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疆场秋点兵。”
“寡里觅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以上千古名句都属一人所做,可豪宕、可婉约、可田园,此人就是辛弃疾,称之为词坛第一人亦不为过,和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但是,辛弃疾末其一生,诗词对他而言,不外是个“副产物”,他一心理想就是于沙场厮杀,收复山河。
辛弃疾114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在他1岁那年,宋金达成《绍兴订定合同》,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至此,辛弃疾家乡济南沦为金国疆土。辛弃疾爷爷辛赞因为各类原因没有南渡江左,而是留了下来,后来又在金朝仕进。但是即使如斯,辛赞非常痛恨金国对宋朝的疆土侵吞,经常向小辛弃疾灌注贯注家国情怀,指画山河。在爷爷影响下,辛弃疾从小在心里就埋下了收复山河,恢复中原的远大抱负,从小苦读兵法,操练武艺。
1161年,金帝海陵王又起兵南侵伐宋,辛弃疾多年驰骋疆场的理想末于能够实现。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兵,拉起了一收2000人的步队,投奔山东耿京的抗金起义兵。辛弃疾其时麾下有一略懂兵书的僧人——义端,趁义兵不备,偷走了义兵大印和地图,妄图反叛投金。耿京震怒,怪功于辛弃疾。辛弃疾也自责不已,当即立下军令状:“吾三天必斩此贼,逃回大印和地图。”随即单枪匹马,追逐义端,第二天就在半道截住叛贼,斩落马下,拿回了大印和地图。耿京见辛弃疾年纪悄悄就如斯英武,引为心腹。
1162年,辛弃疾奉耿京号令南下联络南宋朝廷。南宋当即采用义兵,并颁布录用状,录用耿京、辛弃疾为宋朝官员。辛弃疾大为兴奋,连夜赶回山东,谁知义兵内部又发作兵变,叛贼领袖张安国已经杀死耿京,掌握了义兵,并预备降金。辛弃疾大怒,钢牙咬碎,立即召集50名不肯反叛的兄弟,趁夜潜进叛军大营,在五万敌军中,竟然活捉张安国,并全身而退。
经此典范一战,年轻的辛弃疾名闻全国。然而另他千万没想到的是,那是他一生傍边最典范一战,也是最初一战,此时他仅仅23岁。
义兵散往,辛弃疾只能只身返回南宋朝廷,好在朝廷给他的职务还在,辛弃疾收复北方故乡的大志没有半点削弱。他很快就上疏了闻名的《美芹十论》,“三言虏人之弊,七言朝廷之所当为“,详尽阐发抗金形势、陈说抗金战略,全册十轮,无一不是精辟绝伦,既论证足够,又文摘飞扬,其时朝野震动,以至民间都广为传颂。可惜,偏偏得不到皇帝和主权派的认同。
辛弃疾仍不甜心,又给宰相递交了《九议》,唤吁厉兵秣马,重整山河。
一次次的振臂高唤,末于惹怒了只想苟安享乐的南宋当局,把那个烦人的年轻人下放到处所往,眼不见心不烦。从此以后,辛弃疾辗转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一些父母官,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一生的抱负,无法实现,辛弃疾其实不甜心,可又能如何?只能寄情于诗词。
登上建康赏心亭,痛拍栏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往秋无际。远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夕照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江西郁孤台,悲从中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几行人泪!西北看长安,同情无数山!青山遮不住,事实东流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最初64岁在镇江北固山,本可临老再上疆场,却遭人谗谄弹劾,悲忿不克不及本身,写下千古名篇:
千古山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往。夕阳草树,通俗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昔时雄姿英才,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博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看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久辛弃疾郁郁而末,享年六十八岁。至此,南宋少了一位疆场秋点兵的神勇将军,中国汗青却多了一位冠绝千古的词坛文豪。
幸耶?悲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