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化的交汇点
南京,是“江南”吗?在来过南京旅游之后,良多旅客发现实正的南京似乎跟他们想象中的“江南”区别很大——无论是从语言、文化、风俗上来看,南京都似乎没有那么“江南”,反倒更有几分北方城市的气量。
薛冰是浙江绍兴人,定居南京已经七十余年,为南京写下了数十部相关册本。《家住六朝烟水间》是薛冰系统书写南京城市文化的第一本书,初版于2000年,本年那本书迎来第四次再版。
《家住六朝烟水间》,薛冰 著,后浪|北京结合出书社 ,2022年7月
薛冰自言,前人关于南京的汗青与文化已经有过良多纪录,而他的优势则在于生活在南京的那数十年,无意间成为了南京在20世界后半叶开展改变的见证人。
在他看来,那半个世纪南京了发作天翻地覆的巨变,出格是最初十年,南京从一个古风犹存的汗青文化名城,急剧蜕酿成了一个失往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会。
或许是因为在南京生活得太久,出于“自家人”的爱之深责之切,薛冰在序中提到,本身总觉不出南京的好,当然也绝不是说南京欠好,只是觉得南京如许的城市,完全能够保留和建立得比现状更好;弄成如今那容貌,遗憾和惋惜的处所不免难免太多。
汗青中的南京履历了屡次涅槃重生。根据英国汉学家魏根深《中国汗青研究手册》的统计,截行到1600年,中国史上发作过30次以上战斗的处所大多是都城与战术性城镇,此中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远远领先于第二、三位的洛阳(70次)和长安(52次)。
时间培养了空间,夫子庙、秦淮河、总统府、老门东、中山陵……书中讲述着那些汗青地标,回忆那座城市履历的种种。当然,现代的南京与旧时差别,新的移民、新的财产和新的文化和古都的汗青纠缠在一路,恰好让南京有了更为特殊的气量。
01
长江川流而过,将江苏一分为二,因而当人们说起江苏城市时,会习惯性地回类为“苏南”或者“苏北”,但有一座城市“破例”,那就是省会南京。假设你问南京人,南京到底是“苏南”仍是“苏北”,他们可能会说,哪都不是,南京就是南京。
那种南北的争议不单单局限于江苏省内。汗青上,南京的天文位置被称为“吴头楚尾”,也就是说,关于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它都处于边沿地带,又一定会遭到两种文化的双重影响。
在长江被视为通途的漫长岁月中,紧邻长江的南京又始末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由此薛冰道出了一个令南京人为难的事实——
南方人(包罗处于统一纬度的上海人,以致近在天涯的苏州人)都视南京报酬北方人,而北方人则视南京报酬南方人;南京人是自视为南方人的,但那就站到了北方人的立场上。
南京的“北方特量”中,最明显当属方言。假设你是北方人,可能会经常在标榜为“南京话”的方言词汇里看到熟悉的北方表达,好比“毛辣子”(毛毛虫)、“脑门”(额头)等;比起其它江浙城市,在南京游览,听懂方言也更随便些。
根据我国“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的划分,南京是被官方划分到了北方方言区,而非人们第一反响中的吴方言区。
现实上,在六朝以前,南京地域是不断通行吴处所言的。西晋东晋之交,北方战乱频繁,多量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他们从北方带来的雅言,逐步和南京当地居民的吴语合成,成为金陵雅音。明朝定都南京后,由金陵雅音演化而来的南京官话,逐步成为全国时髦的原则官话。
大规模移民不只间接影响到南京城市生齿构成的改变,并且将中原地域先辈的农业手艺传进江南,使南京地域的经济开展产生一个飞跃。
薛冰在书中指出,那关于城市开展的影响更为重要——不但是城市最明显的文化表征,言因之而改动;中原地域的风俗时髦,也大量掺进甚或代替南京地域的原有民俗。
02
今天的南京人关于那座城市形象的诠释,最常用到的有两个概念,一个属于时间范围,就是“六朝古都”,一个属于空间范围,就是“秦淮文化”。六朝期间,秦淮河沿岸已经是南京最茂盛的地域之一,从那个意义上说,“六朝”与“秦淮”两个概念能够到达某种同一。
然而据薛冰领会,六朝期间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早在隋唐时已被夷为平地,至于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六朝时只不外是民问贸易区和显贵的别墅区,如今可见的面孔根本上构成于明清期间.所以那两个概念的同一又是不彻底的。
图片来源:杨欢 摄
也因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京本地不行一次聚会研讨南京文化,众口一词,最末却连“南京人”的概念都没有能同一。做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如许一座汗青文化名城为何却没能构成一个明显的文化特征?
在薛冰看来,其实城市文化特征和汗青悠久之间并没有一定联络,一些汗青相当短暂的城市和地域,文化特征却非常明显,例如上海、例如香港,建城不外一二百年的时间,却让人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南京人早已没有本身的方言,南京的饭馆里没有南京菜,南京城里的新建筑总像某个外埠建筑或是外国建筑的影子……”薛冰曾开打趣说,南京文化的更大特征就是没有特征,不是因为匮乏,而是因为太多丰富——丰富而不克不及同一。
那种“没有特征的特征”的构成,有着相当复杂的汗青因素。好比前面说到的大规模移民因素。
并不是其他的城市没有移民成分,像是上海和香港,大大都居民几乎都是外来移民,但是上海和香港的城市支流文化一旦构成,外来的移民老是被那支流文化所吸引所合成,而南京则怡恰相反。
书中提到,因为南京汗青上的大规模移民,几乎都与王朝的更迭相联系关系,而并不是与经济的开展相联系关系,大量的外来移民都是陪伴着新兴的统治阶级而来的。
一个社会的支流意识形态必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以在此特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外来移民反而代表着南京城市意识形态的支流。
占据支流地位的外来移民,出格是城市的统治者,只顾树立本身的“形象工程”,关于南京城原有的文化形象,更是很少依恋与敬服,有意无意的毁坏极为普及。而如许的问题,在薛冰看来,不断延续到了现代。
03
过往一些年里,因为自觉推进“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化大都会”,形成南京汗青街区、建筑、景区遭到相当水平的毁坏,而在旅游业、城市景看日益变得重要以后,南京旧有城区部门区域的复建、改建又走进了一个随意化的胜利,使得相当多新建(包罗复建)建筑的形象紊乱,反而毁坏了城市天然风貌。
书中婉言,南京城在近年来急剧的旧城区革新中敏捷地失往了明显的城市形象,南京人也跟着家园的急剧改变在敏捷失往传统的城市精神,以致那座汗青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古都,大大降低了凝聚力。
而今跟着变革开放的深进、市场经济的开展、人才活动的通顺,南京居民成分的改变更大也更快。弄清哪些人是“老南京”,已没有积极的意义。在今天,“南京人”那个概念的内涵,也应该跟着形势的开展而更新——所谓南京人,就是如今生活、工做在南京的人。
薛冰在书中定见,关于城市的主政者而言,要意识到本身治理的南京不是一块萧条的原野,而是一座每寸地盘都蕴积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汗青名城,要把南京人的形象塑造得愈加充沛、愈加笔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再版,薛冰在书中新增了一头一尾两篇长文,一为《秦淮河》,一为《从六朝古都到文学之都》。三年前,南京进选结合国创意城市收集“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此称号的城市。
回忆汗青,“世界有史以来更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中国第一部长篇挖苦小说《儒林外史》等都带着浓重的“南京基因”。有统计展现,南京做家的做品及与南京相关的文学做品,总数超越一万部。
从“秦淮文化”到“释教之都”,从“悲情城市”到“和平之城”,从“泛爱之都”到“人文绿都”,过往数年间,有关于南京的城市文化定位,不断是众口一词。在薛冰看来,上述定位固然都有必然的事理,但也都未能完全、准确地表现南京的丰厚文化底蕴,难以由此确定南京的久远开展标的目的。
而“文学之都”的定名,给了南京精准的城市定位,既契合南京在当今中国的地位,也最有利于发掘、运用南京的汗青文化资本,促进将来的可继续开展,而以往所提出的各类城市定位,都能够整合进那个平台。
书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定见,好比模仿伦敦,梳理出南京城的N条则学之路;以多种体例设置文学地标;设立一座“文学博物馆”等等。从六朝古都到世界“文学之都”,薛冰等待着,古都南京可以完成在汗青长河中的一次转身。
文字 | 杨欢
头图来源:摄图网_501204922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受权,不得复造和转载,不然将追查法令责任。
#本期话题#
【你对南京的印象是什么?在你看来,南京有哪些北方特量? 】
鼓励机造:每期#本期话题#评论区留言中, 编纂室将根据留言量量, 精选1位留言契合讨论主题且内容丰富的城友,发送详细书单列表,邀请城友挑选1本“领读”册本。(若留言不契合要求,当期赠书名额可空缺,最末阐明权回城市进化论所有。)
领读方案
城市进化论编纂室倡议“城友领读”活动 ,邀请城友一路“领读”。
Q:我想参与“城友领读”,若何荐书?若何投稿?
A:①存眷每周日#城叔的书单#推文,留言参与话题讨论,我们将根据留言量量抉择一位伴侣,由城叔微信联络并发送详细书单,参与“领读”投稿。②假设您有本身感兴致的书向我们选举,欢送后台回复“投稿”或添加工做人员微信,向我们投稿,一经选用,我们也会为您挑选一本好书寄出。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