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海省博物馆)
升,上
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登”,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会意字。甲骨文的“登”字,上边是两足之形,在此表达前行;下边是一双手摔豆,即捧着盛满食物之类食物的古代器皿的象形白描。金文承接甲骨文,小篆在演化过程中免却了下边的双手之形,楷书缘此写做“登”。
双手捧着盛满食物的食器前行,除不寒而栗外,重要的是必需高抬腿,一步一步地稳妥前行。因而,“登”在甲骨卜辞中,常用来表达供献祭品时的持重。因为“登”为高抬腿而行,所以,“登”又有升上之义,如《荀子·劝学》:“吾尝跂而看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句中的“登高”即高抬腿后由下而上地爬山。由登上之义引申又表达姓名刊载(登上)册、榜之上,如《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人丁以上,皆书于版。”句中的“登”即登录、刊载之义。现代汉语中则有“注销、登载”等双音节词语。“五谷丰收”一词,则表达田地里庄稼收割后,登上了晒打场上。
古文释义
《玉篇》:上也。进也。《易·明夷》:初登于天。《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左传·僖九年》: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下拜登受。《礼·月令》:农乃登麦。《周礼·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数。《前汉·食货志》:进业曰登。注:进上百工之业也。
又《尔雅·释诂》:成也。《增韵》:熟也。《书·泰誓》:以登乃辟。《诗·大雅》:诞先登于岸。《周礼·地官·小司徒》:颁比法于六乡之医生,使各登其乡之寡寡六畜车辇。注:登,成也。成犹定也。《孟子》:五谷不登。注:登,成熟也。
又尊之曰登。《礼·月令》:登龟。注:龟言登者,尊之也。
又《博雅》:登登,寡也。
又筑墙用力响应声。《诗·大雅》:筑之登登。
又登闻鼓院。《宋史·职官志》:隷司谏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登。《释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登牀也。《说文》做毾㲪。
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岁星之精流,为及登。
又凤皇朝喊曰登晨。见《轩辕黄帝记》。
又州名。古莱子国,隋牟州,唐改登州,取文爬山而名。
又姓。出南阳,蜀有关中流人,始平登定。
又《集韵》:丁邓切,等往声。履也。或做蹬。
又《字汇补》:东职切,等进声。《公羊传·隐五年》:公曷为远而看鱼,登来之也。注:登读言得。齐人名求得为得来。做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笼切,音东。《前汉·宣元叙传》:元之二王,孙后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登。
又叶都郎切,音当。《易林》:南山高冈,回隤难登。道里辽远,行者无粮。
《说文》:上车也。从癶、豆,象登车形。《集韵》:或做僜。《字汇》:登与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别。
转载自汉字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