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书法大师的学书经历,启发了无数人

3周前 (11-16 20:06)阅读1回复0
猪脚
猪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884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691
  • 回复0
楼主

沙孟海:我的学书履历和体味

学书六十年,东涂西抹,一无所成。《文化娱乐》编纂部要我谈谈学书体味,很羞愧,“如鱼饮水,冷热自知”,其实没有什么好的体味可谈。

我自觉漫长的六十年中间,早一期间是“徘徊觅索”,走了很多弯路。稍后是想“转益多师”,多方面吸收些营养来丰富本身。因为功夫不到,曲到老年,写不出什么名堂来。

沙孟海早年楷书做品《陈君夫人墓志》

初学行书《集王圣教序》

我早年“徘徊觅索”的过程是如许的:

十四岁父亲往世,遗书中有一本有正书局新出书影印本《集王书圣教序》,我更爱好,经常临写。

《集王圣教序》部分

《集王圣教序》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造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别名《七佛圣教序》。

乡前辈梅赧翁先生(调鼎)写王字最出名(见下图),书法界推为清代第一。我在宁波看到他墨迹很多,对我进修《王圣教》,运笔结体各方面都有启发。只因我笔力柔弱,学了五六年,一无停顿,不免难免心灰意懒。

梅赧翁书法做品

后又转学篆书

伴侣中有写《郑文公碑》、《瘗鹤铭》诸体笔力强健,气象峥嵘,更感应本身相形见绌。为了躲拙起见,我便舍往实、行书,专学篆书。先父在世时,也写篆书,刻印章,我约略熟悉一部门篆文。家里有《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书店里又看到吴大澂篆书《说文部首》、《孝经》(见下图)、《论语》,喜极,天天临习,加上老一辈的赞扬,干劲更足。因为篆书写的人少,一会儿出了小名望。

清·吴大澂篆书《孝经》(部分)

吴大澂(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行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川、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涵养。

再学梁启超方笔

在中学肄业时,礼拜天常为人写屏,写对。但上下款按例应写实、行书,仍是见不得人,经常抱憾。后来见到商务印书馆影印梁启超临《王圣教》(见下图)、《枯树赋》,结体逼似原帖,但利用方笔,锋棱崭然,大为惊异。从此参用其法写王字,面目为之一变。

梁启超临《集王圣教序》部分

又转学黄道周、兼学魏碑

再后几年,看到神州国光社等处影印的黄道周各体书,也多用方笔,结字尤别致,更合我胃口,我就舍弃王右军旧体,往学黄道周。

黄道周楷书做品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 —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做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幼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宝穴(今东山县铜陵镇)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黄道周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独树一帜,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育提拔了多量有学问有气节的人。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他被视为明代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毅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旷达。有力量,又有姿势,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他以隶书展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围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毅,构成了本身特殊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曲不阿的个性。

与此同时,我结识钱太希先生(罕)。他对北碑功夫很深,看他振笔挥洒,精神灌输,特殊是他连系《张猛龙》与黄庭坚的体势来写大字(见下图),那一境域我最喜欢,为人题榜,常参用其法。我也曾根据康有为《广艺船双楫·学叙篇》所启迪的法式临写北碑,末因胆量欠大,造诣浅鲜,比不上他人。但那一过程也有益处,尔后写大字,参用魏碑体势,便觉展得开,站得住。

钱太希书法做品

钱太希,近代书法家,博摘汉晋、南北朝、隋、唐诸书法家元寡长,又受晚清崇尚碑学之风影响而努力碑学,又崇晋王楷书。故落笔挥洒,跌宕自若,婀娜多姿。西冷社诸同人誉与任革叔为“ 浙东二炒”。近代金石书画泰斗赵叔孺对钱太希的字评判甚高。称其字“天资卓绝,下笔幽雅,无时下之俗”。

再上溯魏晋诸帖、转益多师

廿三岁,初冬到上海,沈子培先生(曾植)刚往世。我一贯喜欢他的书迹,为其多用方笔翻转,诡变多姿。看到他《题黄道周书牍诗》:“笔精政尔参钟、索,虞、柳拟焉将不伦”(宋荦旧跋说黄字似虞世南、柳公权),给我极大启发,由此体味到沈老做字是参用黄道周笔意上溯魏、晋的。

我就进一步往逃黄道周的根,间接临习钟繇、索靖诸帖,而且访求前代进修钟、索书体有成就的各家笔迹做为借鉴,如唐代的宋儋、宋代的李公麟、元末的宋克等人做品,都曾临习取法。交游中任堇叔先生(堇)写钟字写得极好,我也时常请教他。那即是我“转益多师”的起头。

上海是书法家荟萃的处所。沈老虽过,吴昌硕(俊卿)、康更生(有为)两先生还健在,我经人介绍分头访谒请教。康老住愚园路,我只往过一趟,进门便见“游存庐”三大字匾额,白板墨书,不加髹漆,笔力峻拔开张,叹为生平稀见。吴老住山西北路,我住海宁路,间隔极近,我经常随况蕙风(周颐)、冯君木(开)诸先生到吴家往。在我廿五岁至廿八岁四年中间,得到吴先生指教较多。听他议论,看他挥毫,使我胸襟更开豁,眼界更扩展。我从此特殊重视气焰,重视骨法用笔,重视章法改变,自觉朝上进步很多。

吴昌硕书法做品

多所借鉴、诸体兼学

三十岁摆布,我喜欢颜实卿《蔡明远》、《刘太冲》两帖,不时临习。颜又有《裴将军诗》(见下图),或说非颜笔,但我爱其神龙改变,认为气息从《曹植庙碑》出来,斗胆进修,也曾偶尔参用其法。我对历代书家也不是一味厚古薄今的。我认为摹仿碑本贵在似,出格贵在不似。

宋、元以来诸名家做品,尽有超越前人之处,我都引为师友,多所借鉴。篆书,各人学邓石如,我也同时取法王澍、钱坫。隶书,明以前人不敷学,我更爱伊秉绶,也常用昌硕先生的隶法写《大三公山》、《郙阁》、《衡方》。行草,我对苏轼、黄庭坚、米芾、祝允明、王宠、黄道周、傅山、王铎都喜好,认为他们学前人各有专胜,各有开展。

颜实卿行书《裴将军》部分

抗日战争期间,避地到重庆,手头无碑本,只借到肃府本《淳化阁帖》一部,择要临习。我对第十卷王献之书下功夫较多,虽然有伪帖,我爱其展肆,多看多临,有时会有新的境域出来。因想到传世王铎墨迹多是临写古帖,取与石本比照,其实不全似,以至纯属自运,不守原帖标准,那即是此老胜利的所在。

昌硕先生临《石鼓文》(见下图)自跋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处置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域。”也是那个事理。世人或讥评吴昌硕写《石鼓》不像《石鼓》,那即是“门外之谈”。

吴昌硕临《石鼓文》部分

最初穷源竞流,悟出版法真理

我的“转益多师”,还本身定出一个办法,即进修某一种碑本,还同时“穷源竞流”,兼学有关的碑本与墨迹。什么喊穷源?要看出那一碑本体势从那里出来,做者用如何办法进修前人,吸收精华?什么喊竟流?要找觅那一碑本赐与后来的影响若何?哪一家继续得更好?

举例来说:钟繇书法,嫡传是王羲之,后来王体流行,人们看不到钟的实帖,一般只把传世钟帖行笔结字与王羲之差别之处算做钟字特征。我上面说到宋儋、宋克等人善学钟繇,曾做借鉴,即是“竟流”的例子。“穷源”的例子:郑构《书法传播之图》把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实卿诸家通盘系属于王羲之、王献之下面,一脉相传,那是不当当的。欧阳询书体,远绍北魏,近接隋代《苏慈》(见下图)、《董美人》方笔紧结一派。

隋代《苏慈墓志》部分

宋元人不重视南北朝隋代碑版,或者未见前代有些碑版,妄指欧阳询实、行各体全出二王,太不实在际。又如:苏轼曾赞扬颜实卿书法“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宋人看到前代碑版不多,只见其雄浑刚健,大气澎湃,非初唐诸家所有,所以如许说。事实上各类文艺风气的构成,各有所因。

唐人讲究“字样学”,颜氏是齐鲁旧族,接连几代专研古文字学与书法,看颜实卿晚年书势,很明显出自汉隶,在北齐碑、隋碑中间不断有那一系统,如《泰山金刚经》(见下图)、《文殊般若碑》、《曹植庙碑》,皆与颜字有密切关系。颜实卿书法是综合五百年来雄浑刚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独步一时,决不是空中掉下来的。我用上述办法来看待历代书法,进修历代书法。能否合理,不敢自信。

摩崖大字《泰山金刚经》部分

附:沙孟海挥毫贵重视频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结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非常敬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巨匠,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猛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屡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

沙孟海擘窠大字《腾》

沙孟海曾任浙江大学、浙江美术学院传授、浙江省文物治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望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望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实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构成本身特殊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俊朗多姿,所做署书大字,雄浑刚健,气焰澎湃,最为人激赏。

编后:以上沙老的学书履历和体味相信必然可以启发我等后学,在此告诫书友们:万万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沙老的“转益多师”和“穷源竞流”已给我辈指明学书标的目的。

都雅,就点亮在看吧

0
回帖

这位书法大师的学书经历,启发了无数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