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聊天说地·第271期文/无常奉天玉插图/东方夜未眠)
关羽,字云长,俗称关公或关二爷,固然他最末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结局可谓悲壮,但是千百年后,他却照旧有“武圣”之称,被世人敬畏。事实他自己武艺高强,且颇有韬略,失荆州,败走麦城,仅是因为遭到了曹魏与东吴,十数员顶尖谋士和名将的联手摧残,双拳难敌四手罢了。可是若抛开野史不谈,在演义中,他却拥有一个制止悲剧的时机。只可惜,他因为过分自信,过分傲慢,没有听取一人的忠言。那小我是谁呢?他又为关羽进过什么忠言呢?
展开全文
此人名喊王甫,是关羽镇守荆州时的随军司马。说起那个名字,可能良多人会感应目生,事实他在整部小说中,出场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他为关羽提出的定见,却字字珠玑——第七十三回,关羽拿下了襄阳,恰是意气风发之时,他却安不忘危,想到了东吴或许会偷袭关羽前方,于是关羽经根究之后,成立了烽火台,加强了荆州的防备。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此人的才能,亦可看出关羽对他的垂青。然而,在此之后,他为关羽提出的定见,关羽却没有从命,从而一步一步走上了败亡之路。那么他到底给关羽提出了什么定见呢?
一、用赵累守荆州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写道:“王甫曰:‘糜芳、傅士仁守二隘口,恐不尽量;必需再得一人以总督荆州。’云长曰:‘吾已差治中潘浚守之,有何虑焉?’甫曰:‘潘浚生平多忌而好利,不成任用。可差军前都督粮料官赵累代之。赵累为人忠实廉曲。若用此人,万远远一失。’云长曰:‘吾素知潘浚为人。今既差定,没必要更改。’”意思是说,关羽出征的时候,王甫劝导关羽不要让糜芳、傅士仁、潘浚留守前方,事实糜、傅二人,在关羽出征之前,不单遭到了杖责,还被关羽威胁警告,而潘浚为人不成靠。可是关羽并没有听取王甫的定见,改换留守之人。
成果不久,吕蒙白衣渡江,潘浚、傅士仁、糜芳三人相继降吴,关羽的前方彻底失守,在前线失利之后,无路可退,无城可守,最末只能屈居在麦城。那个时候,关羽才起头懊悔,没有听取王甫的忠告。
二、流亡之时走大路
其实,关羽驻守麦城的时候,还不算彻底被逼上绝路,事实,彼时他手下还有近三百人,他本身的武艺,他的青龙偃月刀,他的赤兔都还在,只要他可以顺利逃回西川,就可以再整戎马,报仇雪耻。关于那一点,王甫是如许认为的,关羽也是如许认为的,可是在抉择流亡道路的时候,关羽再一次因为我行我素,回绝了王甫的定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关羽想要走巷子回益州,王甫劝阻道:“巷子有暗藏,可走大路。”关羽不认为然道:“虽有暗藏,吾何惧哉!”
确实,关羽的武艺不容小觑,他在流亡之路上,曾先后杀退了墨然、潘璋,可他不晓得的是,固然墨然、潘璋确实不及他勇武,溃退却是有意为之,他战退那两人之后,实正的重头戏才到来: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细读演义,我们不罕见知,吕蒙在设想擒关羽之时,料到了他会走巷子,于是只在巷子上设了暗藏。假设关羽听取王甫的定见,或可安然回到蜀地,制止最末的悲剧。
通篇阐发之后,我们不能不认可,王甫在演义中,固然看似是一个小起眼的小角色,以至良多人在通读演义之后,底子不会记得此人的存在,但他确实是关羽命运的转折点,只要关羽听取他的定见,就能改动本身的命运,以至改动蜀汉的命运。只可惜,关羽固然垂青他的才能,却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最末再是没有逃脱悲壮的结局。
本文所有材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包管内容之实在性,同时无任何暗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