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丨假设“穿越”回宋朝,你能食到什么

1个月前 (11-21 03:55)阅读1回复0
玛丽儿
玛丽儿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2
  • 经验值9999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999
  • 回复0
楼主

拆书帮丨假设“穿越”回宋朝,你能食到什么

没有辣椒的宋朝四川人怎么生活?“西湖醋鱼”与宋高宗有什么关系?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怎么过渡来的?宋朝有无饮食平安问题?宋朝竟然能够食日本料理……

汗青远往,但我们仍然会对前人的生活产生诸多猎奇。想要领会一个处所,没有比领会它的饮食更有趣的了。假设“穿越”回宋朝那个文化昌盛的朝代,你能食到哪些美食?

那本《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为读者翻开了一扇领会宋代饮食文化的大门。

图书简介:

本书于2019年5月由四川文艺出书社出书。做者李开周,1980年生于河南开封,曾出书《食一场有趣的宋朝宴席》《过一场大雅的宋朝生活》《过一个欢乐的宋朝新年》《武侠物理》《君子爱财:汗青名人的经济生活》《包公本来是如许》等二十余部专著。

全书共七章,别离是:穿越须知、主食为王、无肉不欢、水中生鲜、乡下素宴、果品与甜点、宋宴探秘。做者先从大处展陈,讲述宋代的食材、饮食习惯,再切进主食、肉类、生鲜等详细菜品。其间,各类美食荟萃、名人退场。做者兼顾严谨与通俗,串联古今故事,细细勾描出大宋的饮食文化,让人在一食一饮之间,得以窥见宋人日常生活的细微妙处。

穿越须知:宋代饮食风俗

人们常说:“三里差别风,五里差别俗。”各地的饮食风俗各有差别,更别说千年前的宋朝了。假设你不测“穿越”回往,必然要服膺那些饮食风俗,以免在前人面前漏了陷儿。

书中写道,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大致南人嗜咸,北人嗜甜,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宋朝时,南北方人的口味正好与如今相反。但那时候的四川人,和如今一样喜食麻辣,并且在宋朝就已经有了“川菜”那个菜系。不外,宋朝时辣椒还未传进中国,那时四川人用的是川椒(花椒的一种,青黑色,有浓重的辛香味)。

除了辣椒,宋朝人也见不到土豆、玉米、花生、瓜子、红薯、番茄。那些今天习认为常的食材,都是明朝时才引进到中国的外来物种。在宋朝的菜馆点菜时,可别用西红柿炒鸡蛋来为难店老板啦。

《东京梦华录》

别的,下馆子的时间也得重视,万万不要赶在中午,因为宋朝好多饭馆是不卖午餐的。《东京梦华录》中写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看子。”午未就是午时到未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午十一点到下战书三点。看子是饭馆门口挑着的旗子,把它拽下来就表达店里打烊了。

为啥那些宋代饭馆不卖午餐呢?原因很简单:大部门宋朝人没有在中午请客食饭的习惯。

唐中期以前,国人不断是一日两餐,固然宋代时食午餐的人已经良多了,但次要群体只限于贵族、殷商和一部门市民。广阔的通俗老苍生或习于传统,或困于收进,没办法过上一天食三顿的生活。南宋有个喊方回的文人,用一句话归纳综合了其时老苍生的饮食习惯:“人家常食百合斗,一餐人五合足矣,多行两餐,日午别有点心。”意思是说,一般家庭只能食早午两顿饭,每人每顿食五两米,假设中午其实饿得不可,就用点心垫垫肚子。

宋人说的点心,跟我们现代人的理解也有差别。点心原来是个动宾词组:点是动词,意思是安抚,心是宾语,意思是胃(宋人管胃喊“心骨咀儿”)。“点心”合起来就是用一些未正式的饭菜来安抚饿急了的胃,它能够是早上食剩的粥,能够是前天剩下的鱼,也能够是路边小摊的馒头、包子。总之,但凡在正餐以外所食的食物,都喊点心。

说起馒头、包子,宋朝人的馒头是我们理解的包子,而他们的包子是菜包,也就是用菜叶裹上肉馅儿而成的美食。如“绿钱袋子”是在青绿的荷叶上放满熟馅儿,再把荷叶裹紧。宋人的馄饨是我们今天的饺子,汤饼是我们今天的面条,过年不食饺子食馎饦(只要面片没有馅儿,类似于“猫耳朵”一样的面食),吃茶品茗习惯是点茶……如斯等等,你记住了吗?

美食集萃:哪些食物更好食

宋代是我国汗青上商品经济高度富贵的时代,饮食做为衣、食、住、行中的一环,其丰富水平也长短同小可。哪怕是最根本的主食,都数不堪数。

《武林旧事》

书中写道,据缜密《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首都杭州街面上有如下“蒸做从食”(用蒸煮体例弄熟的主食)出卖:

子母茧、春茧、大包子、荷叶饼、芙蓉饼、欢喜团、骆驼蹄、太学馒头、羊肉馒头、细馅、糖馅、豆沙馅、饭馅、酸馅、笋肉馅、麸蕈馅、枣栗馅、薄皮、蟹黄、灌浆、乳饼、菜饼、秤锤蒸饼、睡蒸饼、千层、月饼、毕罗、春饼、韭饼、诸色夹子、诸色包子、诸色角子。

春茧是春卷,子母茧是大春卷套小春卷;欢喜团是用面粉、米粉、砂糖、蜂蜜混合造成的球状食物,源于印度;骆驼蹄是一种重阳传统小食,在重阳糕里裹上肉馅,捏出两个尖儿来;馒头和带“馅”的就是我们理解的各类包子;月饼是新月儿外形的面食,没馅儿,并且不是中秋才食的。

河南登封唐庄二号宋墓西北壁壁画部分

说到月饼,宋朝没有中秋食月饼的习惯,但有过中秋的风俗。人们会买些鱼肉、果子,安放上一场家宴,共贺中秋佳节。但在元宵时,宋人会食汤圆。那时,他们的餐桌上美食丰富,有乳糖圆子、澄沙团子、滴酥鲍螺、诸色龙缠,还有水晶脍、琥珀饧、宜利少、糖瓜蒌、蝌蚪粉……(拜见《武林旧事》卷二《元夕》)

圆子、团子都是汤圆儿,滴酥鲍螺是用奶油做的螺纹状小点心,诸色龙缠是用饴糖缠绕出来的糖果,水晶脍是皮冻,琥珀饧是麦芽糖,宜利少是散碎的小糖果,糖瓜蒌是甜瓜蜜饯。

至于蝌蚪粉,它是一种长得像蝌蚪的面食。面粉加水搅成糊糊,舀到甑(盆地多孔的陶器)中,掉在锅里的面糊都挈着小尾巴,特殊像蝌蚪,由此得名。

宋朝类似的象形食物有良多,除了上面提到的月饼、蝌蚪粉,还有“拔鱼儿”(像鱼的面食)、“笑靥儿”(像美女笑脸的蜜饯)、“兽糖”(用各色动物模具灌造成的糖块)、“亭儿”(用面团和饴糖捏成的亭台楼阁)等。

宋人不只在外形上下功夫,还擅长做仿荤素斋,诸如“假炙鸭”“假蚬子”“假煎白肠”“假煎乌鱼”“炸骨头”“素灌肺”“假鳖羹”“三鲜夺实鸡”……那些素菜被厨师做成了荤菜的样子,以至做出了荤菜的口感和味道。仿荤素斋不只是苍生无肉可食的“不得已而为之”,也与宋代佛学的时髦有关。

[宋]佚名《跃鱼图》

不外,信佛也好,穷困也罢,都不耽搁宋人爱食鱼生(生鱼片)。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阳春三月,京城西郊的金明池会开放几天,让老苍生垂钓。广阔市民钓到鱼后,会间接在岸边刮鳞往腮,切成薄片,蘸着调料食用。那种排场被喊做“临水斫鲙”,是大宋东京的一大盛景。但跟着时间的演变,鱼生渐渐从国人的餐桌上消逝,反而在日本被传承下来。现代人说起生鱼片会觉得是日餐,但可别忘了中国也有悠久的鱼生汗青。

除了鱼生,良多宋代的美食都没有传播下来,或者是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就拿西湖醋鱼来说,传说风闻那是一道宋代美食,由宋五嫂创造。事实上,宋五嫂做的是鱼羹,主饮汤,和如今的西湖醋鱼关系不大。

抛启齿味差别不谈,现代人的烹调身手远胜于宋代,我们的食材、炊具也愈加丰富。把宋朝的美食端到现代人的餐桌,纷歧定能获得好评。但那些宋朝的菜品,都是生猛新鲜的汗青,为我们讲述着祖先的故事。

名人轶事:宋代食货苏东坡

宋代美食丰富,食货也很多,很多宋代名人都有与“食”相关的传说故事,最典型的要数苏轼。

提到苏东坡和美食,良多人城市想到东坡肉。不管东坡肉是不是苏东坡创造的,都有证据表白,苏东坡做猪肉的手艺非常了得。他在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时,写了一首《猪肉颂》来赞誉猪肉的物美价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土壤。贵者不愿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猪肉,苏东坡还爱食鱼,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鲍鱼……以至连剧毒的河豚也敢食。透过他的诗做,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食货的幸福日常:姜芽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另有桃花春气在,其中风味胜莼鲈。

苏东坡不只爱食,还会做。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做鲤鱼的办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在《煮鱼法》一文中向人们教授体味:“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进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进浑。葱白数茎,不得掩半,熟进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进桔皮片,乃食。”

宋代的大文豪几乎都爱食鱼,而且极爱食鱼生。苏东坡曾因贪食鱼生得了红眼病,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也都是鱼生的忠实粉丝。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梅尧臣家里有个刀工一流的女厨,特殊擅长做鱼生。欧阳修、刘原甫馋那一口儿的时候,就会拎着鲜鱼到梅尧臣家里,请那位厨师帮手处置。

[宋]佚名《荷蟹图》

说完了鱼,苏东坡还爱食蟹。他在《老餮赋》中描述了本身更爱食的几种美食:

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

“项上之一脔”是猪脖子后面那一小块最嫩的肉,“霜前之两螯”是秋后螃蟹成熟时那两只蟹螯,“樱珠之煎蜜”是蜜饯樱桃,“杏酪之蒸羔”指的是蒸羊羔,“蛤半熟而含酒”是醒蛤蜊,“蟹微生而带糟”天然是指醒蟹。那篇赋里提到的六道菜,此中两道都跟螃蟹有关。

但宋代更爱食螃蟹的名人,不是苏东坡,而是一位喊钱昆的杭州官员。他在政坛、文坛名气都不大,却有一句话流芳百世——考中进士后,皇帝问他想往哪个处所当官,他说:“但得有螃蟹无同判处,则可矣。”可谓是顶级食货。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部分

《食在宋朝》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做,但足够生动有趣。透过做者的字句,我们能够体味到宋朝的人世炊火,并在前人的饮食文化中,领略中华美食的悠久与特殊。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收集)

0
回帖

拆书帮丨假设“穿越”回宋朝,你能食到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