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惠澤山遊記

1个月前 (11-19 14:11)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951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025
  • 回复0
楼主

“ 人所有的苦難都源於無知。 ”

(一)

從淮北市總工會往北500米是國家4A級景區相山公園;相山公園景區裏最重要的景點是當地人稱之為“電視塔”的相山主峰;從“電視塔”出發,沿著山路走大約五公里,即是惠澤山;惠澤山乃是相山餘脈,主峰海拔342米,佇立在市區西郊;山下即是惠澤公園,惠澤公園名氣遠不如相山公園那般響亮,以至能够誇張到“人跡罕至”的地步。淮北当地人知之甚少,平時只要山下居民在此處曬曬太陽,遛遛狗,孩子們在草地上逃逐打鬧——這公園倒名副其實,不至於淪落為被圍牆包裹起的景點。

“惠澤”一詞源於大清乾隆皇帝禦書“惠我南黎”匾額。相傳清乾隆年間,黃河水災,江淮淪為一片汪洋。皇帝為顯“勤政愛民”安撫民气,南巡至此,責令時任吏部侍郎裘曰修等人拿出治理计划,積極賑災。後賑災工做順利完成,當地苍生以為有“相山神”黑暗幫助,提議從修神廟,至今相山廟還保留清朝以來的佈局。這塊匾額相傳是裘侍郎報告民情時向乾隆帝討來的,匾額已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此說法雖不成考,但“惠我南黎”一詞卻代表了深入在淮北人精神裏的文化底蘊。

(二)

尚未成年時,我曾與友人同遊此山。記得在淮北十二中任教的高中語文教師孫浩先生曾講解過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我有幸在那堂課旁聽。孫先生是我的恩師,我卻不是好學生。孫先生飽含密意地朗誦:“而世之奇偉、瑰怪、十分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克不及至也……”

念到動情處,我看到孫先生眼角竟被浸濕。

那時年少,不甚好讀書,我無法理解前人的言語,文人的感觀,只覺得探訪不曾有人到訪過的山,是件極有趣的事。聽了這堂課,似懂非懂,饒有興趣,便與友人一同探訪,尋找這失落在世間的“花山”。惠澤山就是遊蕩時的發現。

少年爬山並非爬山,是與天然鬥爭,是與世人較勁。心裏目標只要山頂,一鼓做氣地沖上往,結果大失所看。只累得天昏地暗,覺得日月無光。藍天白雲,鳥語花香都無我無關,我也不甚懂荒山野嶺有什麼可看。独一有趣之處在於站在山頂俯視其他遊人,看到他們遠遠被我甩在身後,体态小如螻蟻,這才感触感染到愉悅。頭頂驕陽,腳踏青山,世間萬物盡收眼底,再無可登之峰。站在山上,就像站在奧運會領獎臺上一樣。

曲到良多年後,我在餘秋雨先生的一篇名為《陽關雪》的文章中讀到:“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霎時,八年前的這堂生動的語文課便在我腦海裏浮現,孫先生上課時的激情,眼角的淚,以及惠澤山山頂上照射著十八歲那年天空的太陽。

這些景,這些詩,本就在那,只是渐渐少年,沒有空閒的時光,往總結歸納。這次再回淮北,已是物是人非;回想江湖故人,萬千慨叹,遂想走一次走過的路。而惠澤山就在那裏,無聲地看著我十八歲以來走過的路,我卻不甚懂它。

此次再遊惠澤,我是帶著愧疚的心绪。

(三)

穿過小小的惠澤公園,很快來到了山腳下。

仰看山頂,除了鬱鬱蔥蔥的不老松,什麼也看不到。這樣看不到任何一處座標的孤山,我有些洩氣,怕會因為景物的同質化而喪失興趣,最後不了了之。成年以來,我已經放棄太多看上往會“不了了之”的東西。只好底頭看路,盯著本身的腳步,強迫本身不要停下。

底頭總歸不是常態,爬山者以勝利之姿,豈能對周邊事物全無興趣?我抬頭看看前路,只見前方一段階梯的盡頭是人工修建的供遊人的石臺,石臺之後的气象全然不清;又抬頭看看天,只見鬱鬱蔥蔥的松柏遮天蔽日,連鳴喊的雀兒都只聞其聲,更遑論雀聲以上的穹頂了。這樣的六合,邊沿都是同樣的綠。我在天然的牢籠裏,這裏沒有前後,沒有上下,也沒有日和夜,只要無邊無際的寂靜,靜到令人毛骨悚然。

到達一個石臺,诡计歇息半晌,目光轉過拐角,剛剛消逝在視線裏的階梯,那種看不到邊的恐懼,以另一種体例得以呈現——本來筆曲向前的山路,忽而向東了。怪不得這山看不到頂,原來是被有限的視線欺騙了。目光所及的短淺,帶來了錯誤的判斷,錯誤的判斷迫使爬山者做出錯誤的行動。面對未知的高度,相同的风光,有的人打起了退堂鼓,殊不知山頂也不過三百米;有的人只顧底頭走路,爬山只是一種自殘式的受苦。

想到這,我慶倖本身總算堅持住了,於是抖擞精神,繼續向著山頂進發。

纷歧會,天空就顯漏出它本該有的的顏色。沒想到以為永遠走不出的牢籠,竟是這樣一段簡短的旅程。曾迷惘片刻,躊躇不前的场面,到了必然的高度,回頭再看就不過是一片松林帶來的障眼法罷了。

不過隨著眼界開闊帶來的困難也接踵而至。後面的山路幾乎七十五度傾斜,抬頭仍然看不到頂,回頭仍然看不見景。每次看到一段石階到了盡頭,盡頭以上再無石階,只要亮光,感覺就快到山頂的時候,一鼓做氣登頂的時候,就會發現有是這樣一個石臺,不上來底子看不見後面的路。一路上起碼碰着有七八個,感覺就像迷宮不断在走重複的路。我想起了老家人經常說起的“鬼打牆”,實在太可怖……

惠澤山路之陡,可謂峭盘曲盘曲;惠澤氛圍之奇,可謂亂柏橫生。六合之間,天然萬物妙趣橫生,行人不枉此行。

(四)

我在山頂上坐著。

山頂上有一副供遊人歇息的石桌石凳,打磨的很标致。

惠澤山的山頂除了這一方人工景點外,其餘光禿禿的,一處造高點也沒有,就連向城市俯視的視角都相當无能。這裏不過是相山公園裏一處再通俗不過的山頭。實在配不上我們爬山時一而再,再而三,無數次兴起的勇氣,下定的決心。終點可就是這樣无能中透著無聊,古來被本人騷客宣扬的平靜,此刻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嘲弄。

這裏與妙趣橫生的來路大相徑庭,我四下走動,卻無山路可走。一天的游览就此戛然而行,我還沒有來得及為路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現實就給了一個浩荡的感嘆號。無限的慨叹,隨著山風飄蕩在蒲月灼灼的日光下。我伸出手,試圖拉住山風,指尖延伸的标的目的,就是風的形狀。

總要絞盡腦汁為遊記寫些人生哲理。這一瞬與風的嬉戲,讓我很煽情的想到了:人這一生中,出格是早幾年,總是喜歡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總是把它妄想成本身理解的樣子。人所有的苦難都源於無知。

山上有幾株野棗。它們紅彤彤的臉頰,是一種原始樸素的美麗。我沒有忍心往摘一兩顆品嘗,我始終覺得它們更好的樣子就應該是原始的樣子吧,生成天養,自生自滅。太陽開始變得温和,變化成了山棗一般的顏色。它轟轟烈烈的時光已經漸漸消沉了,我的興致也漸漸消沉了。

我與山風,野棗,夕陽逐个告別,我該回往了。

下山的路非分特别難走,走得非分特别小心。我才重视到山路旁竟有許多孤墳。夕照餘暉撒在凹凸不服的土堆上,他們的凹凸在烈日中並不起眼,只要累到心靜,才气跟他們的氣質相和,感知到他們曾經的存在。

那一刻的平靜,突然又讓我想起了一位故友所說的話:隨著人生年歲的增長,讀書越多,人格越發完美,素質逐漸提拔,過往的工作就應該是一種緬懷,而不應當把過往當成現在的調劑。

山路還是那條山路,總是回想那個十八歲的午後,就看不到現在的午後,人到中年又回味今天這個午後,周而復始,永遠不克不及到現實的快樂;而山頂自有山頂的风光,超卓的來路,无能的終點是大多數人的歸宿。來不及顧及現實的人,將在回憶的裏繼續受挫。他們什麼也看不到。

人有時就是莫名會想起一些話,一些事。但是在某種情景下突然想起,遠比單純語言上的說教更惹人进胜。

天還是亮著的,太陽卻不見了。下山的小道愈加幽靜,通向不為人知的黑夜。萬家燈火一一亮起,燈火裏是數不清的人間故事。我的游览到此為行。

回家的路上,我選擇了自行車。這樣能够再回味一會。八年前孫先生的那堂課我在旁聽,他說:這篇《遊褒禪山記》實際上是表達人要不斷根究,才气得到人生的实諦。我突然想起這番言語,多年前的求學的生活又浮現在眼底。

惠澤山脊延伸的标的目的,或許蘊含著無窮的实理。

它的巍峨總那裏。

0
回帖

登惠澤山遊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