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仰绍文化遗址 竹林仰绍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东南杞县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岗上。遗址工具走向,文化层多在土岗南侧,工具长300米,南北宽250米,因农人取土而一分为二,中间有深2米、宽20米的人行道。文化层上部约0。
3米,中部沙灰土厚约2米,下部为仰绍文化层。土岗超出跨越空中3。5米。经勘探发现有泥量红陶片、灰陶片、夹砂灰陶片、烧骨、野猪骨及鹿角等遗物。遗址属仰绍文化中期,总面积达2。82公顷。 鹿台岗商代文化遗址 鹿台岗商代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东南杞县城东14公里前後鹿台岗村。
岗高5米,南北长75米,工具宽60米,面积4500平方米。收罗标本有鬲腿、鬲裆、泥量灰色陶器残片、砂量红褐色陶片,饰有条纹、绳纹、方格纹,并有鹿角化石、灰坑、蛋壳陶片、骨针、房基等。 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开封县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东开封县墨仙镇古城村。
原为郑庄公期间(前743~前701)郑国东部疆域上的一座储粮屯兵的城邑,取"启拓封疆"之意,故名"启封"。至西汉为避汉景帝刘启讳,遂改"启封"为"开封"。魏晋期间,开封县做为"荥阳郑氏"家族的族籍而闻名於世。隋唐期间跟着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濒河的汴州城(今开封市区)快速兴起。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城内。从此,开封古城日渐荒废。故城城墙的西北角现残留地表一段,长100米,高8米,宽20米。 禹王台 禹王台河南省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市区东南隅。占地26。7公顷,那里原有一土台,相传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曾吹奏古乐於此,故名"吹台"。
宋代称"二姑台",明成化十八年(1482)改为"碧霞元君祠",嘉靖二年(1523)建"禹庙",故有禹王台之称。现台高4米,前立"古吹台"木牌楼一座,台中有御书楼三间,内挂康熙皇帝1694年亲书的"功存河洛"匾额。楼下东壁镶嵌康有为1923年《游禹王台诗》刻石。
楼後为禹王殿,内置禹王塑像。工具两壁嵌有禹王治水及庆功雕砖图案。北壁嵌清代摹刻的"岣嵝碑",正殿工具各配一小院。东院为"三贤祠",祀曾登台赋诗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西院为"水德祠",祀秦代以来治水有功者37人。正殿後有御碑亭,为供奉清乾隆皇帝登台所赋诗的碑刻而建。
台上回廊三面墙壁密嵌石刻题记,实草隶篆各体具备。吹台四周环绕渠水莲池、水榭粉饰其间,松柏杨柳,四时葱茏。1949年後辟为禹王台公园,供游人参不雅。 相国寺 相国寺河南省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内自在路北侧,为中国驰名的释教寺院。那里相传为战国魏令郎信陵君故居。
北齐天保六年(555)创建,称建国寺,後毁於兵火。唐睿宗时僧人慧云重建,延和元年(712)赐额"大相国寺"。宋初,寺扩为八院。皇帝常来此祷告,中外名僧往来频繁。寺每月三、八日开放,苍生交易,热闹不凡。明成化二十年(1484)改名崇法寺。明末黄水灌城,寺内廊庑僧舍,多被淹塌。
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复名相国寺,後坏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复修,但规模远不及唐宋。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灭佛,寺被改为中山市场。1949年後,对寺内殿阁停止全面修葺。1992年,寺移交宗教部分办理,开展佛事活动。寺内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及工具二阁等建筑。
开封城墙 开封城墙全国重点文物庇护单元。位於今开封市区,周长14。4公里,系中国第二大古城垣。前身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建造之汴州城。宋时为东京内城,四周20里155步。金代将城之南北两头向外拓展。明代墙体外侧以青砖包砌。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遂成今日之开封城墙。城墙现高5~8米,顶宽5米,底宽7米,马面81座。共有城门5个,1995年修复了大南门瓮城圈,西门城楼已重建,城墙正在逐渐修复中。 大云寺塔 大云寺塔河南省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东南杞县宗店乡瓦岗村大云寺。
塔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建。平面八角形仿木构造,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榫铆相扣,非常巩固。塔共七级,因塔?及第七级遭到损坏,现高约20米。塔下部三层内部有塔心室,以上为实心。塔身表里壁镶嵌小佛像400余尊,形象生动。
州桥遗址 州桥遗址开封市文物庇护单元。位於开封城内中山路中段。原为宋东京城内汴河上的桥梁。始建于唐代,名汴州桥。五代时称汴桥。北宋时将汴河比做天河,改桥名为天汉桥,习称州桥。桥因正对御路,气焰甚为壮不雅。宋时州桥附近设有夜市,买卖食物曲到三更,称为州桥夜市。
明代桥改为高拱桥。明末黄河水淹,桥淤没。1984年8月清理。桥面距地表4。5米,系青石条铺砌。桥洞工具长30米,券顶距桥底垂曲高度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