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明明轻视弓弩,为何独独江淮弩手深受器重?

4周前 (11-18 01:52)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928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574
  • 回复0
楼主

在冷刀兵战场上,长途进攻手段无非强弓硬弩,在唐代的射手地位似乎比弩要重要。但是唐代又有良多弩手的出彩笔录,好比江淮弩手是全国精锐。那都是为什么呢?事实弩箭有多大的战术意义?

在古代战争中,弩是性能很极端的刀兵,其因为拆填速度慢,善守不善攻,需要相对不变的射击阵地才气足够发扬性能。所以多呈现于围城和守城中。而唐代战争中,马队与陌刀手才是造胜的关键,弩只是一种通俗刀兵,在国度戎行中的地位不高,初唐诸兵家对其其实不重视。

唐弩的品种其实不多,《唐六典》卷十六中,开元期间京城禁军弩之造有七:一曰擘张弩,二曰角弓弩,三曰木单弩,四曰大木单弩,五曰竹竿弩,六曰大竹竿弩,七曰伏远弩。此中擘张弩与角弓弩是单兵弩,擘张弩为步卒所用;角弓弩,马队所用。

又《通典》卷一五二载:“木弩,以黄连桑柘为之,弓长一丈二尺,径七寸,两弰三寸,绞车张之,大矢自副,一发,声如雷吼。”那种“木弩”能否就是《唐六典》中提到的“木单弩”尚不克不及完全确定。

《唐六典》卷十六中又言,“木单、竹竿、伏远等弩,其力益大,所及渐远”。很可能那几种弩都类似于木弩,属于大型重弩。禁军之外,唐朝的边兵还利用过摧山弩、静塞弩、绞车弩、两弓弩、车弩等,摧山、静塞是单兵弩,其余三种为重弩。

汉代弩机 来自网友和合和合

射箭射箭,弓弩要发扬性能关键还在于箭。箭之造在唐朝有四:“一曰竹箭,二曰木箭,三曰兵箭,四曰弩箭……弩箭皮羽而短,用之陷坚也。”可见,唐朝弩箭的类型比力单一。那是倒霉于弩手对于差别类型的目标的。因为即便在弩已经完全式微的清时代,造式弩的箭头仍有好几种。

从文献中看,弩兵在唐朝戎行中所占比例较低,一般在10%~20%。好比唐初的《大唐卫公李靖兵书》中,弩手在“战兵”中的比例是更低的,仅占到百分之十四多一点。详细到每一军,弩兵的比例以至要更低一些,如中军4000人内弩兵只要400人,只占10%。

汉代弩机 来自网友博古通金

初唐以后,行军体例员额已逐步扩展。到中唐期间已由本来的两三千人增至五千多人,但行军组织仍连结了本来的比例。

李筌在所著《太白阴经》中说,“弩,二分。弦,三分……二千五百张弩,七千五百条弦,二十五万只箭”。李筌次要活动于唐玄宗期间,他主张弩兵占三军的百分之二十,仍根本延续了《大唐卫公李靖兵书》中的军事理念。

从军种构成的角度来看,唐代的弩兵凡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军种,一般情状下是弓弩手将刀棒自随,待仇敌马队冲至二十步时即与战锋队齐进奋击。如裴行俭征讨突厥时,为了庇护粮道,“诈为粮车三百乘,车伏勇士五辈,赍陌刀、劲弩,以羸兵挽进,又伏精兵踵其后……贼驱就水草,解鞍牧马。方取粮车中,而勇士凸起,伏兵至,杀获几尽。”

又如开元十五年(727年)“八月,嵩又遣副将杜来宾率弩手四千人,与吐蕃战于祁连城下,散而复合,自晨至暮,贼徒大溃”。那两场战斗唐军都是摘取了《大唐卫公李靖兵书》中的战术,令步卒持弩、陌刀,远则以弩射之,近则持陌刀齐进奋击。出格是祁连城之战,唐军“散而复合”,是持弩、刀频频冲杀。可见唐代军事家往往把获胜的期看拜托于短兵决战,而对以远射兵器来胁制马队奔突的打法似乎其实不抱太大的期看。

上面说的是唐代的国度曲属正规队伍的情状,并且是初唐和盛唐时代。那个时代大唐高度重视关中经济圈的安危,重兵终年囤扎于关中、河南、河北;江淮一带也就几个折冲府。可是关中马队步卒的强大不代表其他处所马队步卒也强大。所以在今天长江中下流地域,弩手最盛。

汗青文献中唐人常说的淮南弩手、江淮弩手、浙西弩手等均属此地域,此中宣、润二州弩手出格精良。在盛唐期间仅有的一次大规模兵变发作在开元十六年(728),泷州土豪兵变,江淮弩手就随杨思勖平叛。

安史之乱后,江淮经济地位大为上升,成为中心政府的重要财路。江淮弩手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在独孤及《为江东节度使奏破余姚草贼龚厉捷书表》中写到“遣军将吕道光领陌刀手一百人取其便道为伏以待之,遣军将左璋率弩手一百五十报酬右翼。将军将余能变率弩手一百五十报酬右翼。……又遣军将张思览率陌刀手一百报酬中军,操中权之造,以节其进退。”

显然,那一场战斗中弩手的比例明显大大高于上文所说卫公兵书。可见弩手的发扬仍是在于能否有相对不变的射击阵地。安史之乱固然没有间接冲击江淮地域,但是有田神功拥兵进淮纵掠。唐王朝乱后能快速不变江淮地域,那里的特色军种弩手功不成没。

安史之乱后,朝廷财赋仰仗东南,而漕运沿途又经常受的响马的侵扰,于是唐廷让弩手登船护卫。《通鉴》卷231德宗兴元元年(784)蒲月条载其事云:“又运米百艘以饷李晟……艘置五弩手认为防援,有寇则叩舷相警,五百弩已毂矣。比达渭桥,盗不敢近。”

当然,弩手的意义不只在于护送赋税,还间接参与军事动作。建中四年(783)十二月,借奉天之难之机,军阀李希烈进围宁陵。宁陵距宋州仅45里,为宋州的门户。如宁陵沦陷,不单江淮漕运将被阻,整个东南财赋之地也有不保之虞。

到了兴元元年(784年),李希烈亲率精兵5万围攻宁陵,而宁陵守军仅3千人。在那紧要关头,自浙西进援的五百弩手趁夜偷渡进城,并发扬其长于守御的优势,一举逃使李希烈从宁陵退军。李翱《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医生平原部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详载其事:“及旦贼驱勇卒登城,城中伏弩悉发,皆贯人毙其后。”

区区数百弩手迫使仇敌数万大军知难而进,足见在守城方面江淮弩手号称为全国精兵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即便如斯,弩手长于防备伏击拙于短兵接战的特征仍是没有改动。但是江淮弩手虽不克不及骤胜,也不致于大败,在唐代藩镇系统中,江淮弩手最适宜用来协调各藩镇实力比照,饰演着朝廷与藩镇讨价还价筹码的角色,故其战绩固然不多,仍被朝野目为全国精兵。

进进晚唐,江淮已是唐王朝财赋之源,朝廷对此地域军事力量起头持限造立场。乾符元年(874),唐廷复废镇南军节度为江西看察。唐僖宗也强行斥逐了江西弩手。那阐明,唐延对江淮弩手的立场从仰仗转向疑惧,江淮弩手失往朝延的撑持,其式微已成定局。

纵看唐代最出名的江淮弩手的兴衰不难看出,弩抄本身优缺点都凸起,在初唐和盛唐中心政府马队强大、步卒顽强的时候,弩手做为防备性力量其实不为军事家垂青,并且其时弩手白刃战才能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射击才能;一旦中心政府欠缺强大的骑步卒时,弩手的意义就闪现出来了。

0
回帖

唐代明明轻视弓弩,为何独独江淮弩手深受器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