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军在萨尔浒决战中遭到惨败?大战前,明朝正规军的战斗力事实若何?
在战后,身为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的杨镐,因为批示不力被下狱。明廷为了重振辽东场面,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
▲萨尔浒之战后,熊廷弼经略辽东,召集亡命,整肃军令、主张拒敌守城。后为阉党所害,1625年被杀,并“传首九边”,就是明廷的钦差大臣拿着那首级到北方九边重镇示寡,十分残暴,形成边官将士的离心离德,最末自毁长城。
熊廷弼将辽东的明军兵士分为四种:残兵,额兵、募兵、援兵,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斯四种兵,无一种能够应战。
往期阅读:
决战惨败:令万历皇帝痛哭不已的“萨尔浒会战”
千军易得,一将难觅:“进退两难”的杨镐拜帅
大战之前,杨镐拜帅、出任辽东经略,原定于1618年六月,从辽东出师“犁庭扫穴”,进军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境内)。
那个时间也就是努尔哈赤袭破抚顺之后的一个多月。
可是时间到了蒲月二十一日,杨镐到才出山海关,六月初三到广宁,广宁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北镇市,在明代是辽西咽喉,也是镇守山海关的门户,广宁城的存亡与北京的安危息息相关。
到了广宁之后,那才起头“专主挞伐”。可是,其时辽东当地的明军兵力,在量量和数量两方面都很难和凶猛的八旗军停止对决。
▲图中表示了晚明时斯的扎甲、锁子甲、布面甲几种次要戎拆。手持三眼铳,身穿布面甲的军士戎拆是根据明末山西总兵周遇吉麾下的一名喊赵勇的火铳手所遗的甲停止复原绘造而成。
熊廷弼的关于“四种兵”的话固然难听,但却实是反映了其时辽东明军的现状!那也是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所说的。
第一种喊残兵,甲死回乙,乙逃回丙,或七八十,或三二百,身无片甲,手无寸械,跟从队伍浪费军饷,不愿出战。
第二种喊额兵,也就是卫所(明朝的屯军所在)职业军人,那些人或死于征战,或图厚饷而流亡。
第三种是朝廷为填补兵源招募的兵士,那种兵油子实的是当之无愧的“兵油子”,早上,投此营,领出官家月粮;到了晚上,即投别的一个军营。能够如许说:点名的时候都在喊到,比及派役发现一半人都玩失踪;领饷时个个都在,一旦有战事霎时对折以上都不见了。
第四种是援兵,即各地外调而来的戎行。
明末大臣徐光启说那些援兵“弱军羸(消瘦)马,朽甲钝戈,而事急需人,不暇发还”。说白了,就是一收执钝戈、披朽甲的疲弱之师。
我们要晓得,其实早在决战前的18年前,努尔哈赤就对建州女实戎行停止了一次整编,设立了蓝(本来的黑旗)、黄、白、红四旗;1615年,努尔哈赤正式成立八旗轨制,其时后金有兵6万;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后就获得了30万人畜。到了明朝与后金的对决的萨尔浒之战,后金军已经编成360牛录的大军,一牛录为300人,总计超越10万人。
各人能够想象,由“残兵、额兵、填补兵源招募的兵士”构成的军团,成为会战主力,往跟八旗军做战,会呈现什么样的场面!但是,明军也并不是一触即溃,在激战中,西路军山海关总兵杜松中箭身亡,东路军总兵刘綎宁死不降,和义子等将领一同战死。
战前,明军呈现如许的场面和战斗力,跟明朝卫所轨制的瓦解,有着深入的汗青根源。
明太祖墨元璋曾说过如许一句话,“吾养兵百万,不费苍生一粒米”,他创建了“军户军屯造”(卫所轨制),以世袭军士包管兵源充沛,并推行屯田轨制,戎行当场屯田自力更生,按卫所体例的世袭退役的军士同屯田密切连系起来,到达以兵养兵的目标。
到了洪武二十年,全国共设有卫所500余个,在“卫所轨制”的鼎力推行下,陪伴着那一轨制一同生长的“军屯造”,在墨元璋的率领下开展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
到了明代中晚期,卫所造已短处百出,最明显的并发症有两个:第一是大量屯田遭到侵吞和毁坏;第二是兵卒流亡严峻。屯田的毁坏者是卫所官兵与处所权力,军官老爷们摇身一酿成为田主,兵士沦为农奴的现象一旦呈现,当初寓兵于农的目标就变量了。军户军屯造寓兵于农的初志彻底幻灭,而明军的战力也因而变得越来越弱。
卫所军士又是世袭,不克不及随意告退,离开军籍十分困难,兵士只能抉择流亡。出格到明中晚期,卫所官兵流亡的现象非常严峻,形成大量屯田萧条,处所实力派便乘机侵吞屯田,如许就构成了恶性轮回。
到了明朝末年,“各军始犹典衣卖箭,今鬻(卖)子出妻,始犹沿街乞食,今则离伍潜逃。”
明军在战前,一方面,辽东全镇兵额不外6万,除城堡、驿站差拨外,仅2万余,又各有防卫之责;军力显然不敷。
另一方面,就像熊廷弼所说的那样,残兵:身无片甲,手无寸械,拆死扮活、不愿出战;额兵:战死流亡,已失大半;募兵:佣徒苍头、不习弓马、权充人数。
当地的兵不克不及用,只要靠从“九边”调兵。也就是万历皇帝所说的“撤九边之备,以充辽事”,那里我们需要先领会下明朝“九边”“镇”“都司卫所”等军事建造的汗青由来。
为了防备北方少数民族,明朝依托长城防备系统,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一线所设立的九个防卫区,俗称“九边”,共设十一镇,委任总兵官统辖。别离为: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甜肃镇,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京西增设昌镇、实保镇,构成“九边十一镇”规划;到了明神宗万历年间,明朝西北和东北都碰着强敌,于是在固原镇分出临洮镇,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成为“九边十三镇”。
都司卫所也是明代军事建造的一种,以都司为处所更高军事指导机构,所属卫所,从属中心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据材料记载,明代全国设16个都司,5个行都司。都司卫所和九边总兵镇守是并存相造的,其实不会呈现一家独大或是藩镇割据的场面,不外,好比明代贵州播州世袭土司、都批示使杨应龙,建州左卫都批示使努尔哈赤造反是射中必定的。
以辽东为例,辽东地域不设府、州、县,以辽东都批示使司(简称都司)为领袖机关,下设卫、所,以军事防备为主,兼理民政。明朝中后期,战事频繁,朝廷单设总兵官主军事,都司、卫、所则次要治理民政事务。辽东都司分5路(工具南北中),下辖25个卫,每卫辖5个所,共127个所。
▲明代辽东卫所散布图,图中红色方框即为“建州卫”
“建州三卫”是明廷在建州女实聚居地设置的三个处所军事行政机构的合称,包罗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其批示使一般为女实族世袭领袖,“俾仍然俗,各统其属”。
努尔哈赤的姥爷王杲就是建州右卫都批示使,爷爷觉昌安也是建州左卫都批示,他们都是明廷录用的卫所管辖。先是王杲桀骜不驯被明将李成梁所杀,后来觉昌安也被明军“误杀”。
为了拉拢努尔哈赤,明廷他袭任了建州左卫都批示使官职。之后,还升任了建州卫都督佥事、左都督。只不外此次,努尔哈赤反了!
回回正题,会战不克不及依靠辽东当地兵,天然只能从他处调兵前去。
前文我们说过,晚明期间卫所造名不副实,明军摘用募兵造,戎行调自四面八方。那一次为了辽东战事,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1万;延绥、宁夏、甜肃、固原四处,各出兵精骑6000;川广、山陕、两曲(浙江、曲隶),各发步马队,共约2万人;浙江发善战步卒4000;其他永顺、保靖、石州遍地土司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7000人,明军共计8.8万人摆布。
当然那只是纸面数字,根据杨镐上奏所记,最初从各地实调出关兵数,仅7万余,略少于议调之数。那是因为其时明朝军备松弛;从内地暂时招募的新兵,“皆伏地哀号,不肯出关”;有的将领也“都哭而求调”。加上饷馈欠缺,从各地征调戎行有很大困难。
到了1618年的冬天,等待已久的军饷到位,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军也末于齐聚辽东。无论明军的数量事实将近9万仍是7万余,那在其时都已是一收相当浩荡的军事力量逐个在位列“万历三大征”的抗倭援朝之战中,李如松统率的明军也不外仅有4.3万人。
下期请看:将帅不合,刘綖长叹“杨爷与俺自不相好,需要致死!”
(图片来自收集,回原做者所有)
读史使人明智,穿过汗青的长河,我们能够看到帝王将相的叱咤风云,家国汗青的汹涌澎湃,通俗人物的离合悲欢,那些生动的人物和细节,其实离我们其实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