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功臣,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心伯,故又称刘诚心。武宗正德九年逃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书。他辅佐墨元璋完成帝业、创始明朝并尽量连结国度的不变,因而驰誉全国,被后人比做诸葛武侯。墨元璋屡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各人”。中国民间普遍传播着“三分全国诸葛亮,一统山河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奇谋、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赵普(922—992)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与筹谋陈桥叛乱。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谋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变革官造,造定守边防辽等许多严重办法。太宗时又两次为相。992年因病解雇,封魏国公,身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全国”之说。
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期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身世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相信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句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次要战将之一。他出将进相,勋绩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中国三国期间蜀汉丞相,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创造家。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青年时耕读于荆州襄阳城郊,处所上称其卧龙,卧龙先生。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成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223年刘备身后,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诸葛亮受册封位武乡侯,成为蜀汉政治、军事上最重要的现实指导者。谢世后逃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河南颍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秦末汉初出色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前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留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超卓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末夺得全国,搀扶帮助吕后搀扶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熟知黄老之道,不迷恋权位,据说晚年跟从赤松子云游。张良往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判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进秦。初被吕不韦任认为郎。后劝导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摘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列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因为韩人世谍郑国进秦,秦王命令摈除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遏,被秦王所摘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高文用。秦同一全国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造定有关的礼节轨制。被任为丞相。他定见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刀兵;反对分封造,对峙郡县造;又主张燃烧民间收躲的《诗》、《书》等百家语,制止私学,以加强中心集权的统治。还参与造定了法令,同一车轨、文字、度量衡轨制。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汉族,别名鸱夷子皮或陶墨公。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商圣”。早年居楚时,尚未出仕,人称范伯。他身世贫贱,但宏儒硕学,与楚宛令文种了解、订交甚深。因不满其时楚国政治暗中、非贵族不得进仕而一路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搀扶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船于五湖之中,游历于七十二峰之间。以经商致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1]世人誉之:“忠认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全国。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汉族,名夷吾,别名敬仲,字仲,春秋期间齐国闻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麻烦,不能不过早地挑起身庭重担,为庇护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参军,到齐国,几经盘曲,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执政四十年,因势造宜,分设各级仕宦,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钱粮,同一铸造、治理钱币,造定打鱼、煮盐之法;对外摘取“尊王攘夷”的外交战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看,字子牙,或单唤牙,也称吕尚,别名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看”,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姜子牙是齐国的创作发明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更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功臣,齐文化的开创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长远的出色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汗青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逃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