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通济堰:两千多年的世界浇灌工程遗产(下)

4周前 (11-16 14:40)阅读1回复0
玛丽儿
玛丽儿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929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584
  • 回复0
楼主

西川通济堰:两千多年的世界浇灌工程遗产(下)

通济堰灌区。图据四川省水利厅

新津县志中的通济堰“堰堤春涨”图。

□ 墨鸿伟

通济堰汗青漫长,又为西川重要水利工程,因而多有诗文照顾,留下若干美谈。此中最令人注目的当是南宋大诗人陆游。

陆游曾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因彼时新津是蜀州属县,他因公因私数次到新津。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任蜀州通判不久,大约夏历蒲月间即改任嘉州(今乐山市)通判,算来任蜀州通判不外几个月时间。不外他任职嘉州通判时间同样不长,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陆游又调回蜀州任通判。此次任职时间有一年多。陆游与新津的缘分恰是发作在他两为蜀州通判或之后。

1949年前常因用水引发纠纷

通济堰流域广,堰水涉及成都新津,眉山彭山、东坡区、青神四地,若何分配平衡好水的操纵,其实是颇为棘手的事。因而汗青上逐步构成了某些堰规,如平梁分水、筒车定势、冬闭春开、春闭秋开、轮灌用水等轨制合理配水。即使如斯,水事纠纷仍然时有发作。

因为渠低田高,通济堰灌区多摘取筒车提灌。架设筒车要在堰渠渠底筑拦水埂阻挠底部水流,以增大水流速度以冲击筒车。筒车户拦截渠水,又往往用竹笆长木塞水埂,稍遇缺水,下流就会断流,筒车增加加剧了上下流用水的矛盾。所以,新津、彭山两县之间因筒车引发的用水矛盾争论持久难解。

据《重修彭山县志》记载:“新、彭所争论,自乾隆以来立百年而不成解者,则惟筒车与筒车埂”。道光期间新津知县广东花城人宋灏制定的《通济堰章程》记载:“查新津筒车旧定三架”,但那个定例却被邓双乡民静静打破,至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该乡实有筒车28架。如斯多的筒车令下流的彭山颇受缺水之苦,所以第二年,新津知县徐荛为去除下流缺水难题,遂沿通济堰渠责令筒车户拆除竹笆长木,下流“水势顿添四五尺,而彭眉最下之区皆已见水(《通济堰志》)”。 但此难题能处理一时,却难以一劳永逸,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邓双又架设了筒车48架。

像筒车数量之争在通济堰水事纠纷中尚算小事,实正费事的是因争水引发的暴力事务。1945年4月彭山天旱缺水,秧苗插不下田,县长却擅自卖水给眉山,且派武拆扼守放水筒口,禁绝本地的乡民放水。如斯以自家资本肥别人的行为,天然激发抗争。昔时5月7日,青龙、看音、公义三乡上千乡民手持耕具,与保安队展开夺水斗争。斗争中,保安队开枪打死乡民一人,引发乡民怒火,遂上街集会,抬尸游行,要求惩凶、放水。群情激愤之下,公众冲到堰工局负责人谢敬安家,将其房屋拆除。

祸不但行,越年,彭山又出水事纠纷大事。1946年5月,天大旱,通济堰彭山灌区插不下秧苗,梅埂子一带因争水发作持械斗殴,其时的县政府处置不下,农人因而暴乱,冲进县城摧毁了县衙大堂。

通济堰间接影响新津城防洪

通济堰处新津南河与岷江交汇处,距县城里许,拦江大堤与堰渠进水口过水线之凹凸间接影响新津城防洪。高则阻拦洪水,致新津城被沉没;而低又令下流水量削减,因而,原则很难掌握。宋代眉州知府晁公溯似乎就碰着过如许的难题。当时新津乡民困于夏潦,恳求开堤百步泄洪,但那势必影响下流用水,为此,他难以定夺。他在《村夫欲开旧江相勉以诗》中透露了他忧愁通济堰堤损坏的心绪:“深忧堰堤或坏,改日病此邦。二论坚相持,谁者肯屈降。老夫莫能决,君其问语江。”因而,拦江大堤与堰渠进水口设立水流标准很有需要。

那个水尺称为水则,设立在通济堰进水口四周的余波桥处,水则凿刻在石头上,共六格,每格间隔一尺,称为一划。水则划数掌握大坝坝顶高度和进水口更大水位。那个“划数”定在哪一格适宜呢?道光时新津知县宋灏对峙“沟见石鱼,堰齐四划,水则有常,城金堰铁(《通济堰志》)”原则,超越“四划”则新津南城危于洪水,“新津南城圮于水,欲修城必先治水,新津诸水遏于堰,欲治水必先度堰(《通济堰志》)”。但此原则影响下流水量,所以,彭山、眉山两县与新津几十年争论不下,曲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川道才将水则原则改为“五划六字”,比本来增加了一尺六寸。

陆游赋诗描画通济堰构筑场景

通济堰汗青漫长,又为西川重要水利工程,因而多有诗文照顾,留下若干与通济堰有关的美谈。此中最令人注目的当是南宋大诗人陆游。

陆游曾任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因彼时新津是蜀州属县,他因公因私数次到新津。乾道九年(1173年),陆游任蜀州通判不久,大约夏历蒲月间即改任嘉州(今乐山市)通判,算来任蜀州通判不外几个月时间。不外他任职嘉州通判时间同样不长,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陆游又调回蜀州任通判。此次任职时间有一年多。陆游与新津的缘分恰是发作在他两为蜀州通判或之后。

陆游笔力雄健,一生做诗万余首,此中与新津有关的就有8首,他的《十二月十一日视筑堤》描画的恰是通济堰构筑排场。据那首诗的标题问题揣度,陆游当是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十一日莅临新津观察水利工程的。此工程指通济堰大河岁修。诗云:

江水来自戎狄中,蒲月六月声摩空。

巨鱼穹龟牙须雄,欲取闤市为龙宫。

横堤百丈卧长虹,始谁筑此东平公?

本年乐哉适岁丰,吏不相倚勇赴功。

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限。

横栎屹立相叠重,置力尤在水庙东。

我登高原相其冲,一盾可受百箭攻。

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

安得椽条记始末,插江石崖坚可砻。

那首七言古诗生动描写了通济堰的壮阔景致与岁修的强烈热闹排场。“横堤百丈卧长虹”叙写堰堤之长,如长虹卧波。“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限”则生动描写了伐来竹子,编生长条形竹笼,再盛以鹅卵石的劳动场景。“横栎屹立相叠重”则以写实手法描画了笼石累叠形如屹立栋梁之情形。走笔至此,陆游似乎仍不克不及抑制住观察筑堤的冲动心绪,又以一句“蜿蜿其长高隆隆,截如长城限羌戎”来表达他的慨叹。

宋代眉州知府晁公溯也为通济堰留下6首诗歌。晁公溯(1116年-1176年),字子西,山东巨野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宋孝宗乾道(1165年)初知眉州。晁公溯是文人,著有《松山居士文集》54卷。

晁公溯在眉州任上时,治理通济堰是其重要工做,他因而感触感染甚多,兴发之下,遂赋诗多首咏叹,有《视通济堰二首》《修觉寺》《四月堰水甚水一雨灌田方足》《村夫欲开旧江相勉以诗》《新津道中》6首。那几首诗或描写通济堰壮阔的规模,或描画堰水滋润下的农事光景,或状摹乡民祭奠句龙庭实,成为通济堰罕见的水利文化遗存。

新津与彭山交界,两县就通济堰事务时常往来商量,也留下诗文美谈。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彭山遭遇大旱。此次大旱来势汹汹,从彭山县令张凤翥写给新津县令徐荛的手札《与新津徐守斋论筒车书》可见一二:“本年四月不雨至于蒲月”“日来天时亢阳,农人日忧不敷,抱牒县廷,征符乡里,皇皇道路,刻无宁居”。农业靠天,天旱不雨,秧苗下不了田,农人的日子就难受了。所幸,新津通济堰的水在筒车搀扶帮助下去除了旱情。

过后,张凤翥写了一首长诗《筒车歌寄新津明府徐守斋》寄给新津县令徐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张凤翥、徐荛二人相约乘竹筏观察通济渠,二人赋诗酬唱。张凤翥写10首绝句《泛渠十绝奉寄新津徐明府》,徐荛则写了9首绝句(一首亡佚)奉和:《丙子清和梧冈相约,乘筏按视通济堰渠,行三十里登陆,傍晚至翻水口,看二十八渠,回县时已二鼓,先承梧冈做诗寄谢奉和原韵》。张凤翥字梧冈,浙江上虞人;徐荛字守斋,浙江金华人,二人是同亲,公务往来,兼含乡谊,所以协做颇愉快。他们二人抉择清明出巡,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所以二人的诗也写得轻松明丽,颇具雅吉之相。

0
回帖

西川通济堰:两千多年的世界浇灌工程遗产(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