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济 ||苏轼与河中府(二)

4周前 (11-21 22:52)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956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123
  • 回复0
楼主

02

宋人墨弁条记小说《曲洧旧闻》记载: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做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

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前后《赤壁赋》,亦足以一笑也。”

苏轼不只为北宋文坛牛耳,又被誉为“美食家”,至今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等甘旨好菜传世。一日与客论食,即随口戏列食谱数则。此则轶事,《苏轼文集》《东坡志林》等亦有记载。千年妙闻,越传越神。现现在网上时髦的版本是如许的:

1098年炎天,恰是荔枝成熟的时节,儋州(今海南岛)天气炎热,只要早晨稍有凉意。此日,苏东坡正在早睡,忽闻刘贡父来访,忙起身驱逐。刘贡父是苏东坡的好伴侣,因“乌台诗案”同受贬谪,比来又放逐岭南,于是他便抽暇到儋州来拜见苏东坡。苏东坡以本地特产蚝菜(即牡蛎)招待。本地人食法较简单,经苏东坡改进后别有风味,刘贡父品尝后赞扬道,难怪人称你美食家,我此次路过杭州,就食过你创造的“东坡肉”。

苏东坡摇头道:那其实是误传,实乃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炊工所创造啊!刘贡父问其所以,苏东坡娓娓讲道:那年我在开封京师,范仲淹知守同州,邀我春游。同州府南为沙苑,水草茂盛,汉唐时代便是御马监。所产同州羊羔蒸烂后,灌以杏酪,用刀匕不消筷箸,切而食之,味特鲜美,故我记忆于心。后贬黄州,适猪肉贱如粪土,富者不愿食,贫者不解煮,我便要坊间厨工,仿以同州羔羊之蒸煮法,慢火、少水以酒蒸之,色浓味香,酥糯可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后知杭州,以杭州之富贵才得以发扬光大。但杭州猪肉到底比同州羔羊风味远多了。

刘贡父点头道:同州汉唐时放逐有匈奴和回纥胡虏,以游牧族所长,羔羊天然繁育适当而肥美了。

刘贡父后来到同州,便把杭州人用猪肉做“东坡肉”的烹饪法,和同州人的羔羊烹造法畅通领悟起来,创造了现在同州的“带把肘子”。

既然史乘与民间传说皆有记载,故且考证一番——

其一,苏轼曾为《范仲淹文集》做过序,此中已明白批注:两人从未碰面。且看序文:

范文正公函集叙

庆历三年(1043),轼始总角,进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做《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看,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孺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成?”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1057),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纷歧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令郎仲子今丞相尧夫(范纯仁)。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范纯礼)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范地道)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唤!公之好事,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亲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认为生平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于畎亩中,非仕然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全国,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全国,末生不容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测验考试为之,而幸运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全国、致承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全国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生平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斯须忘而不成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本性有不能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做,必回于此。故全国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那篇《范文正公函集叙》是苏轼于元祐四年(1089)应范仲淹之子范德孺(范地道)所托,为范仲淹文集所做的一篇序。

其二,年庚上的差距:范仲淹(989~1052),苏轼(1037~1101),两人的年龄即相差48岁。

再之,查阅《范仲淹年谱》及《同州府志》,范仲淹并未知守同州,而是于天圣八年(1030)通判河中府时,并统辖着同州府的河西县(包罗今大荔县境),此时苏轼还没有出生。

可见,网上的材料不敷全信,还需详尽查考史料才是。

03

《蒲州府志》《永济县志》均记载:蒲州万固寺,旧有苏东坡“水自石根流出,风从松顶飘来”石刻。那通诗碣石刻又是怎么一回事?

如前所述,苏轼与河中府之缘,因宋神宗的朝令夕改而失之交臂。再查阅有关汗青文献列传年谱等,未见其到过河中府的记载。也有可能是另一种情状,即“受人之托”而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方面的例子非但有,还触目皆是,举例阐明: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进选小学八年级课文的千古名篇。是范公应老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做的一篇散文。当时范仲淹被贬放河南邓州,滕子京晓得老伴侣不克不及来岳阳楼,但又晓得范仲淹的文章全国闻名,于是喊一位画家画了一幅岳阳楼的山川画送给他,范仲淹看后,欣然落笔,一蹴而就,流芳百世的《岳阳楼记》就此降生。

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也是一篇十分出名的文章,虽没有进选课本,但进选了《古文看行》,是欧阳修的代表做,其艺术性、思惟性要高于《醒翁亭记》。那篇文章能够说句句珠玑,相传欧阳修写好后,派人送给韩琦,不久又派人取回,从头写好后再次派人送过往。韩琦很猎奇,比照着看了很久,一模一样呀,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多了两个“而”字,即开篇的“官吏而至将相,富贵而回故土”。最初,欧阳修也说,“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全国道也。”固然没到过你的豪宅,但你才调横溢、好事无量,我的钦佩之情如滚滚江水呀!

苏辙写的《超然台赋》。苏轼和苏辙兄弟情深,两人经常写诗书应和。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提名为超然台,取《老子》“虽有荣看,燕处超然”之义,并做《超然台赋并叙》赞之。后引发苏轼《超然台记》横空出生避世,成就千古名篇。有人评曰:“若无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台。优游物外迪心智,诸城至今觅旧台。”做赋时苏辙在济南府任掌书记。固然苏辙其时没有到过那个亭子,但却花了一半的翰墨描写风光,然后才触景生情,引发对人生、汗青的根究。不能不钦佩,想象力实丰富!

苏轼为《虔州八境图》的题诗。虔州,即今江西赣州。当时,苏轼也没有到过此地。

北宋嘉祐间,虔州知州孔宗翰见其地“江水环城”,便“改甃以石,并建台城上”。台建成后,孔宗翰登台玩耍,“虔州八景”尽收眼底,故取名“八境台”。孔宗翰调离虔州时,请美术大师将八境台上看到的楼看台榭绘造成图,名为《虔州八境图》。熙宁九年(1076)孔宗翰接任密州,和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欢饮达旦。孔宗翰请苏轼在虔州八境台上题诗记念,不知何故,其时苏轼只赋了传播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没有在虔州八境图上题诗。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彭城碰见赴陕州任的孔宗翰,称心了孔宗翰二年前提出的恳求,做《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

苏轼题诗时虽没有到过虔州,却根据丹青,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热情颂扬虔州的美景。八首八境诗,吟云赏月、抒情言志、扣动心弦。苏轼写得弦歌阵阵,读者诵得余音袅袅。其诗文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其地亦成为今天赣州文化旅游业一道亮丽的光景线。

还有杜甫的《看岳》,学者考证说,杜甫创做那首诗的时候,还没有登上过泰山:

岱宗夫若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进回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寡山小。

蒲州万固寺中苏轼的诗碣,能否也是那种情状,已成千古之谜!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部门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做者联络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做者联络我们,立即处置。】

竭诚欢送广阔读者、专家学者参与评论,提出定见定见,同时欢送各人不惜赐稿,共享永济文化之香醇。

:yjslswhyjzx@163.com

0
回帖

文化永济 ||苏轼与河中府(二)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