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外因来看,楚国为何要三次迁都?

2年前 (2022-11-19)阅读2回复1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56165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2331
  • 回复1
楼主

关于楚国而言,外部权力的武拆威胁是其迁都的次要原因。但是外部的威胁并非迁都的独一原因,迁都目标地也是楚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纪郢至陈郢

1、迁都陈城的内因

楚国对陈的运营汗青悠久,有较好的统治根底。同时东部强敌较少,东迁做为楚国战术调整的转折点,楚王必需要考虑好此后的开展往向,此时江淮及东部地域的宽广平原使得楚国将开展目光转移到了东部地域。

江淮地域的资本、农业根底可以支持楚国的开展,且陈城已颠末屡次补葺,有做为国都的前提,已有城墙、护城河等根底,仅需要对原宫殿停止修补革新即可利用。陈城曾是楚国贸易商业的重要直达站,战国中晚期鸿沟的开挖使得陈城的战术地位愈加重要,北可通过鸿沟抵达大梁,并与大沟等水系贯穿。

向南可抵达沙水、颍水等淮河北岸收流,与江淮、长江、太湖流域贯穿(图一八),《史记》中称“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证明了陈城在楚国贸易商业中的地位,对陈城的次要性量停止了总结。

2、迁都陈城的外因

迁都陈城最重要、最间接原因是楚国原核心区域江汉平原已尽进秦手,秦军从西北标的目的兵分两路,此中水路由司马错指导,占据了巫郡、黔中郡,从西南标的目的威胁楚国。

陆路由白起指导,秦军掉臂楚国的割地乞降,径曲攻到鄢城,白起“水溃城东北角”通过洪水沉没了鄢城,消亡了楚国的大量有生力量,然后攻破了郢都,并“烧夷陵”,在原址成立了秦之南郡在“白起拔郢”之后,楚国需要迁都到一个秦国的逃兵暂时逃不到的处所,此时的陈城偏于东境,秦国如要攻至陈城,北道需要沿黄河借道韩、魏两国,而南道需要进进随枣走廊,攻占大别山区域,楚国还派出春申君出使秦国,以楚太子为人量,换来了与秦国的和平共处。

在东迁的第二年,楚国就向北占据了菏水、泗水一带的魏国定陶、方与、莒等地;顷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63年),楚国取鲁国之徐州;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楚国借秦、赵两国长平之战时,灭鲁国,同时也收获了费、邹等诸侯国,楚国的北部边境在此时扩展到了泰山南麓;考烈王八年,楚国“封鲁君于莒”。

楚国在都于陈城时国都比力不变,都城较为平安不变,能够组织武拆力量对外征伐。

(二)徙于钜阳

1、迁都钜阳的内因

在定都陈城期间,楚国屡次收兵向东北标的目的进攻,最远进攻至泰山南麓,灭鲁国,在该阶段楚国的政权内部应是比力不变的,在此期间迁都次要是出于战术考量。

陈城位于豫东南地域,间隔魏国较近,可供楚国权力扩展的范畴不大,自考烈王七年起,楚君已将“淮北十二县”封于春申君,由春申君负责淮北地域的总体开发和治理,表现出楚国对江淮地域的重视。

连系春申君后来的献地做法,考烈王将他安放至淮北地域次要是为了兴建寿春城,而钜阳位于陈城与寿春间,相对远离中原战事,又可以通过淮河收流便当的沟通江淮地域。

因而楚国在此阶段迁都于钜阳的内部原因次要是考虑到后期的经济开展与建立,使国都更接近江淮地域。

2、迁都钜阳的外因

楚国在向北征伐鲁国的同时,秦国正在逐渐向东迫近,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四十余万尽杀之”,给曾经能与秦国独立抗衡的赵国带来了重创。

战后,秦将白起陆续率军向东围攻赵都城城邯郸,赵国与秦相范雎达成协议,通过赵国割六城、韩国割垣雍的前提达成寝兵。

但是赵国熟悉到了通过割地其实不能持久处理与秦国的威胁,因而与魏国、楚国成立联盟,配合抵御围困邯郸的秦军,颠末魏国与楚国戎行的合力,保住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击退了秦军,楚国间接报了白起破郢之仇。

秦国很快组织力量停止反扑,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将赵摎攻取韩国之阳城、负黍;攻赵国之二十余县,斩杀九万士卒;秦军还一并灭西周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国攻下魏国之吴城,“韩王进朝,魏委国听令”,魏国被迫迁都大梁。

秦国戎行百战百胜,使楚国感应了危机,陈城距魏国、韩国较近,唇亡齿冷,因而迁都钜阳可以远离中原地域,制止被秦国抨击。

(三)钜阳至寿春

1、迁都寿春的内因

楚国早在考烈王初期便已安放春申君到江淮地域择址成立国都,钜阳只是其时楚国为了避秦军暂时迁移的国都。

芍陂、期思等淮河流域水利设备的建立使得江淮地域成为了不亚于江汉平原的沃野,楚国迁都于此可以获得江淮地域和长江中下流地域的战术纵深,也可以获得充沛的粮食储蓄,以赐与戎行保存和开展需求。

寿春城本身前提优渥,通过淮河可以灵敏地与淮北地域、江淮地域停止交换,因而迁都寿春可以有助于楚国的开展。

2、迁都寿春的外因

秦国逐渐东进,在迁都寿春前,已在魏国割让的酸枣、燕、挑人、许、鄢陵等地设置了东郡,中原列国备受威胁,熟悉到了合力阻挠秦国的重要性。

公元前241年,六国又一次构成了“合纵”之盟,推举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为批示官,然而六国已在持久的争霸战争中被秦国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合纵之师”面临秦国溃不成军,楚国战败向南撤离,从函谷关回到了江淮地域,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担忧魏国和韩国权力,秦军东进的阻力已经消逝,楚国被迫将国都陆续向南迁移,从钜阳迁至寿春。

0
回帖

从内外因来看,楚国为何要三次迁都? 相关回复(1)

独倚画屏凝思
独倚画屏凝思
沙发
从内外因来看,楚国迁都是必然的。
1周前 (05-26 19:12)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