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金陵万卷楼刊刻《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那是“三国”版画做品中金陵派的代表之做。周曰校万卷楼是金陵一家有名的书肆,除那部《三国志演义》外,还刊刻过《国色天香》、《新刻全像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多部小说。
全书十二卷,二百四十节。绣像摘用双面连式,附于书内,绘刻精工,署“上元泉水王希尧写”,“白下魏少峰刻”。刻工魏少峰,其人生平不详,除此书外,尚刻有《新镌全像通俗演义续三国志传》。
在该刊本前,有一段周曰校的识语:“是书也,刻已数种,悉皆伪舛,茫昧鱼鲁,看者莫辨,予深憾焉。辄购求古本,敦请名流按鉴参考,再三雠校。俾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注,地里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补充,节目有全像。如牖之启明,标之示准。”在那段识语中,周曰校将“节目有全像”,和圈点、音注、释义、考证等联络在一路,可见凸起的是绣像对读者阅读图书的引导功用。
万卷楼刊本每节均配有绣像,且图均为双面连式,即两面的绣像合为一图,则绣像计二百四十幅四百八十面。绣像两侧均有十一字的联句,如“关云长独行千里”,联句为“忠义鼓动感动独仗单刀回故主,英雄震动肯辞千里恋新君”;“诸葛亮七擒孟获”,联句为“一扫蛮烟绝胜燕然重勒石,七擒洞主厮强沧风平浪静”。那些联句对读者理解书中情节以及赏识绣像来说,均是有益的填补。
绣像足够表现了金陵版画的特征。金陵版画什么特征呢?正如周心慧先生所说的,“以人物为主体,饰物、布景绘刻则很简单。在手法上,擅用黑底阴刻,与阳刻线条连系,看上往条理清楚,疏朗夺目。刀刻雄浑、厚重,给人以独树一帜的享受,并明显能够看出建安派版画的影响,虽略嫌粗率,却不失简约、大方”。郑振铎先生则认为,早期金陵版画“刻工是旷达有力的,虽稍感粗犷,但事实比起后期的‘柔弱’来要高明得多”。
纵看那套“三国”版画,确实令人心旷神怡,感触感染雄浑之美。如“凤仪亭布戏貂蝉”一幅,图中假山、亭榭、衣冠、发饰皆用阴刻,其余均系阳刻,二者连系在一路,颇有神韵。“诸葛亮博看烧屯”一幅,图中坐骑亦用阴刻,相较阳刻坐骑,又是另一番情致。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金陵版画擅于绘刻浩荡的战争排场,常于烟尘滚滚处,绘造二三兵将半身之图,极大地丰富了画面内容。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换,请回复【善本古籍】公家号动静: 群聊
欢送加进善本古籍进修交换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