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用一首诗,写尽了心里的爱与恨,有几人实正读懂过?

3个月前 (11-20 22:06)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178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3572
  • 回复0
楼主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送列位的到来。

范成大是我国宋朝的闻名诗人,也是我国古今诗坛上比力有热度的田园诗人之一。

所以关于范成大那位诗人,人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他的田园诗。

时代在变迁,诗歌也在开展与沉淀。我国的田园诗到宋朝的时候,被范成大予以了拓展,无论从题材仍是意旨所向,皆有了新的涵盖。好比,范成大可以实正下沉笔峰,将农人生活的种种实在面载进诗中,让田园诗得以愈加全面地开展。

而关心民生的诗人,也往往都是关心家国的。所以,在范成大的笔下,其实不仅仅只要田园诗。

逃逐诗词之脚步,探觅诗词之大美;诗巷在本期要跟各人分享的,就是来自范成大的一首另类风气的诗做。

那首诗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深入的蕴意,需要我们专心往品尝。

秋天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碧芦青柳不宜霜,染做沧洲一带黄。

莫把山河夸北客,冷云冷水更萧条。

那首诗是范成大年轻时候所写,其时的做者处于经济萎靡、政局动乱的社会中。金人频犯,南宋当权者却敷衍塞责,面临那种情状,范成大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故而写下此诗以宣泄心中的不满。

诗的首句先从景语下笔: 碧芦青柳不宜霜;碧绿的芦苇和多姿的杨柳都经不刮风霜的侵袭。

在格律诗写做课程中我们就说过,格律诗是最凝练的一种诗体,出格是绝句;所以它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词都不会被虚设,都是有着本身的表达所向。

那么做者在首句中抉择了“碧芦”“青柳”两个词来与“不宜霜”三个字停止组合搭配,无疑是要通过那两个物象往做展垫,从而引出下文、道出本身的企图。

不宜霜的碧芦和青柳是什么样的?当然是减退了往日的那份翠绿之色,从而带上了萧条之意。

有了首句的根底衬着,承句的内容也就被天然引了出来: 染做沧洲一带黄;沧州一带已经被染上了秋天的色彩(句中的沧洲特指水乡)。

那一句与首句之间的联络十分密切,它们能够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彼此连系起来配合完成一个比力充沛的意思与画面。

“不宜霜”与“一带黄”前后唤应,不只贯穿了诗句之间的脉络,还将做者笔下所要凸起的“秋意”显得愈加明显。

其实单从首句与承句的外表内容来看,诗中的感情色彩却是比力中性,纵然我们从“秋意”上面可以感触感染到几分萧条凄凉的神韵,但也并非那么强烈。

而在诗的后两句中,做者的笔力就明显变得犀利起来,感情色彩也随之有了加强: 莫把山河夸北客,冷云冷水更萧条;不要向北方人赞扬南方光景有多斑斓了,你看那冷冷的云水显得是多么地萧条。

苟且于江南的南宋统治阶级在面对金人进犯的时候,不单不做固执对抗,反而含垢忍辱、卑恭屈节地处处巴结和谦让,带着金人赏识江南的山川。

但是江南的光景固然斑斓,固然全国皆知,也经不住时序的天然改变而闪现出萧条的一面。在江南光景变得萧条时,做者看到统治阶级仍然在率领“北方客”停止夸耀、鼓吹,心中不由涌现出不尽的沉痛感与憎恶感。

做者的沉痛来源于家国破裂、家园被割据的无法现实;而做者的憎恶则来源于统治阶级奋力讨好金人,以及他们将仅剩的江南山川推手展现与进犯者的蒙昧和丑恶行为。

据记载,大约与范成大同期间的金海陵王完颜亮,就因为读了柳永所写的《看海潮》而起了攫取南宋山河的野心。若不是其时有上将率军对抗,南宋说不定就成为敌方的囊中之物了。

可悲可叹,每一个时代总会有出卖国度和人民的利益而敷衍塞责的奸臣贼子。诗的后两句看似波涛不惊,实则有翻江倒海之力,将做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对陈旧迂腐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心予以足够的表现。

许多人说,诗的后两句若不认实体味,确实难以读懂此中的蕴意;但是当实正读懂后两句的时候,不只对那首诗另眼相看,更对范成大那位诗人又多了一份敬重之情。

残山剩水伤秋色,旧句新词尽是愁;列位看官,不知读完范成大的那首诗后,你有何特殊的感受?欢送在评论区简说一二。

0
回帖

范成大用一首诗,写尽了心里的爱与恨,有几人实正读懂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