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歙城被练江环绕着,在练江两岸倒映着出名的宋代两塔、
明代三桥、古代三楼和现代三园。
宋代两塔指长庆寺塔和新洲石塔。长庆寺塔屹立于西干山 下,此处古代十寺林立,足见昔时香火兴旺,今十寺倶毁,唯
塔独存。昔人咏西干山十寺诗云:“古寺高峨接碧霄,春风弦诵 彻末朝。
石城方塔参天迥,柳种长堤隔岸遥。两座危峰争出坞,
一湾曲径半通桥。有时槛别传清响,知是山南唱晚樵。”长庆寺 塔,俗称十字塔,是一座七层密檐式的实心方塔,塔基为五层
石座,塔身由薄砖砌筑而成,层层有木廊,四面有券门,门洞 内置石雕莲瓣佛座,各隅砌半隐半露方形角倚柱,墙面绘彩色 佛像,塔檐各悬铁马,轻风吹拂,丁零做响。
塔建于宋宣和三
年(1121年),由邑南黄备张应周创建。
新洲石塔别名大圣菩萨浮图,位于歙城北郊,始建于南宋 建炎三年(1129年),传说是为民间祈求子嗣而建的焚化锡箔香 纸的佛塔。该塔八面形体,全用赭色麻石凿砌而成,高4。 6米,
连底座共有五层,每层均有棱形石檐,且高度纷歧,刻有如来 佛像浮雕和“如来神位”字样,持重高古。
明代三桥指承平桥、万年桥和紫阳桥。承平桥为16孔拱形 石桥,长度为268米,宽为7。1米,是安徽省现存最长的古石桥。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是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 (1234年),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 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才改建石桥。
明、清两代修过 屡次。原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新中国成立后为便当
交通,桥心亭已被拆除。
万年桥建于歙城北门,旧时曾是抵达安徽省治安庆的要道。 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兴建,桥洞9孔,长153米,高10 米,宽6。7米。取名万年桥,乃是“愿我徽人,益修陂塘,旱 涝有备,民物安康,后有万年,永久无忘”之意。
明代兵部左
侍郎歙县松明山人汪道昆曾有一首七律《万年桥》记其功云: “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地踞金汤三铺郡,天回砥
柱万年同。参差石势疑乌鹊,缥渺江流见白虹。亭上至今留醒 处,莲花面面似山公
紫阳桥也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位于城南秀美的紫阳山 麓而得名。
桥9孔,长140米,宽10米,高14米,横跨练江。 桥上游渔梁坝曾是繁荣一时的水运船埠,为让船桅从桥底通过, 故桥身尚于其他两桥,是歙县内石桥最局最宽者。
古代三楼指太白楼、东谯楼和南谯楼。太白楼位于承平桥 西端,背靠青山,下临碧流。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歙县寻访名流
许宣平未遇,在河西临江酒肆沽饮,后报酬纪念李白之行,特 将酒肆革新成酒取名太白楼。
太白楼为二层三进,楼檐下 有“太白楼”匾额,楼内陈列有关李白生平册本和各类字画、
古砚墨、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东憔楼别名阳和门,为重檐式的双层楼阁,始建于宋绍兴 二十年(1150年),为古时记时报时的钟楼。
南谯楼与东谯楼天涯相望,是一座宫殿式楼阁,三层三开 间,高约20米,宽15米,进深10米,为砖木构造。
始建于隋
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
现代三园指多景园、新安碑园和徽州国度丛林公园。多景 园临江建在张公堤的遗址上,以徽派园林气概展览徽派盆景英
姿,可谓相得益彰。
新安碑园位于太白楼后山,依山就势而建,掩映于密林之 中,规划精巧,景景相通。
园内陈列浩瀚书法碑本,皆是书法
各人之珍品。
徽州国度丛林公园含有西干山、紫阳山、圣僧庵、岩寺和 清冷峰五大光景区,位于歙县县城的是西干山景区。绿林中有
新安画派祖师渐江之墓、出名画家汪采白之墓、化学家曹元宇 之墓和革命音乐家张曙全身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