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代县:古代州木匾“锡祚胤”
近日,在代县民间躲家刘姓处发现一块长方形木匾,甚为稀有。该匾长67厘米,宽31 厘米,厚2.5厘米。木量纹理清晰,略显粗拙,匾额款识规整,上款为嘉庆乙卯(1819年)清明节,下款为代州刺史秦基叩。中阳刻行书“锡祚胤”三个大字。保留较完全,为清代嘉庆年间遗存。
此匾文化意蕴丰厚,待笔者逐个道来。刺史,过往又称刺使,为职官。那个官职跟着朝代差别,含义亦差别,在差别朝代有差别的管辖范畴。据史料载,刺史初行使监察御史之类职责,次要承担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重任,汉初,文帝以御史多渎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史负责巡行郡县,其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到西汉中后期,刺史轨制得到进一步开展。汉成帝绥和元年刺史改称州牧,其权柄逐步扩展,由监察官演变成处所军事行政长官。唐初依隋旧造,处所上有州、县两级行政职务,州的长官称为刺史。到宋朝又被废除。元代以来,刺史一职再度废除。刺史,至清代成为知州的别称。
据《代州志》载:代州明清设知州,知州综理州政,重在“执掌刑名、钱谷。”知州之下置州判、吏目、学正、训导等,为知州之辅佐。管收发文件呈词。 州署之下,以乡为区划单元,无乡长之设,非行政实体。乡间之镇、村、展、庄、寨、堡等居民点,则自行选举村长一人,治理村务。村长多由大户族长兼任。村落实行都甲造,分设都长、甲长,以都领甲,但尽管清理户口,纳办正赋。以宗族为布景的村长掌一村之实权。
经查旧志、秦姓族谱,代州秦姓源于白草口秦庄,今太和岭口与马站秦姓均从秦庄迁出。据领会,秦庄建村于明朝,至今己有四百余年。大同、朔州秦姓亦始于秦庄,秦庄原从属于白草口乡,现常住生齿大约五、六十人。村谱并没有秦基记载。从光绪版《代州志》知秦基乃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任,应属明初迁进湖北一收。后又在《山西崞县民石同同因借住房屋殴毙胞弟石补补案》中查得代州知州秦基呈文,确知秦基非本籍代州人。
锡祚胤三字,本来是有出处的,实为简缩词汇。全称应为永锡祚胤。 永锡,一名出自《诗经·楚茨》:“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诗中“锡”释为赐。连系原诗,理解是赐福。而"永”字可引申指长久、长远。祚胤,出自《诗·大雅·既醒》“君子万年,永锡祚胤。”阐明为福运及于后代子孙。当为光耀门庭之嘉奖,只是无法逃溯代州原仆人公为何人。
综合揣度,此类匾额多是用于仆人明志、自勉、修身、祝愿,所以多只留题写时间,当然,也有简单的留个字号的。而一些园林建筑和商号招牌的标示名称的匾额若非名人题写,一般是无上下款的。该匾应为代州知州(刺史)秦基于嘉庆乙卯清明节为处所一德高垂青乡贤敬献堂匾。那是目前在代县发现的一块由知州亲笔落款的极为稀有的古代州赠匾,并且专为小我题写。该匾书法艺术程度颇有价值,字如其人,以文应化,非德润者莫属,寓义仆人福运连绵,蓋家幸福,生活情趣浓重,颇具收躲价值。(原创首发 原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