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绝路一条

4个月前 (11-22 11:45)阅读1回复0
找个小木屋
找个小木屋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11879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3758
  • 回复0
楼主

社交平台脸书的母公司Meta大规模裁人的动静尘埃落定。 据CNN报导,本地时间11月9日,Meta首席施行官扎克伯格在一封写给所有员工的信中公布,公司将裁掉13%的员工,那意味着超越1.1万人将分开Meta。报导指出,那是该公司18年汗青上初次大规模裁人。

有意思的是,被称为“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的科幻做家刘慈欣,此前也对元宇宙前景停止了揣测。他认为,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绝路一条。

“元宇宙”概念大火,原因是扎克伯格把Facebook改名“Meta” (意为“元宇宙”)。

扎克伯格表达:“从如今起头,我们将是‘元宇宙’优先,而不是Facebook优先……将来我们期看被视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元宇宙” (Metaverse)一词最早由美国做家尼尔·斯蒂芬森提出。在其1992年出书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他创造了合成词 (meta+universe),设想了“元宇宙”的概念——只要人们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毗连末端,就可以以虚拟分身的体例进进由计算机模仿、与实在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

通俗地讲,元宇宙就是以沉浸式体验和拟实感为特征的第三代互联网,比起目前的互联网,它更能为用户供给设身处地的感官体验。

一石激起千层浪,“元宇宙”的讨论敏捷点燃言论,被称为“ 中国第一位元宇宙架构师”的科幻做家刘慈欣也做了亮相,他说:

元宇宙将是整小我类文明的一次内卷,而内卷的封锁系统的熵值总回是要趋于更大的。所以 元宇宙最初就是引导人类走向绝路一条。

刘慈欣称,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单不是将来,也不应是将来。

片子《机器人瓦力》中沉浸于虚拟世界的人类

刘慈欣曾在科幻小说《时间移民》中,憧憬过人类渐渐转向无形世界的将来,在阿谁时代,人类固然能够在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都有一份大脑的拷贝, 但无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样,一旦履历过那种生活,谁也无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来。

因为关于履历过无形世界的人类来说,我们充满懊恼的现实世界好像天堂一般。

片子《机器人瓦力》中沉浸于虚拟世界的人类

某种水平上,科幻是将来的一种预演。“元宇宙”的逼近,提醒了本钱的侵蚀已经开疆拓土,逐步深进到了人类的神经元和潜意识。

有人说,人类面前有两种将来,一个是走向外太空,一个是开发潜意识。

关于如许的两种将来,科幻小说家怎么看?

几年前,在《给孩子的科幻》新书发布会上,刘慈欣就那个问题有过阐述,今天试做摘录,与各人分享:

如今年轻的、富有才调的科幻做家不竭地涌现,在那些做品中,一种地道性、简单性、规划性的工具呈现了,但是那种单纯同时似乎有着某种封锁和自洽,没有您做品中互相矛盾、充满张力的某种工具。就那个问题,请您谈谈,新的文化和新的文化傍边的中国形态,跟科幻的可能性。

刘慈欣:您说了两点:一个是封锁性,一个是单纯性。那确实是对科幻文学开展现状一个很深入的归纳综合。我觉得它的单纯性是来源于三点:第一,以前汗青遗留下来的一些枷锁与承担,年轻做家没有了。第二点,跟着我们现代化历程的加速,新一代做家的思维体例发作了很微妙的改变,他们更多地把本身看做是人类的一员而不单单是中华文化的一员。那两点我不想多说。

关键是第三点, 科幻文学的封锁性是整小我类文明情况的一个反映。我们如今的人类文明是内向的开展,我们60年代登上了月球,到如今我们不单没有往前走,并且连月球也没有再上往过。

而整小我类最飞快开展的手艺,其实是内向的手艺,就是收集手艺、IT手艺,它让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内向,以致于很快那一天就会到来:我们只要一辈子封锁在一个房间里面,不消出门,就能够毫无困难地渡过一生,能够体验世界各个处所所有的光景。

如许就让人类的整个文化变得越来越内向,新一代通过VR体验星辰大海,没有需要冒着那么大的求助紧急开辟——那是人类文化深入的改变。

那种改变反映在新一代的科幻小说中。那个改变是好、是坏,我不想评论,但是做为科幻做家, 我觉得将来的可能性有无数种,但是不包罗星际飞行的将来,不管地球上多么富贵,那都是一个暗中的将来。

像我如许不断描写星辰大海、描写太空的做家,不单在美国,在中国也是比力另类的做者。

现代科幻的黄金时代是美国的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那时的科幻文学,充满了一种乐看的、朝上进步的、开放的精神,之后的科幻文学更多存眷科学的负面感化,以及负面感化带来的十分阴暗的将来。 (那个总结有时候不克不及全面归纳综合黄金时代和后黄金时代科幻文学的差别特征。)

黄金时代的科幻文学也有描写将来的大灾难,像《将来基地》,有一部门是80年代写的,有一部门是更早写的,也描写广泛银河系的灾难、也有世界的扑灭,之后撰写的部门也有对将来的乐看的描写。更切中现实的说法是, 黄金时代的科幻文学是一种开放的、外向的文学,而之后的、我们如今的科幻文学都变得内向了——我觉得那是一个更素质的区别。

你经常谈到外太空开发的主题在消逝,认为外太空开发在世界范畴内放缓停滞,你怎么看当今世界的科学开展,以及今天世界的抉择?

刘慈欣:如今, “将来”的概念已经迫在眉睫,现代中国社会最强烈的觉得就是将来感,而将来也历来没有像如今如许充满吸引力。

如许的时代症候给科幻小说供给了肥饶的土壤,所以科幻小说比以前更受存眷。戴锦华教师说 美国科幻是利用文,那种现象在中国也呈现了。

提到外太空开发,与上个世纪60年代比拟,它确实渐渐地边沿化了,也没有往前推进。因为整体来看,外太空开发的文化和我们现有的文化相矛盾,因为它是一种在短期之内,只要投进没有回报的一项事业,而且投进是相当浩荡的。

1969年7月20日,三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驾驶的阿波罗11号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起飞,胜利登月。据肯尼迪《我们抉择登月》,其时的登月预算为每年五十四亿美圆。

在我们的重商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文化下,那和支流价值系统是相矛盾的,所以 人类想大规模地开发太空,起首得大规模地改动我们的文化——很可能在人类社会发作第二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才有可能大规模地开发外太空 ——但是如今很难。

我们如今像启动IT市场一样,用经济手段启动太空市场,也是能够的,但是目前还看不到如许的迹象。所以我觉得,那就给科幻小说供给了表示的空间,因为 科幻小说的空间是不竭地被现实所蚕食的,任何科幻小说描写的工具只要变成现实就平平无奇了。太空开发被停行了,科幻小说还保留着想象的空间。

做为文学体裁,科幻文学最让你珍爱的一点是什么?

刘慈欣:科幻文学做为文学题材让我最珍爱的一点是什么? 就是在那个文学的潜意识中,人类是做为一个整体停止的。

但是如今的科幻文学,一个很素质的改变,就是信息社会把人分红了一个一个实正的小我。 在现代的科幻文学中,人类做为一个整体的形象它正在崩溃、消融,那个形象渐渐模糊了。

那个我认为是科幻文学相当深入的改变。

我本身是在勤奋抗拒那种改变的,我本身写的做品中,人类仍是做为整体呈现的。我选到《给孩子的科幻》里面的小说,人类也都是做为一个整体呈现的。

我接触科幻文学的时候可能仍是文革期间,阿谁时候还没有科幻出书,也没有科学妄想的概念,我是看50年代凡尔纳的做品才接触到科幻文学,之后看到了西方翻译的科幻小说。

科幻如今变得和阿谁时代确实很纷歧样了。对那种改变,我也是有很苍茫的觉得,我也看不清科幻文学的将来事实是什么样的。

所以我从当初接触科幻的那种很清晰的想象、良多的激情,到如今酿成了一种对科幻将来很苍茫的形态。

来自戴锦华教师的总结

戴锦华:我记得80年代,我刚刚到片子学院任教的时候,读过一本类似将来学的书,它讲述 本钱主义的瓜分已经完成,如今世界上只剩下两个工具:一个是外太空,一个是潜意识。

而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十分清晰地开发人类潜意识的过程,某种水平上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是完全毒品化的,间接感化于神经元,给你供给快感,给你供给称心,那是所谓二次元、宅文化——在如许文化情况之中的本位主义有了完全纷歧样的意义。

可能我们那个年龄的人所共享的本位主义,几带有英雄主义的味道,它是在社会意义上的小我;而今天的“本位主义”是在一个没有参数的意义上、绝对的小我。

所以我有一个看点,我认为其实科幻写做中始末有一个主题,就是 人类事实做为社群、仍是做为种群延续下往?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能够延续人类的社群?今天我们仍是一个相互相关的、有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吗?

我觉得所有的那些问题都是科幻的,同时是现实的和日常生活的。

所以回到《给孩子的科幻》那本书,为什么要给孩子读科幻?为什么各人都在读科幻?我们在科幻傍边读什么?

我觉得没有比科幻更安妥的镜子,把我们的现实表示出来,因为现实主义如斯苍白。

本文整理自《给孩子的科幻》新书发布会( 2018年)

0
回帖

刘慈欣: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绝路一条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