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上的陕西②:浮图山摩崖石刻——汗青的回音墙
原创2022-11-14 22:21·西安晚报陕西新闻
斯人已逝,大宋湮灭。但镌刻在崖壁上的文字仍然遒劲,范公的文摘照旧风流!
那是一帖精妙绝伦的书法,与六合天衣无缝!那是一段悬崖上的汗青,雄姿英才,气势磅礡!那是一面汗青回音墙,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0月14日上午,细雨初歇的圣地延安天高云淡,秋韵盎然,其标记性建筑延安浮图与延河水相映成趣。在浮图山西麓的一面崖壁上,有一处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北宋石刻,其上镌有“嘉岭山”“出将进相”“先忧后乐”“重岗叠翠”“高山仰行”“云生幽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一韩一范,泰山斗极”“嘉岭胜境称第一”等笔迹,气焰澎湃,遒劲有力。据介绍,居中的“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秋所题。其余文字,或隶或篆,或行楷或魏碑,尽为北宋晚期及明清期间文人雅士敬慕范仲淹戍边御敌、平定西夏的军功政绩所镌。
考中进士 为民请命
“赏识‘嘉岭山’摩崖石刻,不克不及不提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范仲淹。”当天,侯敏向旅客娓娓道来范仲淹的传奇故事。侯敏是延安浮图山治理处资深讲解员,在讲解岗位已经工做了10多年了。
范仲淹题写的“嘉岭山”
侯敏声情并茂地讲解道:“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吃苦,10多岁时,他住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日夜苦读。天天煮一锅稀粥,等它凝成冻子后,用刀划成四块,迟早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食。那就是被后世传为美谈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范仲淹虽出生于官宦之家,但两岁丧父,家道中落,母亲因为无力庇护生计,只得带着他改嫁。22岁那年,晓得本身出身后的范仲淹,分开母亲单独一人往应天府肄业。4年的时间,他几乎全日与册本相伴,以至为了节约时间,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服。肄业期间,宋实宗微服私访临幸南京,一时间南京万人空巷,整个书院更是倾巢而出只为一睹天子尊容。但范仲淹却不为所动,只留下一句“日后相见倒也无妨”,足见其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从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1021 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任职期间,他煞费苦心,督率兵夫修建了一条长达150多华里的海堤,从此,堤东煮海烧盐,堤西桑麻各处,人民安身立命。清朝诗人吴嘉纪在《范公堤行呈汪芾斯先生》诗中赞扬道:“范公辛勤筑长堤,洋洋潮汐不复西。黄壤黑壤接庐舍,南场北场多喊鸡。运盐搰搰车在野,获稻苍苍水映畦。”
1027年,范仲淹的母亲往世,他遂栖身在应天府为母亲守丧。因其才学出寡,被邀任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教3年时间,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学风蔚然,为北宋学府树立了楷模。“全国庠序,视此而生”,其影响绵绵数代不停。难怪后人评判“宋学”道:览宋学,若无范文正公,则无色矣!
1033 年,江南呈现蝗灾,范仲淹向皇帝上书,恳求赈灾,但被无视。后又面谏宋仁宗,曲叙君民短长关系,宋仁宗遂命范仲淹前去救灾,范仲淹更是将哀鸿食用的野草带回朝堂,以警示皇宫贵族莫要娇奢无度。
北宋期间的“延安庇护战”
据史料记载,宝元元年(1038年),宋藩镇西平公李元昊另建西夏称帝,并屡屡进犯宋朝,宋军连食三次败仗,史称“镇戎三败”,延州(今延安)边关告急。“范仲淹临危授命,以龙图阁曲学士出任陕西抚慰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致书李元昊,劝其回顺但未果,随即停止戎行体系体例、防备等变革,并日夜操练甲兵,奖罚清楚。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密令长子范纯佑率兵奇袭西夏,操练有素的宋军所向披靡,西夏兵部“谈范色变”,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其时有歌谣唱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侯敏对记者说:“浮图山摩崖石刻上‘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文字正好印证了那段汗青。”
范仲淹西疆御夏,扼险造胜,乖巧出击,抚慰并用,准确的战术决策获得了特殊的战果。从延州到庆州(今甜肃庆阳一带),宋军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时年已逾54岁的范仲淹,已是满头银发,他南看空中飞雁,心中慨叹万千,挑灯填词《渔家傲》:塞下秋来光景异,衡阳雁往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夕照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回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鹤发征夫泪。“那首词各人耳熟能详,但其创做布景和地点却鲜为人知,假设能将三秦大地上降生的古诗词照进现实,那将是天文和文化的又一次碰碰,很有价值。”延安本土闻名做家、陕西省做家协会常务理事曹谷溪说。
登临浮图山更高峰,有一处看寇台遗址,那恰是昔时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看察敌情而构筑的军事瞭看台。记者重视到,昔时的那一工事,现在仅存一夯筑而成的圆形土台基。站在台基上眺看,东、南、北三川尽收眼底,四周群山,均在视野之内,颇利于瞭看形势,看察敌情和批示做战。
范仲淹执政延州期间,边关场面地步大为改看,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派人议和,范仲淹因战功显要升任枢密副使,后升任参知政事。在谈及那段汗青时,中国闻名列传做家白黎称其为北宋期间的“延安庇护战”。
“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
据史料记载,庆历五年(1045年),由范仲淹倡议的旨在改动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场面的庆历新政,因触动显贵利益被废行。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新政以失败了结。
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老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一首留传千古的《岳阳楼记》横空出生避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其文风气焰澎湃,冠绝群儒。此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更是文骨铿锵,寓意深远,将忠君爱民的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浮图山摩崖石刻上的‘先忧后乐’早于《岳阳楼记》,可见,范仲淹忠君爱民的思惟贯串于其整个政治生活生计。”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周德喜说。
皇佑四年蒲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64岁。凶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悲伤,仁宗皇帝命辍朝一日,以似国遇。并逃加其为兵部尚书,亲书褒贤之碑。就连西夏甜、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也聚寡悲悼,连日斋戒。但凡他从政过的处所,老苍生纷繁为他建祠塑像,香火供奉。
浮图山摩崖石刻群
徘徊在浮图山摩崖石刻景区,看到游人围拢在讲解员四周,专注地聆听着有关石刻的故事,一些旅客还情不自禁地背诵起《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记者面前似乎浮现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公,正在边塞延州,策马扬鞭,抗击敌寇。
延安市市长严汉平告诉记者:“浮图山摩崖石刻不只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贵重的书法艺术价值,还为秀美的天然光景增加了深挚的人文内涵。从往年起头,延安市邀请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对辖内重点石窟石刻展开数字化科技庇护工做,让文物‘活’起来,加强全社会文化自信和汗青责任感,促进文博事业实现高量量开展。此后,延安将陆续多元化发掘、整合旅游资本,做大做强‘圣地延安’那一金字招牌。”
昔日的边塞要地、曾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不合适人类栖身的处所”,现在已全面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正如歌儿唱的一样“再不是旧容貌,是陕北的好江南”。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鹏
记者手记
从秋的边沿走向秋的深处
一场秋雨将浮图山濯洗得明哲保身,延水新涨,岚雾缭绕,幻若仙境。
驱车重新城动身,估计一刻钟,即至浮图山西麓。摩崖石刻群座落于此,崖壁兀立,如刀削斧砍。“嘉领山”三字镶嵌于崖体正中,隶体阴刻,拙朴浑厚。其左有“先忧后乐、出将进相、高山仰行”相伴,其右为“重岗叠翠、云生幽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做陪。句句铿锵,字字珠玑,浑然天成!
进浮图庙门拾级而上,似乎从秋的边沿走向秋的深处,绿瘦黄肥,落叶凋谢,秋意阑珊。延安浮图,革命火炬,如剑如戟,刺破黑夜,照亮中国。从古到今,群贤云集,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登临烽火台,气喘如牛,两膝酸软。沮丧之余,蓦然发现,秋色弄巧,晕染层林,无限光景,尽在险峰,好一幅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图。苦尽甜来,揽得美景,先忧后乐,方为至乐,大道至简,同回一理!
摘星楼上,环目四顾,群山来朝,万壑回宗,亭台楼阁,错落山头,斗拱飞檐,凌空起势。感念范公,文韬武略,忠国爱民,吾辈表率。今俯察延州盛况,雄州雾列,延河委蛇,国泰民安,一派清明,汝当欣慰矣!
呜唤!盛衰之理,绝非天命!先忧后乐,垂范千年;国度兴亡,匹夫有责;赓续传承,生生不息!
伫立于浮图山巅,晨露做酒,敬吾前辈,汝之教导,不敢忘却:生于忧患,死于安泰!暂时起兴,赋诗一首,权做手记!
《范公赞》
万寡注目浮图山,巍峨肃静进云端。
摩崖石刻颂范公,先忧后乐传千年。
文治武功平贼乱,家国情怀树范例。
不负前辈教导恩,地下有颜好相见。
(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