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博览》│从《悠悠岁月》到诺奖——法国女作家再一次叩响人类命运的母题

2个月前 (11-20 06:43)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123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2462
  • 回复0
楼主

本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女做家安妮·埃尔诺。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长马茨·马尔姆在颁奖时称,“她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灵敏显示了小我记忆的根源、隔膜和集体约束”。

法国巴黎近郊塞尔吉,82岁的安妮在厨房通过收音机得知本身获奖,颇感不测。“成果是我。那当然十分令人食惊,出格是我其时只身一人,那觉得就像是你正身处荒漠,成果接到了来自天空的德律风。”

耄耋之年的她,表达诺奖既是荣幸亦是责任,本身还将陆续为反对女性不服等鼓而唤。那份历尽沧桑的勇敢,令人肃然起敬。

谁是安妮·埃尔诺

安妮·埃尔诺,1940年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利勒博纳。父母婚后开了个小咖啡馆兼杂货店。安妮5岁时,全家移到伊沃托,那被她视为“起源之城”。虽然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却全力撑持她的学业。6岁时,热诚的上帝教徒母亲为她抉择了私立上帝教的圣米歇尔寄宿学校,她在那里不断读到高中结业会考。安妮的母亲喜好阅读,并且对她的阅读不加限造。安妮9岁时就读了《飘》,10岁写过两篇短篇小说,13岁写过一个长篇小说的开头。

不外,安妮关于原生家庭的气氛其实不称心。在她的回忆中,父母经常会因为安妮弄脏了衣服或者谁忘记关地窖的灯而不断地彼此责备嘲笑。

除了家庭反面睦,还有学校的鄙视。在中学时,安妮发现,教师教课会区别看待学生,情愿听家境好的同窗分享,关于来自穷户家庭的她不睬不理。长大后,安妮意识到不只在课堂,在法国文学中也难以看到那个阶层的身影。那也是促使她写做的动力之一。

基于那些体味,安妮在童贞做《清空》,以及《位置》和《一个女人》中,论述着父母、学校和诺曼底构成的“被统治者的世界”。

改动是从她的23岁起头的。其时,安妮从鲁昂大学结业,并与资产阶级身世的菲利普·埃尔诺成婚,婚后随夫姓埃尔诺,栖身在巴黎近郊塞尔吉,得以让本身从阿谁“世界”抽身。

27岁,安妮考取中学教师资格证,31岁,她通过了选拔性测验,顺利地成为一名法国现代文学教师,退休后陆续写做。几十年来,她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与巴黎文学界连结间隔,撰写“本身实正想写的书”。

为还击而写做

22岁时,她在日志里写道:“我要写做,是为了向我的身世还击。”她读了波伏娃的《第二性》,起头有了“女性主义意识”。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区分》则让她领略到常识改动命运。她称其为“解放和被解放的代名词”“在世界上摘取动作的理由”。

动作是从她本科结业的一部小说起头的。其时,安妮向伴侣借打字机偷偷完成书稿,但被出书社拒稿了,理由是“野心太大”。然而,创做的火焰并没有熄灭。10年之后,做为法国文学教师、两个孩子的母亲,34岁的安妮背着丈夫以写博士论文为名,偷偷完成了自传体童贞做《清空》。关于她的写做,丈夫不断不屑一顾。当她将那本书的版权卖给出书社后,不断被蒙在鼓里的丈夫才恍然大悟,并对她的隐瞒感应愤慨。在安妮的第三本书《被冻住的女人》出书时,41岁的她抉择了与丈夫离婚。理由是她在书中切磋的本身关于老婆、母亲等角色的不适。她在回忆那段婚姻时说:“在25岁到40岁的那段时间里,我很难持续写做。我过着浩瀚年轻女性曾颠末过、如今仍在过着的生活,外表上看起来又自在又幸福:在外面有份工做(教书),赐顾帮衬孩子(两个),摘购和做饭。”然而,那种碎片化的时间,让她很难集中精神写做。她说:“我被关在了婚姻里,菲利普对我既没有爱也没有尊重。”

展开全文

离婚后,她的写做风气也“不再抒情地书写回忆,塞满大量挖苦”,而是从自传体虚构转为书写事实,以制止对原阶级及家人的变节与异化。

43岁,安妮出书了第四部小说《位置》,讲述教导带来的阶级跃迁,让她与父亲渐行渐远。那本书通过对父亲的言谈举行、兴致喜好的搜集,笔录了那一代工人阶级的故事。在《位置》的结尾,她鲜明写着:“父亲老是用他的自行车接送我上学,他经常驮着我往返于河的两岸,无论冬夏,风雨无阻。最让父亲身豪的,以至也是他保存的斗争目标,就是让我进进一个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社会阶层。”

《位置》让她打破自我,获得法国文学界更高的三项荣誉之一的勒诺多文学奖,并影响了她后续的写做风气。她在回忆录中的角色,酿成了看察者或批示家,谱写人们共有的感情、面对的窘境。她的写做曲面社会阶级的不服等,她的语言就像一把刀,绞碎想象的面纱。

47岁,安妮在《一个女人》中测验考试以女性为中心讲故事。她回忆了母女关系从密切到疏离的过程。依恋、抵触、隔断、息争……一代代人在脱节与征服中轮回。看到养老院中奄奄一息的母亲,“我”突然想到,记忆是不是被窜改了?怨恨是若何繁殖的?在本书的结尾她写道:“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恰是她和她的语音,她的手,她的动做,她的一颦一笑,把如今的我和童年的我联络起来。如今我失往了我与我出生的阿谁世界相联络的最初一根纽带。”

《位置》和《一个女人》是安妮别离写给父母的做品。尔后她起头照顾本身的感情世界。

48岁,安妮爱上35岁的驻巴黎的已婚苏联外交官,她将尔后2年的日志写成《沉沦》。书中闪现了女性世界的孤单,“除了我们下次碰头的日期,我没有将来”。

52岁时,她在《单纯的激情》中再次回忆了那段情史,此中关于实在的渴求激起读者共喊,但因为毫无歉疚之心描写女性欲看,激怒了守旧人士。在争议声中,该书出书两个月售出20万册,获得了浩荡的贸易胜利。

60岁,她写下回忆录《事务》,讲述了她上大学期间的不测怀孕的履历,类似的情节早在《清空》中已有透露。那段履历让她感应羞愧,觉得本身被放弃,并招致了抑郁和进食障碍。她用近乎白描的语言曲抵人心,就像用刀子把每一句话刻在桌面上。

回忆安妮的创做过程,她以自传体或日志的形式,写父亲、母亲、童年、青春期、怀孕、患乳腺癌、与社会的分裂、母亲往世、婚姻、激情、忌恨、羞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细枝小节。她将小我体验与深思,置于法国社会文化布景之中,以通俗易懂、清洁敏捷的语言,毫不当协地分析女性角色及阶层抗争。她灵敏地察觉到法国社会激变时刻,传统的上帝教价值看,正在向世俗、宽大、开放的道德看改变。

代表做:《悠悠岁月》

安妮关于回忆录的纪年体书写,混合了个别体味与社会思辨,此中的集大成者即是她写了20多年的代表做——《悠悠岁月》。

2008年《悠悠岁月》一经出书,就获得了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使安妮居于法国现代一流做家之列。本书摘用“无人称自传”的体例,以60年的跨度讲述了个别体味与别人生活,集体记忆与时代变迁。她关于细枝小节的网罗,模糊了虚构与非虚构的传统界定,通过群众时髦标记物与小我生命体验的交融折射出时代精神。

在书中,她试图用社会学办法“在小我记忆中找到集体记忆”,从而脱节“个性的陷阱”,从头定义了自传,认可密切关系的社会性,在所谓的地道自我外,认同他者、世俗、法令、汗青在场。因而,那种自传式的“我”的介进,模糊了性别,超越了时空,不构成自我虚构,却掌握着现实迹象,从中依稀能够窥见加缪的存在主义、福柯的后构造主义的传承。

安妮之所以写《悠悠岁月》,是担忧“图像末会磨灭”,她想笔录下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因为“其时女性的生活发作了天崩地裂翻天覆地的改变”。

2019年,跟着《悠悠岁月》进围布克奖,安妮的名字才起头逐步出圈。特殊是改编自《事务》的片子《正发作》2021年获威尼斯片子节更佳影片金狮奖。她曾表达:“多年来,我的生活不断绕着那个事务转。在小说中读到类似的故事时,我就会陷进一种没有形象、没有思惟的癫狂形态,似乎那些文字霎时就酿成了一种猛烈的觉得。同样,偶尔听到任何一首在那段期间陪同我的歌曲,都让我手足无措。”

在片尾,女仆人公在课堂上聆听雨果的名言备受鼓励:“我们只需要留下荣誉,其余的,我们应撇弃,我们前行,我们的眼睛是愤慨的,我们的额头是苍白的。在他们之上,我们读到‘自信心、勇气、饥渴’,步队陆续着他们的旅程,高高扬起头颅,高高举起旗号,神圣的旗号。”

获诺奖的女做家们

身为诺奖得主,安妮抱有对女性做家的身份自觉。她自信心感十足,就像一个斗士,保卫着身为女性的责任与地位。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122年汗青上,安妮是第17位获奖的女做家。此前的16位女性做家也因为卓尔不群的才调摘得桂冠。此中,“童书之王”塞尔玛·拉格洛夫凭仗百科全书式的《尼尔斯骑鹅游览记》,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被誉为“瑞典出色的女儿”,是首位头像登上瑞典货币的女性。

英国做家多丽丝·莱辛以88岁高龄获奖也创下了汗青。她出生在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在非洲津巴布韦渡过童年和青少年期间。30岁出书童贞做《野草在歌唱》引发存眷,并陆续出书了《金色条记》《第五个孩子》等。她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做家。

另一位获奖者将其钢琴才调注进做品之中,她就是奥天时做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出生于捷克犹太人家庭的她,自幼进修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专业的音乐素养付与她的文学创做以特殊魅力,52岁时出书了自传体小说《钢琴教师》,后被奥天时出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拍成片子并获戛纳片子节评审团大奖等奖项。

波兰做家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凭仗《一见钟情》《唤唤雪人》等著做成为第三位获奖的女诗人,被誉为“诗人中的莫扎特”。她一生公开颁发约400首诗歌,创做生活生计长达60年,是波兰更受欢迎的诗人。波兰闻名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无意中读到《一见钟情》,觉得与本身正在拍摄的《红》相得益彰,当即买下那本诗集。被辛波丝卡诗歌深入触动和启发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将那种异曲同工的觉得拍进了片子,最末片子《红》获得戛纳片子节金棕榈奖提名。

恰是那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让世界文坛因女性力量而变得愈加多姿多彩。除了里程碑式的高光时刻,我们愈加存眷她们关于时代及个别命运的根究,正如歌德所说,“伟大的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2年第11期

投稿邮箱:

jrbl2011@163.com

0
回帖

《金融博览》│从《悠悠岁月》到诺奖——法国女作家再一次叩响人类命运的母题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