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亮:王闿运与张之洞的故事

4周前 (11-21 22:52)阅读1回复0
东乐
东乐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978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571
  • 回复0
楼主

- 全文3462字阅读约 8分钟 -

( 王闿运)

编者案

王闿运(1833—1916),湖南湘潭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世称湘绮先生。晚年在现湘潭县云湖桥镇石井展村山塘湾筑屋自居,建“湘绮楼”,传授出杨度、齐白石等浩瀚出名门生。

位于湘潭市郊楠竹山的中国刀兵江南工业集团,其前身为张之洞兴办的汉阳军工厂、袁世凯兴办的巩县军工厂和丁宝桢兴办的山东机器局。巧合的是,王闿运与江南前身的三位兴办者张之洞、丁宝桢、袁世凯都有着很深的情谊。三位老友创建的军工厂,兜了大半个中国的圈子,最末竟然落户到湘绮白叟所在的湖湘腹地。试想象,四公若地下有知,定当叹“世界实小”,从而相聚言欢了。

王闿运与三公可谓“故事一箩筐”,湖湘源微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刘可亮的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欲从无法湘潭水

——王闿运与张之洞

文|刘可亮

“孝达吾党也”。光绪六年(1880),王闿运在《湘绮楼日志》里表达了对张之洞的赏识。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此处之“党”,指志趣不异的一类人。

(张之洞)

王闿运与张之洞皆为晚清诗坛之巨擘,他们别离被人视为光宣诗坛头领,二人有着近40年的深挚情谊。张之洞自谓生平有“四喜”:喜读全国奇书,喜识全国奇器,喜交全国奇才,喜做全国奇事。在张之洞心目中,王闿运是第一流人才。早在同治十年(1871)京城龙树寺文宴,张之洞就与王闿运结识,“一见欢然”,不只诗酒酬唱,还屡次参议经学,说《易》尤相投契,颇有同志之感。王闿运文章具《史》《汉》笔法,诗兼楚辞品格和六朝华贵,沉郁中见顿挫,有家国山水的大气象,深深地服气了张之洞。他认定王闿运是有实学问的“第一等奇才”,于是赠诗订交。稍后,张之洞为东道,邀王闿运游丰台,赏芍药,两人交情日增。

同治十年的蒲月朔日,在张之洞主持的龙树寺觞咏之会中,焦点人物就是王闿运。王其时已名满全国,此次来京是又一次参与会试,然又一次失败。集会前后他与张之洞多有酬唱之做,赞扬张之洞“良使闳儒宗,流风被湖介”。张之洞则以“一士翔寥廓”“六笔咸宏博”来评判王的文学成就,以“高文如清风,俯仰成拜托”表达钦仰之情,并以扬雄比王闿运,可见评判之高。

其时,王闿运负文人之才,两次会试失利,心里郁郁,颇有老往回欤之情。王闿运离京之前,张之洞有诗《送王壬秋回湘潭》古风一首。此诗被诗界评为张之洞“宋意进唐格”的代表之做。全诗充满着对王壬秋的颂扬与尊重,同时也有同情一代巨匠竟然“儒骨散蒿蓬”的无法之实情。诗尾“欲从无法湘潭水,我亦金门执戟郎。”表达了相从王闿运湘潭行的心愿,及公事缠身的无法。

两人订交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尔后几十年,跟着张之洞地位的升迁,对学人愈来愈傲岸,惟独对王闿运是个破例。光绪二十年(1894),王闿运在其《游仙诗》之四后正文中写到:“张香涛移督两江,一月以来,打点防务,无暇见客,惟与余畅谈两日。”而王闿运则被称为“晚清第一狂人”,目无余子,勇于抬杠曾国藩、痛骂左宗棠、嘲讽袁世凯,对张之洞却最是敬重。王闿运有赠张之洞一联:

壁立千仞,犹恐不免难免俗;

胸包九流,然后可谈经。

有人评判“此联非湘绮不克不及做,非孝达不克不及当。”

张之洞督四川时,王闿运还托人将女儿许与张之洞曾颠末继出往的儿子,二人由此成为了儿女亲家。

王闿运与张之洞两人好到了能随意开打趣的地步。他们往来的趣事,条记小说也多有记载,未必全然可信。如《清稗类钞》载:相传龙树寺集会,王闿运因故往晚了一步。张之洞指着王闿运说:“壬秋你来晚了,罚你对个对子。”王闿运答复:“那有何难?什么对子我对不出?”张之洞说:“先别吹,适才伯寅侍郎说四书五经中的话均可造联,唯独《左传》宣公二年有‘牛则有皮’四字无法造联。各人适才对了很久均没有对出来,你想想看。” 王闿运凝神半晌说:“你附耳过来。”“焉哉乎也。”张之洞捧腹大笑:“绝对,绝对……”

一日,张之洞请王闿运同往洪山检阅洋式兵操。张之洞自得洋洋地对王说:“我所练之兵,能够无敌于中国。”王听罢不出声。张连续说了三遍,王仍然默然不语。张之洞不解地问:“王先生是不是认为所练之兵另有不到之处?”那时,王闿运才冷冷地答复道:“所练之兵毫无用途。我只需要二百名乡兵,不持刀兵,只照顾扁担绳索,即可阵前擒汝主帅。”张之洞听罢,哈哈大笑道:“有那么随便吗?”王壬秋一本正经地说:“你的兵将固然精锐,但绝不会开枪杀赤手空拳的老苍生。二百人冲进阵,必有数十人冲至主帅马前,扁担绳索一路上,主帅一定受擒!”张之洞听此风趣之言,不由哈哈大笑,调侃地说:“王先生实是用兵如神啊!”过后,有伴侣问王闿运:“你怎么在张总督面前出此儿戏之言?”王阐明道:“张之洞乘马阅操时,以八人围护马行走,好像乘坐八人马轿。而以四人轿载我后行,自认为元帅气势,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就以风趣之言压压他那高视阔步的气焰,岂实能以二百乡兵擒元帅?”张之洞显然也晓得王闿运是有意把玩簸弄他,所以二人谈话间,均心照不宣,一笑了之。

又有一次,张之洞在书房与王壬秋闲谈。张之洞自认为宏儒硕学,对王壬秋说:“我能够算是博学,王先生可算是鸿词。你我合为一人,能够应当今博学鸿词科考之试了。”王壬秋听罢,心中颇为不悦,但又欠好间接嘲笑张之洞,便慢吞吞地答复说:“若肯定如斯,又从何处得同考之人?”又说:“前代诸科所选,博学者多,鸿词者少,而不博不鸿者,几乎过半。学风极盛之时,尚且如斯,全才确实罕见。孔夫子说过,学然后知不敷。今之少年,不学而足。中兴人物,并没有中兴学风,可叹!”张之洞遭王壬秋巧舌相讥,一时面红耳赤,默然无语。

二人虽结交很深,但有一次王闿运却回绝了老友的邀请。同治十二年(1873),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鉴于明清以降蜀学凋弊,士人务于科举,醒心于造艺时文,清朝开国至同治年间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竟无一人列进著做之林。张之洞亟思复兴,谋另创一书院,以“通经学古”课蜀士,养成新的学风,于是商之于总督吴棠,决定在成都南门外文庙街西侧的石犀寺旁建尊经书院。光绪元年春,书院落成。张之洞深知“务学莫务如求师”,书院兴办起来了,只要抉择名师,才能够使尊经书院短时间内比肩诂经、学海堂,主讲更好能请动在湖南衡阳设帐授徒的王闿运。但他的邀请被王闿运遁词“惧怕惭惶”而婉拒,因为王领会到书院的山长薛焕学术门径与己异辙,他任主讲,不免掣肘。

好在过了不到三年,跟着张之洞任满还京,薛焕往世,山长出缺,尊经书院教务陷于停滞。在张之洞的鞭策下,王闿运应允了新任四川总督丁宝桢的邀约,前去尊经书院担任山长八年,使四川学风为之一开。

张之洞对老友则很给体面。好比,光绪四年春天,张之洞和袁世凯联名保荐王闿运的自得高足杨度,认为他“熟知宪法,才堪大用”,提议调他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京堂衔。朝廷恩准。王闿运得到动静后很兴奋,他对杨度说:“官场复杂,外政极难,号称‘中兴名臣’之人,皆以知人著称,而实乃名存实亡。胡文忠(胡林翼)求人才而不知实才,曾文正(曾国藩)收人才而不克不及用才,左文襄(左宗棠)访人才而不容才,诸贤皆如斯,何况其别人!”侧面则必定了张、袁之举。

1909年10月,张之洞往世。王闿运的挽联是如许写的:

老臣鹤发,痛矣骑箕,整顿乾坤事粗了;

满眼苍生,凄然流涕,踌躇门馆我若何。

高度评判了张之洞的功绩,感念知遇之恩,语极沉痛,豪情真诚,同时也感慨本身“整顿乾坤”为目标的帝王绝学无人一试了。时人称其联“言语妙全国”。

同时,他还代子写了一副挽联:

文襄若比左文襄,汉宋兼治,更有鳌头廷计谋;

年伯今称太年伯,斗山在看,来看马鬣圣人封。

做者简介: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就职于中国刀兵江南工业集团。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学术委主任,湘潭市做协会员,湘绮楼诗社副社长。著有文集《觅觅美人香草》《藜薰堂集》,诗联理论集《对偶破缺论》《无情对论》,主编有《无情对韵》等。

编纂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送存眷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现平台,努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汗青、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标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收集媒体。如不附和收集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阐明。湘潭日报摘用稿件后将定时付出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收集媒体摘用稿件不付出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附和上述条目。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躲

点点赞

点在看

0
回帖

刘可亮:王闿运与张之洞的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