只是“聊写胸中逸气”。

周南老在《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说他:“每雨行风收,杖屦自随,逍远容与,咏歌以娱,看之者识其为世外人。”倪云林早已看透:“昔之富贵利达者,其绮衣玉食墨户翠箔,转瞬化为荒烟,荡为凉风……此身亦非吾之所有,况身外事哉?”他憧憬的,是“只傍清水不染尘”的岁月和生活。

倪云林,初识为“迂”,久之,则恍然叹为“高士”。

“清高绝俗、高逸奔放”(楚默),倪云林独具之艺术家风神,就如许存留在中国人心中,让所有拥有领略力的后来者,感佩、自励。

野:明代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人如其名号,是云霞之客。野,是他的人生情状、精神气状。

那里的野,就是任野,就是率性、纵情于自我觅觅的野道,就是不走世人皆走的通俗路。

在徐霞客时代,一般人的正途,就是学而优则仕,谋求科考胜利,而徐霞客,却身许山川,心寄全国。他的一生,从万历三十五年(1607)21岁第一次离家泛游太湖起头,曲到逝世前一年即崇祯十三年(1640),因疾从西南被送回故乡,前后30余年,几乎不断在不竭行走。他手攀星岳,足蹑远荒,东渡大海登普陀,西抵秦陇攀华山,北览恒岳,南至南海,西南曲到滇西边境,“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足踏全国半”。

徐霞客的行走,是“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朋友,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实正可谓“亘古以来,一人罢了”。

徐霞客不走世人皆走的通俗路,率性于小我野途,而成为出色的天文学家、游览家、文学家,那此中,当然与其心性、兴致有关。徐霞客少年读书即“特猎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早年就立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游览大志。

但与此同时,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累代的科考失利,是徐氏家族的浩荡暗影和刻骨之痛,也是徐霞客不走“邪道”的客看原因。至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已经决意不再参与科举测验,而以园林山川自娱。所以看待儿子徐霞客,同样没有科举进仕的要求,而是任其开展本性,徐霞客因而末成一代“东方游圣”。

与徐霞客相类似,同样不走通俗路而获胜利的,还有无锡籍现代汗青学家、教导家钱穆(1895—1990)。钱穆同样能够回于“野”,他完全不是科班身世,只上过小学、中学,然后历任小学、中学、师范、大学教师。凭仗吃苦自学,成就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各人”。

退:清代蘅塘退士

退,即谦退。中国艺术家以谦退为美德。无锡艺术家中,谦退的代表,当推孙洙(1711—1778)。

孙洙自号“蘅塘退士”,他也是中国传播最广、影响力更大的文学选本《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

孙洙自幼家贫,隆冬时节,家里没有财帛买炭火取热,他便根据五行相生原理,在读书时,“恒以一木握掌中,谓木生火可御冷”,以此心理取热,对抗冷冷。天道酬勤,孙洙科举之途顺利,先后中秀才、举人、进士。他做过几个处所的知县,官声很好,每当卸任之时,苍生攀辕不舍,为他送行。曲至辞职归里,仍两袖清风。

鉴于其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孙洙决定编选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夫人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全新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末告完成。《唐诗三百首》共选进唐代诗人77位,计313首诗。因为所选做品体裁齐全,雅俗共赏,刊行后广为传播,“几至家置一编”。

在那册倾尽心力的唐诗选本编妥后,孙洙的慎重签名是:蘅塘退士。是甜为“退士”,而非“进士”,名号之中,寄寓了孙洙的实在心里和人生价值取向。

无锡籍现代学者钱钟书(1910—1998)亦是如斯,他恬澹名利,甜于孤单,遵守谦退之道。他在给老友夏志清的信中,曾如许说:“愚夫妇虽名心未尽除而皆世缘较淡,求之人事者亦不多,老年得此生活生计已出看外,只愿还读我书罢了。”

中国艺术家之退,是涵养、襟怀、格局。他们以退,完成了各自艺术上的地道进击。

傲:现代徐悲鸿

傲,是傲骨,是立崖岸。傲之无锡艺术家,以徐悲鸿(1895—1953)为楷模。

傲,是实正艺术家不成或缺的精神元素。那里的傲,不是浮在外表的浅薄傲气和傲岸,而是一种内在的自信自强,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立崖岸。

现代中国画巨匠徐悲鸿,有两句论述傲的名言,传播甚广。其一,“人不成有傲气,但不成无傲骨”。此言恐脱胎于清代安徽歙县人张潮《幽梦影》中的句子:“傲骨不成无,傲心不成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其二,“独持成见,一意孤行”。

一身傲骨,一意孤行,实正的艺术家,当做如是看。

徐悲鸿之傲,建筑在向外师法造化,于内修养自我、博大自我的根底上。

徐悲鸿强调师造化:“苟有以艺立品之士,吾唯以诚心请彼逃觅造化,人固不敷师也。”

徐悲鸿强调艺术家的内在涵养:“夫人之逃求实理,博识常识,此没必要艺术家为然也。唯艺术家为必须如斯,故古今中外崇高之艺术家,或穷造化之奇,或探人生事实,别有会心,便产杰做”“艺术家应更求博识之常识,以美备其本业,崇高其志趣与廓清其操行”。

徐悲鸿那种艺术之傲、精神之傲,并不是个例。在无锡地区,那是一派蔚然可看的清正脉流。

和徐悲鸿一样在20世纪20年代留学法国,中国笼统油画的拓荒者吴大羽(1903—1988),虽一生坎坷,但始末自信心稳定:“做品是艺术家脱口而出的本身的语言,人家说过的,我不说。”“本身的重量,没必要由人上秤。”比徐悲鸿、吴大羽小一辈,同为宜兴老乡,在20世纪40年代同样留法学画的吴冠中(1919—2010),其画,名满中西,其人,傲骨铮铮。还有无锡现代画家董欣宾(1939—2002),他的“五十题照”诗名为“时空里我势必永久”。一般人如许自视,不免难免好笑,但假设认实读了董欣宾的画、书、人,就会感应,他的那种自信和骄傲,不只令人冲动,并且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肃静之情。

做为艺术家,生活中待人处事应该诚敬谦虚,但在艺术上,必需有内在的立崖岸和傲骨。

痴、悯、节、逸、野、退、傲。

那七个汉字,扩展成词,就是:痴迷、悲悯、气节、超逸、任野、谦退、立崖岸。

用此七字或七词,几乎,就能够摹绘出一幅中国艺术家抱负的精神肖像。

0
回帖

中国艺术家肖像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