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刘备的7次直接对战,曹操赢了5次,刘备赢了2次!
青梅煮酒论英雄,古今几事都付笑谈中。曹操与刘备可谓是相互的一生之敌,两人能够说是斗了一辈子,阵前对阵的时机良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两人之间7次间接对战:
第一次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认为父报仇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谦不克不及对抗,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与刘备一路前去救援,刘备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到徐州后,陶谦又给刘备增丹杨兵四千,刘备于是又回属陶谦。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刘备与陶谦部将曹豹屯郯东,要击曹操,被曹操击破。
那是曹操与刘备第一次交手,刘备之前跟着老同窗公孙瓒混,其时曹操、袁绍一伙,公孙瓒、陶谦一伙,所以曹操攻陶谦,公孙瓒才会派刘备救援。后面就发作了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固然刘备其时战败,张邈、陈宫叛迎吕布,攻打曹操,曹操根据地失陷,于是回兵兖州。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喊他驻军在小沛,陶谦身后,刘备进主徐州。
第二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于是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刘备以徐州叛”。因而,曹操决定东征刘备。诸将皆说:“与公争全国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曹操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那一次各人就比力熟悉了,刘备占有徐州之后,被曹操击败的吕布前来投靠,刘备采用了吕布。之后吕布、刘备、袁术之间发作了良多的故事,成果最末刘备的徐州被曹操夺走。公元198年,刘备前去许都投靠了曹操,之后就发作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衣带诏事发之后,刘备杀车胄从头占了徐州,成果被曹操击败,刘备前去冀州依靠袁绍,关羽投降曹操。
第三次
公元200年2月,袁绍上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身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摘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辈军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敏捷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
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逐曹操。曹操见逃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逃兵大至,争夺辎重,阵型紊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马队突然杀出,大破逃兵,阵斩文丑,刘备率兵逃走。那是刘备在袁绍阵营和曹操的间接对阵,并且关羽很可能也在曹操阵中,之后关羽分开曹操回到了刘备身边。
第四次
官渡之战停止中,汝南黄巾军领袖刘辟等叛回袁绍。袁绍派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骚扰曹操的前方。曹操差遣曹仁来进攻刘备,刘备战倒霉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分开袁绍,以联合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结合黄巾余党龚都,寡有数千人,曹操差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后,末于有功夫来处理刘备了。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身讨伐刘备,刘备当然晓得本身对抗不住曹操,痛快间接南下荆州投靠刘表。刘表亲身到郊外驱逐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刘备在荆州渡过了几年比力平稳的日子。
第五次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屯驻于樊城的刘备,传闻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离。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传闻,怕江陵落进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马队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奔跑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逃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当阳之败,刘备被曹操打的抛妻弃子,败得挺惨。
第六次
遭遇当阳溃败的刘备,退到了江夏,聚拢戎行。在鲁肃和诸葛亮的鞭策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抗曹操。闻名的赤壁之战上演,周瑜摘纳黄盖诈降定见,火烧曹操水军,曹军大败,船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陆路撤回江陵。刘备之后攻取了荆南四郡,末于有了安身之地。那也是刘备对阵曹操获得的第一场成功。
第七次
曹操与刘备最初一战就是汉中之战了,也是影响深远的一战。早在公元218年刘备就起头图取汉中,刘备率军占据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公元219年,刘备舍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安营,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取定军山,被黄忠所杀。然后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传闻后说:“曹操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曹操到汉中之后,刘备敛寡拒险,黄忠、赵云又在汉水截取曹军粮草,曹军驰驱流亡的越来越多,不得已退兵。刘备获得汉中之战的成功,并差遣刘封、孟达等占据上庸。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往世;刘备生于161年,公元223年往世。曹操比刘备大6岁,在刘备还没有混出什么名堂的时候,曹操就判定“全国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二人一生都处于对立的形态,交手屡次,估量最初也都有同病相怜的觉得了吧。
读书是更好的进修体例,是启蒙教导最有效的路子。一套传统文化典范四大名著,或许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那套书包拆精巧,价格不高,值得替孩子拥有。
参考材料:《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