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李 [江右古村有金溪 (11)]

4周前 (11-20 10:51)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9494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988
  • 回复0
楼主

写完了“植源”,本该按着觅访行迹写“下李”的,但几次提笔,最末却都放下了。

写不下往。痛快沉了几天,因为其时下李给我的觉得挺特殊,慨叹也挺多,我不晓得该怎么写它才好。

下李与植源同处金溪陆坊乡,两村相距不外两三公里的样子。自植源村沿206国道斜刺里往西南标的目的行不多远,见路标右拐,一条笔挺清新的村道不远不近,恰如其分地将206国道的喧闹甩到脑后,让你的心一会儿沉静了下来。

那是2016年春的觅访,迄今过往了六年多,但其时的情景仍然还非常清晰地记得。

你说它是一个古村子吧,却看不到一丁点儿的颓败之气,反给人以朝气兴旺的表象。你要说它不是一个古村子吧,却又清楚一个个古宅组团摆在那里,且细眼看往,亦不乏厚重的汗青包浆。

它的空中,整个村庄全域的空中,显见颠末了近年的整修,都是那么整洁安稳,没有一个处所是随意凑合的。展地的素材无论是砖,是石,仍是灰土,都看得出耗用了精心的工,几乎挑不出一点儿的坑洼不服和破损松动。

那些空中许多都是早年原有的,即使是新近补充之处,也完全与旧迹协调吻合,不觉得有任何鲁莽与不谐。就连村口新建的小广场,也让人觉得并非要拿它来点睛,而只求它与村庄原有的古朴风貌相衬相融。

展开全文

它的古居,整个村庄若干组团的古民居,包罗宅邸、书院、祠堂等等,也都是那么的坚硬安稳,虽有小疵,并没有大瑕。更为罕见的是,整座村子走下来,没有看到一座房屋的木构梁架是垮塌的。不要小瞧那一点。只要你走过些金溪古村子,看过些金溪古民居,你就会晓得那有多么的不随便。

说实话,就访古者而言,良多时候,残败萧瑟的凄美,往往比无缺如初的原美更感动人。但此时,我却被下李村保留近乎无缺的一寡明清古建深深地感动了。

之后我又往了竹桥,那是金溪举力打造的一座旅游手刺似的古村子。它的村庄肌理、景看装点以及明清建筑庇护得也相当不错,但或许是名望在外有所预期的原因吧,它并未赐与我多大的欣喜。反却是下李,蓦然一见,竟有点儿出人意料了。

下李的古民居,即使是如今许多已经空置了的,但看上往仍给人一种不久前还住过人的觉得,并且那种觉得还很强烈,以致于如今回想起来,我的记忆里竟再也拾不起其时的影掠:他们如今住在哪里,他们的新房是啥样子的——印象全无。

访古中,我是一个不吝脚力的人,看到走到、能进则进是我的风气。

下李的古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很珍爱那些祖上留下的遗存,同时在尽更大的力量来庇护它们,而且做为一种宗亲或者说乡土文化,把它的脉息一代代地向下传袭。

恰是那种能够觉得得到的呯然跳动的脉息,让我那个来自千里之外的远方陌客不由肃然起敬,所以接下来的踏访,不管走进哪个房门,我都有意识地放轻了脚步。

我往的时候,村内的古民居维修还在停止中,在“州司马第”、“秋官府”等处的甬道里,不时碰着进进出出的工匠在忙碌。

“州司马第”没有正门,八字“掖门”开在小路一侧,给人一种很低调的觉得。进得门往,却见窄窄的甬道左侧,一溜儿三幢并列的排屋,均为“前厅后堂”式。如许的规划,更大的可能是一门三兄弟。

“州司马”

略感骇怪的是,那三座房子的木构梁架非常完全,但正面“门脸”的砖墙,却齐刷刷刀削一般地垮掉了。

我不认为是报酬毁坏,料想更大的可能是毁于天然灾害。

“前脸儿”垮掉的“州司马第”排屋

梁架

地墁

前厅

后堂

甬道

接下来的那个建筑界面是我最喜好的,一道青砖院墙适意地划分了建筑空间,青石步道依势就弯地通往旁门。门里,是又如“州司马第”般的一溜儿排屋。门外,则是一方不规则的几何状空地,有路有渠,使得整个建筑空间不再那么拘束,显得非常活泼。

排屋,几幢之间在前厅有廊道相通,那是一个各人庭几幢相邻排屋常见的格局。

“夏官大院”排屋

前厅

后堂

甬道

从甬道尽头的旁门出往,才看到“文介”牌,方知那座宅院是“夏官大院”,亦称“秋官府”。由下李族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江南道监察御史的李希郊始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李希郊临危授命,奉调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任上恪尽职守以救时艰,尽量保境安民,抵御承平军攻掠。后保境未果,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城破殉难。宅邸后由其子李宝铭续建,历时四年建成。

原宅邸占地三亩余,惜花园、书院被毁。前面提到的阿谁适意活泼的建筑界面的空地,估量很有可能是昔时的花园。

李宝铭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中得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那亦成全下李“一门父子两进士”之佳誉。

周时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之称,后世别离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此宅方有“夏官大院”、“秋官府”之称。

主事,六部中的较初级别官员,正六品。

村南“李氏祠堂”

村内共有三座祠堂,且均保留无缺,那是比力稀有的,足以阐明李氏族人的凝聚力,以及宗亲文化的连绵有续。若非如斯,是很难想像的。

三座祠堂,必有“总祠”、“收祠”之分,但因其并未有明白介绍,做为外人,天然未便妄自揣度。

村南“李氏祠堂”,规模相对较小,内部构造亦较简单。

“建庵公祠”大门紧闭,未得进内。但从外部轮廓看,与前面所见“李氏祠堂”规模大致相当。

“建庵公祠”

由“文介”牌得知,“建庵公祠”建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系由下李二十二代各房鼎力合建。上房老迈建庵公,在云南经商获利甚丰,该祠系其回乡倡建并出资三股之二,故名“建庵公祠”。又因其祖曾获皇帝“荣封三代”恩赏,故祠堂匾额之上,又置“荣封三代”竖匾一方。

竖匾“荣封三代”

“建庵公祠”侧视

村北的“恩荣李氏祠堂”,因其匾额之上另置“恩荣”竖匾名之,因为其正面除正门外,另辟“进孝”、“出弟”二门,规模较之前二祠为大,且现在用做全村活动中心。种种迹象,流露其或为下李“李氏总祠”。

“恩荣李氏祠堂”

祠堂内的倒座戏台

下李古建筑中,无论工艺讲究仍是保留情况,最值称道的,当属村北的“医生第”。

“医生第”,系清代金溪闻名书商李文登的四个儿子的宅邸。此中,东边连排的两幢,是曾任广丰县教喻(相当今教导局长)的李文登之父,于清光绪早期为其长孙、次孙建造的。西边连排的两幢,则是李文登于清光绪中晚期为其二房夫人所生两个儿子建造的。因李文登祖父曾获皇帝诰封“奉政医生”(明清正五品散官官阶),故将此宅院名为“医生第”。

“医生第”墙外,清清一渠水圳傍路而过,三楼牌楼式院门额书“玉环呈瑞”四个大字。进得门来,青砖大院里一溜儿两栋“连排别墅”,蔚为壮看,足以看出李文登昔时富甲一方的显要排场。

“医生第”排屋

进室,但见厅堂木香四溢,清洁敏捷,地墁多为青砖展就,整理得清清新爽。出格那些木雕格扇和花窗,不朽不糟,几乎无缺,摸一摸,似乎还留有几分仆人冬日里取热火盆灼烤的温度。

“医生第”中的三幢古宅,已被村里操纵成了一个类似乡土文化博物馆般的存在,文字、图板、实物相济,给来宾以展现,给白叟以追想,给后生以启发,宣明教化,善莫大焉。

初闻下李村肇基于南唐,并谓其为南唐后主李煜后嗣。起头有些怀疑,但看到如斯讲究文雅的宅邸,很有李后主那般雕栏玉砌的风格,忍不住相信了。

目睹“医生第”可以保留如许好,根据多年觅访古村镇的体味,心中暗忖,一般应为建国后被征做学校、粮仓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继而对“医生第”后人在新旧更替当口之境遇,以及现今下落等不明之处充满了猎奇。

一圈遍觅下来,村内年代最早的建筑,似为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书院。

书院保留不成谓欠好,但其被称做“逢年山庄”。而在我看来,那清楚是个“逄”字。看其“文介”阐释,似也无法说服我。说与村人,皆一笑了之,未置可否。

回头,确也查不出“逄年”有什么讲头儿。

本人的认知误差?

也许吧,肉眼凡胎。但我仍是看那字像个“逄”。

刚强。

访于2016年4月6日

0
回帖

下李 [江右古村有金溪 (11)]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