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最有争议的太监,忠心事主,支持改革,为何被贬谪抄家?

3周前 (11-16 17:23)阅读1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898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963
  • 回复0
楼主

明朝是中国汗青上宦祸最为猛烈的三个朝代(东汉、唐、明)之一。从煽动明英宗亲征、招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虏的擅权寺人王振起头,汪曲、刘谨、魏忠贤等势力熏天的大寺人屡见不鲜。那些权阉擅权嚣张、打压异己、祸乱朝政,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也给本身留下了千古骂名。

在明朝浩瀚的擅权寺人中,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寺人冯保似乎是个另类——

他对皇室赤胆忠心,尽职尽责催促小皇帝(明神宗即位时只要10岁)进修朝上进步,并严厉约束家人遵纪守法,颇受时人称道。

他是张居正最勇敢的政治盟友,没有他的撑持,就没有张居正变革和明朝后期短暂的"万历中兴"场面。他成全了张居正的政治理想,是张居正变革背后的更大功臣。

他阴险狡诈,矫昭辅政,爬上高位后,擅权嚣张,营私舞弊,打压异己,联手张居正,以不但彩手段扳倒一代名臣、内阁首辅高拱。

他以权谋私,贪财好利,一生聚集了大量不义之财。

他多才多艺,是个超卓的书法家、音乐家,曾在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上题跋。

冯保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一、矫昭上位,打压异己,结党扳倒"高阁老"

冯保是河北深县人,明朝嘉靖年间阉害割进宫。因其伶俐伶俐,被选进内书堂读书。后来逐步提拔,至隆庆元年,负责东厂兼管御马监。

当时,司礼监掌印寺人空缺,根据以往的升迁老例,应该由冯保接任,但其时穆宗墨载垕其实不垂青他,深受穆宗相信的时任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高拱就选举了御用监的陈洪担任掌印寺人。

明朝掌印寺人拥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利,是势力地位更高的内廷职位,眼看着应该属于本身的职位被他人顶替,冯保满腹怨气都记在了高拱头上。

过了几年,陈洪去职,高拱又选举了寺人孟冲接替陈洪。而孟冲此前掌管尚膳监,按老例更是轮不到进主司礼监掌印。持续两次被替代,冯保从此恨透了高拱。

而高拱是朝廷重臣,此时已担任了内阁首辅,人称"高阁老",又是明穆宗的心腹,以冯保的才能,底子斗不外高拱。

但冯保咽不下那口气。从小进宫,已在宫中摸爬滚打了三十五、六年的冯保,对宫中的形势早已了若指掌。他心中十分清晰,高拱固然势力显要,但脾性暴躁,飞扬跋扈,在朝廷中得功了很多人,和同僚反面。

而位列次辅的大学士张居正,是高拱以前老敌手、前内阁首辅徐阶的学生,早有代替高拱之心。

冯保于是主动与张居正结交,谋害除往高拱,张居正也正想借助内廷宦官的力量匹敌高拱,为了一个配合的目标,二人一拍即合,成了政治盟友。

"保疾拱弥甚,乃与张居正深相结,谋往之。会居正亦欲往拱专柄,两人交益固。"(《明史》)

后来穆宗病重,冯保足够操纵内廷寺人动静灵通的优势,偷偷联络张居正草拟遗诏。不意,此事被高拱发现。身为内阁首辅的高拱将张居正训了一顿:"内阁如今是我负责,你怎么能暗里和寺人草拟遗诏呢!"

张居正自知理亏,只好红着脸认错请功。高拱从此对冯保愈加不满,想尽快将其摈除。

但冯保和张居正其实不死心。

穆宗病危前,命高拱、张居正、高仪三报酬辅政大臣。得到动静的冯保通过内廷寺人,偷偷更改了遗诏,将本身列进辅政名单,并在穆宗咽气后几个小时就宣读了遗诏。

穆宗病逝,10岁的明神宗墨翊钧即位,固然冯保通过窜改遗诏进进辅政名单,但高拱仍是结合群臣上疏罢逐冯保,但奏疏都让冯保擅自压下。

让高拱意想不到的是,高拱和张居正早有预备,此前已经谋害造定了一套缜密的"倒拱计划":

李太后形象图

起首,争取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撑持。穆宗驾崩后,敏捷撤职了掌印寺人孟冲,以冯保代之,使冯保既有了朝廷靠山,又有了与高拱匹敌的势力。

其次,诬蔑高拱存心不良。穆宗病逝后,高拱曾当着内阁同僚的面失声恸哭:"十岁太子,若何治全国!"颠末张居正一番授意,冯保跑到李太后(此时仍是皇贵妃)和陈皇后面前诽语,说高拱当寡说过:"十岁太子,若何做人主!"诬蔑高拱有废除太子、另立藩王之意。

几字之差,意思大变。次日早朝,李太后就下旨免往了高拱的职务,令其回乡闲住。高拱听后大惊,两脚发软瘫痪在地,张居正见状上前将其扶走。

为了斩草除根,其后,冯保又和张居正谋害,想灭掉高拱全族,特意买通一名喊王大臣的人员,让其诬蔑高拱被夺职后心生怨恨,欲刺杀皇帝。后因王大臣反悔而做罢。

"保欲缘此族拱,与居正谋,令家人辛儒饮食之,纳刃其袖中,俾言拱怨看,遣刺帝。大臣许之。(《明史》)

固然诛灭高拱全族之计未逞,但颠末几番折腾,一代名臣高拱的政治生命正式末结。

冯保联手张居正,逐走了高阁老。冯保解了恨,末于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寺人的位子;张居正如愿以偿,成了新一任内阁首辅。

二、忠心辅政,撑持变革,成全名相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后,其母亲李太后的身份仍是贵妃。为了凑趣李太后,冯保又联手张居正共同上演了一出戏:给李贵妃上尊号"慈圣皇太后"。

根据旧造,新皇帝即位后,皇后尊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假设称太后,则要加徽号以示区别。在冯保和张居正的操做下,最初给穆宗陈皇后上尊号"仁圣皇太后",神宗生母李贵妃上尊号"慈圣皇太后",两者并没有区别。

"是时,寺人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明史》)

冯保和张居正从此成了李太后的心腹红人。冯保负责内廷事务,同时陪护小皇帝;张居正主外,负责朝廷政务,朝廷大权,尽在二人掌握。

固然位子是靠不但彩的手段得来的,但冯保对朝廷始末赤胆忠心。

李太后对小皇帝要求很严,冯保受李太后所托,负责赐顾帮衬、催促神宗皇帝的生活和进修。有太后撑腰,冯保敢管敢说,尽职尽责,神宗对他心生恐惧,称唤他为"大伴"。

小皇帝贪玩,每次不管玩得多尽兴,只要远远看见冯保来了,就会和宫中的小寺人们大喊:"大伴来了!"然后老诚恳实坐回书桌,读书习字。

内阁的池塘里有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曾经拿来给小皇帝赏玩,冯保看到后,就派人对张居正说:"皇帝年少,不克不及用那些玩物引逗皇上。"

有几个小寺人经常带着小皇帝夜间外出玩耍,冯保得知后,就告诉太后,太后狠狠地怒斥了神宗,并将那些小寺人重责摈除。

有一次,神宗酒宴上让一个寺人唱歌,寺人不会唱。小皇帝生气,让人割下了寺人的头发赏罚他。冯保传闻后立即告诉了李太后。李太后大怒,就让神宗跪在地上数落他。然后让冯保传召张居正,为皇帝草拟功己诏。

"保白太后,召帝切责。帝长跪受教,惶惧甚。保属居正草帝功己手诏,令颁示阁臣。词过挹损,帝年已十八,览之内惭,然迫于太后,不能不下。"(《明史》)

张居正草拟的功己诏极为严厉,年已18岁的神宗,当着群臣的面宣读功己诏,神色通红,羞愧之极。

冯保不只尽心侍奉皇帝,还严厉约束家人子弟,不得胡做非为。史载"(冯保)又能约束其子弟,不敢肆恶,都人亦以是称之。"(《明史》)

冯保更大的政绩是撑持张居正变革。张居正固然"居位不正",但很有治国理政才能。走上首辅位子后,他起头大刀阔斧的推行政治、经济、军事变革。

变革一定触动各阶层特殊是权要贵族集团的利益,阻力重重。在太后、皇帝的撑持下,特殊是冯保做为内相,对张居正变革赐与了极大的撑持,一举改动了明朝持久以来文人权要集团与宦官权力互相争斗的场面,使朝廷上下构成了皇权、相权、宦权集中同一的有利场面,为变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前提。

通过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对外抚慰、对内守备",朝廷强化了中心集权,官风政风明显改动,财务收进大幅增加,边境防备大大加强,汗青上称张居正的变革为"万历新政"或"万历中兴"。

张居正也因"万历新政"而成为一代名相,被称为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变革家。

但"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摆布也。"(《明史》)——没有冯保,张居正就坐不上首辅的位子,也就谈不上变革;没有冯保的撑持,张居正的变革也很难推行下往。换言之,做为张居正的政治盟友,冯保是张居正变革背后更大的功臣和撑持者,冯保也因而成为汗青上宦官步队中屈指可数的寺人政治家。

三、多才多艺,儒者风度,题跋《清明上河图》

冯保不单擅长玩弄权谋,他仍是个多才多艺的"儒宦"。据明代寺人刘若愚的《酌中记》记载:"冯保书法颇佳,通乐理、擅抚琴。"《明史》也记载"保善琴能书。"——他不单是个音乐家,仍是个书法家。据说,他亲手造造的琴,被时人当做罕见一见的宝物收躲。

冯保有文化素养,出格喜好儒学,他在司礼监任上刻了许多书,如《启蒙集》、《四书》《五经》《通鉴曲解》《帝鉴图说》《经书音释》等,那些书固然没传播下来,但曲至明末,还在宫中传播,他也因而被后世史家称为有"儒者风度"。

冯保最为后人熟知的,是他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宋人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事实是怎么到了冯保手中,至今说法纷歧,仍是一个谜,但不成承认的是,他的题跋至今清晰可见——

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看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船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实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敷云贵,诚希世之珍品欤,宜珍躲之。时万历六年,岁在戊寅,仲秋之吉,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处事兼掌御用监事司礼监寺人镇阳双林冯保跋。

从题跋看,冯保不单书法造诣颇深,并且对书画十分赏识,将其誉为比"隋珠和璧"还贵重的艺术珍品。

四、贪财好利,以权谋私,抄家削职末成空

冯保是个矛盾的多面体,一方面,他忠于皇室,撑持变革,为明王朝的政局不变做出了奉献。另一方面,他又擅权嚣张,打压异己,以至谗谄忠良。同时,他还以权谋私,贪财好利。

掌管司礼监后,他和张居正联手,独霸表里朝政,在朝廷关键部分安插亲信手下,一时势力熏天,借机大敛不义之财。

冯保的势力有多大?史载"后保益横肆,即帝有所赏罚,非出保口,无敢行者。帝积不克不及堪,而保内倚太后,外倚居正,帝不克不及往也。"(《明史》)——皇帝的赏罚诏令,假设冯保不松口,无人敢施行。内有太后撑腰,外有张居正共同,连皇帝都迫不得已。

在朝廷,他看谁不顺眼,只要一句话,谁就得乖乖滚开。

有了权利,就能够卖官鬻爵,收受行贿,随心所欲。冯保事实搜索了几不义之财?据记载,仅张居正就送给他七张名琴、九颗夜明珠、珍珠帘五副、黄金三万两、白银二十万两。他破费巨款,给本身建造生坟。在京城和老家深县,还别离建造了两座家庙,在老家的房子有5000多间。

他身后被朝廷抄家,共查抄金银百余万两,各类奇珍异宝不可胜数。

1582年,张居正病逝,李太后也回政,被压制多年、已经20岁的明神宗末于起头亲政。几天后,朝臣起头弹劾张居正,神宗借机命令削往张居正的官职,并派人查抄其家,搜出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

冯保一会儿失往了两个靠山,晓得本身的好日子到头了。公然不久,与冯保有旧怨的寺人张鲸、张诚看透了神宗的心思,就煽动神宗贬逐冯保。

正好御史李植、江东之也上表弹劾冯保,神宗于是下诏免往冯保官职,令其到南应京闲住。第二年,冯保谪死南京。神宗随后命令查抄其家,并将其弟冯佑、从子冯邦宁削职下狱处死,其同党全数发配戍边。

冯保一生忠于朝廷、撑持新政,一度博得了时人的赞扬。但他走上政治前台后,擅权骄横,诬蔑忠良,贪财受贿,又为他带来了恶名,最末更是落得个兔死狐悲、人财两空的结局。

他的一生,集忠与奸、正与邪于一身,忠奸难辩,亦正亦邪,使他成为明朝甚至汗青上最有争议的寺人。读者伴侣们对此有什么观点呢?欢送留言讨论。

(参考史料:《明史》《酌中记》《明史记事本末》)

0
回帖

他是明朝最有争议的太监,忠心事主,支持改革,为何被贬谪抄家?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