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黄册:明太祖朱元璋用来普查天下人口的工具,后世却沦为废纸

3周前 (11-16 19:15)阅读1回复0
玛丽儿
玛丽儿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8853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706
  • 回复0
楼主

媒介:南京,是大明王朝建国之初的京师。在其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之上,有中国古代规模更大的中心档案库:后湖黄册库。所谓的黄册,其实就是《赋役黄册》,是明代征收钱粮的根据,因其封面为黄色,故称为黄册。

至于黄册库为何会放在后湖之中的岛上,除了所谓的“西傍石城,东枕钟山,南依覆船,北屏幕府”如许风水学上的说法以外,由湖水构成的天然屏障才是核心因素。一来黄册库四面环水,闲杂人等无法接近。二来万一路火,能够就近操纵湖水灭火。

那么问题来了,那本所谓的《赋役黄册》事实是什么呢?为什么墨元璋对其如斯重视?

《赋役黄册》:明代的户口本

大明开国,是成立在元朝的根底之上,元代皇帝是若何治理中原子民的呢?固然没有明文,但元代有蒙前人、色目人、汉人(北方汉人)和南人(南方汉人)如许四个品级的差别仍是无可承认的。此中蒙前人和色目人是统治阶级,而汉人和南人的户籍轨制又特殊复杂。简单来说,户部治理民户,兵部治理军户、兵户、站户,僧人、道士由宣政院治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比及明朝成立之后,原先的阶级差别天然已经荡然无存,但若何切当地统计生齿,测量田土,又是摆在墨元璋面前的一道难题。此时宁国府知府陈灌创建了一种户帖形式,即在注销表中填写每户的田产某人口,此举简单易行,得到了墨元璋的赞扬,并决定对全国停止妥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正月,其时大明境内的郡县官收到了一项来自朝廷的特殊使命,编辑各自辖境内的《赋役黄册》。

是月,命全国郡县编《赋役黄册》。其法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报酬之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凡十年一周,先后则各以丁粮多寡为次。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其里中鳏寡孤单不任役者:则带管于百一十户之外而列于图后,名曰畸零册。成为四本,一以进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留其一焉。—《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从上文能够看出,那是一个典范的里甲轨制。通过对农村生齿停止细分,实行里长责任造。以十年为期,每年由里长督率一甲十户应役,称“见年”或“昔时”。剩余的九甲在尔后九年内轮流应役,称“排年”。从史乘记载来看,洪武年间以至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告假回家应充里甲正役的事例。

在中国古代,生齿是第一消费力。广阔劳动听民除了种地之外,还要在农闲之时承担朝廷的各项免费徭役,十分的辛勤。如斯一来苍生为了遁藏徭役,要么外出成为流民,要么投充到田主豪强门下。如许会给朝廷带来两个恶果:其一朝廷遭到的钱粮越来越少,其二朝廷可以挪用退役的劳力越来越少。但是人的承担才能是有限度的,假设不断盯着少数人薅羊毛,天然会激起对抗。因而《赋役黄册》的数据能否准确,关于大明王朝至关重要。

昔时岁尾,身在南京的墨元璋收到了大明第一次生齿普查的数据(不包罗辽东、云南等地):合计10,654,362户,59,873,305口,换句话说不到六万万人。此中生齿数量排在前三位的处所是:

1、浙江布政使司10,550,238口,占17.62%。

2、曲隶应天、松江、常州、池州、庐州、安庆、淮安、凤阳、徽州、承平、镇江、扬州、苏州、宁国十四府,徐州、和州、广德州、滁州四州,合计10,241,002口,占17.10%。

3、江西布政使司:8,982,481口,占15%。

也就是说大致面积相当于今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的地皮,占据了全国生齿近五成。而其时地区辽阔的山西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河南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和北平布政使司,加起来只占全国生齿的25.35%。

在那个根底上,田主文人集团抱怨江浙一地钱粮高,那也就很好理解了。可问题是朝廷百废待兴,不依靠江浙,依靠哪里?依靠只要两百万人的陕西仍是北平?或者是四百万人的山西?那些处所本就顶在边境线上,长年承担了艰辛的匹敌外敌使命,让江浙地域的税收和北方边境地域的税收一样低,实的公允吗?

十年之后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墨元璋收到了大明第二次生齿普查的数据。颠末十年的开展,大明的户口数固然增加了三万户,但是总生齿反而削减了二百六十三万。此中下降最明显的是浙江布政使司,合计削减了十三万户,近一百九十万人。与此同时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和北平五地合计增加了一百五十五万人,我们有理由认为那些人大部门是从南方迁徙过往的。

此外在那十年里,明军还收复了云南,但是其时云南总户数只要不到七万六千户,生齿不敷三十六万。网上老是有良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经常有人量疑明军为何不陆续向中南半岛用兵,什么打通印度洋进海口。怎么用兵?就靠那三十多万生齿来支持吗?

根据时间计算,明代第三次生齿普查时间应该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那个数据我们无法得知,只能看一看第四次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的数据:颠末二十年的开展,大明的户口数比拟洪武二十四年足足下降了一百一十五万,生齿则削减了近五百四十万。再过十年到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户口数增加了近2%,生齿数的增长则不到1%。

下一个十年来到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户口数大致相当,生齿数却下降了近3%。我们有理由认为明军在永乐年间的四处征战,以及宣德年间在交趾陷进战争泥潭,对其整体生齿的增长率起到了极其负面的感化。换句话说,明宣宗之所以决定撤军安南,确实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而到了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因为削减了对外用兵的频次,大明生齿比拟十年前有了接近3%的增长。到了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固然期间发作了一次“土木堡之变”,但明朝生齿仍然获得了近3%的增长。

而到了明宪宗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颠末二十年的开展之后,明朝生齿实现了15%的增长,并且打破六万万接近六千两百万。此外根据宪宗朝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的数据,明代生齿打破了六千两百万。不断以来良多人对明宪宗事实是明君仍是昏君争论不休,我们不谈此外,单以生齿增长率来看,墨见深关于皇帝那份工做做得怎么样,各人心中自有评论。但是,我们要说一句但是,到他儿子、被文人集团吹嘘为第一明君的明孝宗在位之时,大明的户口数增加了7.44%,生齿却足足削减了一千两百万人,降幅接近20%。那些人都哪里往了?战乱吗?仍是让文官集团给吞了?然而那小我口数字到了明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却又酿成了六万万人。武宗啊、刘瑾啊,能不被人恨吗?

结语:可惜跟着时间的流逝,文官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赋役黄册》所起到的感化也越来越小,准确度越来越低。至于后湖之中的黄册库,至明神宗万历年间已经到达667间,此中收躲的黄册已经近180万册。

清军进关之后,黄册库也随之飞灰湮灭。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清军发现处所上竟然都早已备好了崇祯二十四年(公元1661年)的黄贴。换句话说,到了明代后期,所谓的如许的《赋役黄册》已经沦为一张废纸。文官和田主互相勾结,如许的大明朝能不亡吗?

0
回帖

赋役黄册:明太祖朱元璋用来普查天下人口的工具,后世却沦为废纸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