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读美文,品湖南
三湘大地,地灵人杰
光景旖旎,文脉丰厚
每小我心中
都有各自的“湖南印象”
在文人笔下
湖南更有万种风情
他们用故事篇章、人物群像
写就潇湘胜状
那里是湖南推出
“做家笔下的湖南”专栏
且读且思
与您一同品尝湖南
承载着一千多年中国汗青文明的长沙铜官窑
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
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
昌盛期间
铜官窑瓷器遍及亚洲各地、远至非洲
出口29个国度和地域
开垦了一条通往南亚到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
本期专栏
掀开汗青帷幔
逃溯铜官窑绚烂的文明印记
从海底打捞出的铜官窑
肖克凡
1998年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岛海域,一艘沉没多年的船舶被打捞出水。令人讶异的是从那艘沉船出水的67000件货物里,竟然有56000件瓷器。从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公元826年)的瓷碗题记揣度,沉船为公元9世纪上半叶。几经专家学者判定,末于确认那是1200年前的 *** 帆船“黑石号”,满载中国唐朝货物。
中国唐朝,活生生湿漉漉展现面前。56000件瓷器均来自中国长沙窑。
一件件精巧如新的唐代瓷器沉睡海底,历经千年轮回,末于掀起汗青帷幔,走出躲娇龙宫,露出标致容颜。长沙窑瓷器,浮出水面重生了。全世界都晓得,中国有个名喊长沙的处所,长沙有个名喊看城的处所,看城有个名喊铜官的古镇。
《鉴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意为舜率领先民造陶于湘江沿岸。以致后来铜官镇民俗,仍然尊舜帝为造陶祖师。
另有《水经注》云:“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此域盛产陶土,有唐以来,窑业勃兴,龙窑百座,陶工万人。
那里所说铜官处所,扼湘江之咽,为三国吴蜀必争之地。曾因官府在此造铜,故而得名。然而,令铜官更为出名的是陶瓷业。
千年之后聚焦铜官古镇处所,仍然可以觅到古代窑口遗址,星罗棋布。经专家确认的“长沙铜官窑”古遗址,坐落在石渚湖畔的谭家坡。
沿着汗青长河溯源,即是盛产陶瓷的“谭家坡遗址”,也是铜官窑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现在,古老的“谭家坡遗址”,已然建成“谭家坡遗址馆”,一个“馆”字不得了,阐明本地 *** 对汗青文化遗存的庇护,足够而自觉。
谭家坡古瓷窑遗址依山而建,自上而下,似乎一条长龙,静卧于红壤山坡,故名“龙窑”。胎土之做,造化之功,龙窑遗址由造坯与烧造两片区域构成,完全涵盖从摘泥到成瓷的消费过程。我看到炉窑底部摆列整洁的匣钵,恰似定格在烧窑的劳做场景。
谭家坡古窑址废墟上,堆积厚达数米的残瓷碎片,凝聚着晚唐光阴,印证着五代窑火。设身处地端详遗址破裂瓷片,似留有余温。现场残存的瓷器,烧造有“赵、周、元”诸多姓氏名款,阐明此窑为民间多家协做运营。还有瓷器残片留有“开成三年”“咸通X年正月”编年铭文,证明公元9世纪中期前后,那里正值长沙瓷的昌盛期间。
长沙窑,大唐造。长沙窑火在中唐期间昌隆起来,以烧造远销海外的瓷器为主,成为陶瓷外销的闻名产地。长沙窑所产陶瓷曾通过“海上陶瓷之路”大量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级商品。
然而,那座铜官古窑遗址20世纪50年代才被考古发现,其面世“年龄”不敷甲子。令人费解的是沉船“黑石号”出水大量铜官窑瓷器,佐证着铜官成为唐代外输陶瓷的茂盛之地,却历来不见任何史籍关于长沙窑的文字记载。
就如许,鲜为人知的铜官古窑,漂洋过海的长沙瓷,愈发引起后人存眷。好在看都建起铜官窑博物馆,恰似筑起陶瓷汗青长廊,展现唐代铜官窑的来龙往脉,复原烧造长沙瓷的工艺原貌。
从“黑石号”里出水的长沙瓷器,存量最多的是青釉褐斑小碗。铜官窑博物馆展出的那种小碗,碗心绘造西亚文化元素的纹饰,好比飞鸟和花草;另有镌刻 *** 文字的背水壶,以及西域地域时髦的带流灯……那无不证明长沙窑属于唐代“外向型企业”。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的特色粉饰,它是将瓷器所需纹饰的贴片,手工粘贴在坯胎上,施加青釉时在贴片部位增加褐斑,使得纹饰更为凸出,色块夺目。铜官窑博物馆展出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执壶,据说那种技法是从中亚鎏金银器借鉴而来,浓重的异域风气融进长沙瓷器。
长沙瓷无所不有,出格是铜红釉为长沙窑初创。至于“釉下彩绘”更是长沙窑的特色粉饰。虽然长沙瓷器多为居家生活用具,仍然蕴含着对美的逃求,自己不乏艺术含量。
长沙窑的工匠们,将一行行中文或 *** 文的诗歌,镌刻于胎坯,笼盖在釉下,烧造成精品。
“万里人南往,三秋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共汝同回。”“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仆人,行行山川上,处处鸟啼新。”
那一首首诗歌烧造于日常生活瓷器上,流露出美妙的艺术气量与文化内涵。同时,那些以瓷器为前言的诗歌,恰好以书法形式表示出来,于是大唐书法实迹跟着瓷器,走进千家万户,上厅堂,下厨房,流存至今。
长沙窑不但镌刻诗歌,还有格言、警句、对联,闪现特殊的美感与韵律,使得瓷器成为“诗书同体”“图文并茂”的传世珍品。
诗文与绘画进瓷,乃是瓷器粉饰的严重变化与立异。长沙窑以实物载体笔录着时代脉搏的律动,其汗青价值不成低估。
我无意间在玻璃展柜里看到一只残缺的油瓶,一首诗歌烧造其上,跃进眼帘:“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那首到处颂扬的民间诗歌,举凡诗集做者皆署“唐无名氏”,殊不知它出自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于上世纪70年代在看城铜官窑遗址出土。据专家阐发,那首诗可能是时髦于民间的歌谣,也可能是其时窑场陶工随手所做。无论如何,那件长沙窑瓷器都成为唐代诗歌传播至今的“活化石”。
凝土为器,化泥为宝。一件件极具汗青与艺术价值的精巧瓷器,陈列在铜官窑博物馆里。现实近在面前,汗青远在天边;既发思古之幽情,且行走于今日热土。
走进继续古老文化传统的“铜官窑手工陶艺厂”,参看那尊刻有铭文的唐缸,可谓昌隆于唐,立异于今,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做家档案
肖克凡,天津人。1970年参与工做,历任工场手艺员、工业机关干部,1988年调进中国做家协会天津分会专业创做,2002年任天津做协文学院院长长。天津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享受 *** 特殊津贴。1984年起头颁发做品。1991年加进中国做家协会。文学创做一级。
著有长篇小说《鼠年》《原址》《天津大船埠》《旧租界》等8部小说集《赌者》《恋爱刀》《蟋蟀本纪》等16部,散文集《一小我的别史》《镜中的你和我》等4部。任张艺谋片子《山楂树之恋》拍摄剧本编剧。
2002年获天津市首届青年做家创做奖,中篇小说《都是人世城郭》获《中国做家》优良中篇小说奖,《最初一个工人》获《中篇小说选刊》奖,长篇小说《机器》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书 *** 奖。长篇小说《生铁开花》获2009年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来源丨看城区融媒体中心、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整理丨那里是湖南
编纂丨李絮枫
校对丨田梦瑶 贺志平
审稿丨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