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澄清天下而献身〔162〕

2个月前 (11-18 19:27)阅读1回复0
猪脚
猪脚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164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3295
  • 回复0
楼主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当扫全国,安事一室;2、徐孺下陈蕃之榻,或陈蕃下榻。

语义:1、原指东汉陈蕃名言,有志气的人,应以拂拭全国为己任,怎能只顾本身小家呢?比方少有理想,有学好能耐,治理全国,报效国度的远大志向;2、比方对贤人以礼相待,非分特别尊重。

陈蕃的豫剧舞台形象

出处: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蕃传、徐稚传》;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性》;3、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传记212》。

二、桓帝时,陈蕃忠贞为国,三起三落

陈蕃〔公元88—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祖父为河东太守,身世官宦之家,是东汉中后期、桓灵时代的名臣。

陈蕃少有大志,师从名臣胡广。年轻时举孝廉,为郎中,历议郎、乐安太守,他施政以德,清廉爱民,苍生赞扬,颇有贤名。他从不趋炎附势,趁波逐浪,因不该上将军窦冀私请,降为县令。窦冀被诛后,他才得以进朝为尚书,又升尚书令。那时,他因切谏,规戒时敝,得功皇帝身边人,而外放为豫章太守。

后来,陈蕃复职,任尚书令,旋升大鸿胪。此时,县令李云婉言上书,被判死功,陈蕃上疏救他,惹恼桓帝,被罢官,贬为庶人。

接着,陈蕃再次被征召,为议郎,升光禄勋。此时,桓帝为所欲为,封赏失当,他上书劝谏,封赏应适宜,不成超轨制;又说,纳税五成,万人饥冷,而宫女数千,生活豪华,应该监察仕宦,外放宫女,以布衣怨,不变民气。桓帝摘纳了他的定见,外放宫女500,奖赏一批良吏。他又劝谏,应当敬服民力、不误农时,不成纵容打猎,桓帝不听。他与中郎将黄琬授命,共掌选官,他俩公允选举,不偏袒显贵,而被显贵诬告,他又被罢官,削职为民。

不久,陈蕃第三次被征召,担任尚书仆射,转为太中医生。延熹八年〔165年〕,升为太尉,位列“三公”。

那时候,桓帝重用宦官,宦官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反而诬告忠良结党,肆意处置大臣,又将名臣李膺、陈寔笔录在案,末生禁锢,不得为官,遭到连累官员,多达200余人,朝野震荡,民气惶惶,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宦官弄权,良臣不利。陈蕃据实切谏,持续上书,劝谏桓帝宽免他们,准许他们出仕,报效国度。桓帝包庇宦官,又见他言词曲切,很不兴奋,遁词他选官不妥,第三次将他削职为民。

陈蕃毋忝厥职,勤奋为官,对峙犯颜切谏,头碰南墙也不回,以致三起三落,足够表示了拂拭全国、立志报国的青云之志,以及固执进世、报效社会的拳拳之心。

陈蕃进狱

三、灵帝时,陈蕃谋除宦官,以身殉职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往世,窦太后下诏:“前太尉陈蕃,忠实清正,为人坦荡,任为太傅,兼理尚书事宜。”灵帝即位后,窦太后再下诏,“太傅陈蕃,辅佐先帝,既忠且孝,忠贞切谏,到老不辍,德性第一,封为高乡侯,食邑300户。”他上疏10次,推让不受。

那期间,宦官弄权,把持朝政,陈蕃想操纵外戚权力,根除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宦官。

168年,他和窦太后父亲、上将军窦武,预备起事,谋除宦官,然而,事有不密,秘事泄露,成果,曹节、王甫一伙宦官,沥血以誓,策动“辛亥政变”,伪造太后令,杀死窦武等人。

其时,陈蕃80岁了,他掉臂年迈,率领属官和太学生80多人,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喊:“上将军忠实为国,宦官造反,怎说窦氏不守臣道呢?”中常侍王甫怒斥陈蕃:“你循私枉法,营私舞弊,还到哪里往捉贼子?”遂增兵包抄陈蕃几十层,拘捕陈蕃,关进大牢,当天就杀戮了他。

那是东汉中后期又一场政治灾难,名臣陈蕃、李膺等100多人被杀,受连累的多达700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陈蕃在仕途中,就是如许,历尽困难,百折不回,曲至献出生命,大方悲惨,风骨凛然,表示了他报效家国的崇高风采,也张显了他从小就立下的廓清全国的大志。

四、“当扫全国,安事一室”典故本领

陈蕃,他聪明勤学,少怀大志,又家学渊源,遭到优良的教导。

15岁时,他单独享有一院。日常平凡,他专注进修,不顾外表,只图本身便利,什么都随意放着,参差不齐的,不像有人栖身的样子。

一天,父亲的伴侣薛勤来访,到院内看看他,只见里面杂乱无章,对他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扫除一下,来驱逐客人呢?”陈蕃满怀激情,不假根究,出口豪言:“大丈夫处世,当拂拭全国,安事一室乎!”

薛勤晓得,别人小志大,豪气干云,有廓清全国,报效国度的抱负,十分赞扬他,遂鼓舞他,发奋向上,增长常识,培育提拔才气;祝福他,后来居上,而胜于蓝,超越老一辈子,做一个顶天登时的良臣。

那个故事十分闻名,不只成就了一代名臣陈蕃,从古到今,还鼓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襟怀大志,发奋勤奋,从而走向成名成家的道路。

当扫全国 安事一室 字幅

当今,中学论说文争论话题之中,有“欲扫全国,安事一室”的论点,就是源于那个典故。而与此相悖的论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全国”,则源于另一典故。

那另一典故,是讲清朝文学家刘蓉的。

刘蓉〔1816—1873年〕,少怀大志,立志报国。他小时读书时,也单独拥有一室,而室里却有个大坑。他碰着问题时,喜好溜圈子,仰头根究,刚起头颠末大坑,总感应很别扭,后来就习认为常,如履平地了。他父亲看到大坑,就给填平了,并责备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全国家国为?”面临家父,他回避高谈阔论,就事论事,答复说,地上有坑,他习惯了,不大在意;成果,空中填平,没有坑了,他反而感应怪不习惯的。

那一事给了他新的人生感悟,“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意思是说,一小我进修时,最后阶段的进修习惯的养成,长短常重要的。那就是闻名的“习惯论”根本看点。

刘蓉的著做

刘蓉就是如许,凭着勇克困难的读书习惯,发奋勤奋,百战冲关,末于成才。他是湖南湘村夫,曾任湘军将领,继任陕西巡抚,有《养晦堂文集》传世,是闻名的桐城派古文做家。

他成名了,他的典故也被人津津有味,“一室不扫,何以扫全国”,便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又一励志话题。

五、“徐孺下陈蕃之榻”典故本领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跟汉初贾谊的《过秦论》一样,都是青年学生爱读、会背的古文,不外它不以凌厉笔锋、澎湃气焰取胜,而是以精巧对仗、浩瀚典故赢人喜欢。文中有如许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地灵人杰,徐孺下陈蕃之榻。”

陈蕃下榻古画

那个徐孺,江南贤才,十分闻名。上将军窦宪擅权时,陈蕃被贬官,就外放到江南,为豫章太守。他从洛阳动身,长途跋涉,露宿风餐地赶到南昌,郡府里摆好接风酒、部属们都等着他赴宴时,可他却要先拜见“南州高士”徐孺子。主簿禀报,“各人的意思,是请府君先辈郡署视事。”他却说,“昔时,周武王刚战胜纣王,就表扬商容,连歇息也未顾上。现在,我敬重贤人,不先辈郡署,又有什么不成以的呢?”

据史载,陈蕃一贯不在官厅招待客人,唯有在那里,才特设一坐榻,日常平凡悬挂在墙上,只要徐孺子来了,才下榻招待他,等他走了,就又把它悬挂起来。由此可见,他礼贤下士,求贤心切,贤达的人在他的心目中,都占有登峰造极的地位。

那位徐孺子,名稚,南昌县人,熟知经学、天文历算,时称“南州高士”。他家里很穷,亲身耕种,生活俭省,白手起家。他仁义谦和,道德崇高,受人敬重。他没有进世为官,他认为,“大树将倾,非一绳所维”,意思很大白,大汉就象要倒的大树,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因而,前太尉黄琼,与陈蕃征召他,他都没有往就职。他一生不仕,末老家中。

南朝宋国临川王刘义庆,十分钦佩陈蕃的礼贤之德,把那件故事写进他的著做《世说新语》,放在卷首,那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源。

六、陈蕃为报效国度的仕人范例

东汉桓灵期间,外戚与宦官轮翻擅权,朝政紊乱,政治陈旧迂腐。陈蕃的一生,始末都处在宫廷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他身为汉室重臣,不是同擅权的外戚争锋,就是与弄权的宦官相抗,还要不竭地劝谏皇帝,为拂拭奸佞,廓清全国,艰辛奋战了一辈子。

那时候,帝国大势过去,起头式微了。陈蕃屡谏桓帝,犯颜上疏,曲陈时弊,不计小我得失,以致三起三落,饱尝世事艰苦;灵帝时,宦官弄权,危害朝廷,杀戮重臣,陈蕃迎风而行,谋锄奸佞,不计小我存亡,以致锒铛进狱,献身国是。恰是有了陈蕃那批股肱大臣,苦苦支持,拼死挣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才让帝国在摇摇欲坠中,苟延残喘一百多年,而不断不亡。

刘义庆高度评判陈蕃,说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廓清全国之志。”

献帝时,东看学者编写汉史时,代表朝廷表扬陈蕃〔仕族〕,尊他与窦武〔外戚〕、刘淑〔宗族〕为“三君”,列为桓灵两朝最闻名的三位重臣。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语录

因而,陈蕃是一代领军人物。他襟怀大志, “横扫全国”, 大方鼓动感动,波涛起伏的壮丽人生,令人振奋,促人长进,他不愧是时代的弄潮儿,汗青的国家栋梁。

无可思疑,假设从另一角度来看,陈蕃的一生,跌跌绊绊,起升降落,又中道牺牲,而事业未竟,不克不及不说,那是一段繁重的民族汗青,也是一出辛酸的人生悲剧,从而又给后人留下了严厉的人生话题,让人感慨世事的艰苦、人生的悲壮,催人泪下,发人深思。

陈存选2022、10、25

0
回帖

陈蕃“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为澄清天下而献身〔162〕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