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
今天陆续赏识方回《瀛奎律髓》卷三怀古类,方回选录了刘沧的三首怀古七律,刘沧和许浑都是晚唐的七律高手,二人有类似之处。
不外,方回还专门提到,刘沧要好于许浑:
所以高於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天然顿挫耳。
方回说,许浑太强求对仗工整,而刘沧的律诗天然顺畅,有顿挫之特征。良多人认为,方回关于许浑有成见,那么他评判刘沧与许浑的看点,有没有事理呢?
我们先赏识刘沧的几首怀古七律。
一、咸阳怀古
颠末此地无限事,一看凄然感废兴。
渭水故都秦二世,咸原秋草汉诸陵。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
光景苍苍几恨,冷山半出白云层。
首联感慨,后三联都有写景,景中含情。中间二联手法很有特征。
颔联都是名词组合,没有动词,不加议论却内含议论。秦二世、汉诸陵,令人联想故都曾经发作几故事,曾经有几汗青人物在此地龙争虎斗。
天空绝塞-闻-边雁,叶尽孤村-见-夜灯。颈联纯写景,句法值得进修。前4字是主谓构造:叶-尽孤村,树叶落尽于孤村,孤村是发作叶落的地点。
同时,前4字又是“见”的前提状语。因为叶尽孤村,所以我能够看见夜里的灯光。主语(我)被省略了。
二、经炀帝行宫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若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怨进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落日川上浩烟波。
行人远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
那首诗的章法规划有些特征。诗人看到浮云流水(第2句),想到过往行宫前曾有翠辇过(第1句)。但是在写做次序上,却先怀古,然后再写面前景物。
接着回到面前,美人已经不在,唯有芳草在东风中扭捏(3、4句)。思路从美人已经磨灭的遗憾中回来,目光从面前芳草转到高远一些凄清风光,残柳露叶,落日烟波(5、6句)。
尾联又一次把思路带回过往(广陵思,关于扬州过往的怀思),此时耳边却响起了渔歌声。歌中唱了些什么呢?诗人没有往说,留给读者本身往联想。
那首诗写得照旧是,物是人非,引发人们关于隋朝消亡的深思。
三、长洲怀古
野烧原空尽荻灰,吴王此地有楼台。
千年事往人安在,三更月明潮自来。
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进楚云哀。
泊车日晚荐蘋藻,风静冷塘花正开。
野烧原空尽荻灰,野烧,野地的火,烧在那里是名词,仄声字,音少。首句说空,次句说有,现实上是先有楼台,后成荻灰。不外首联与《经炀帝行宫》刚好倒置,诗人先写面前之景,然后写怀古 。
人安在,潮自来,有问无答,或者答非所问。那是诗中常用的手段。问题不问可知,其实也不算问题,而是感慨,本就不需要答复。既然有了上联,下联不能不对,用“潮自来”表达人虽不在,但是月明潮起,千古稳定。假设连系汗青事务,又令人联想到吴王夫差已经不在,而伍子胥的
五六写景,和前两首一样,都是一派式微凄清之色。怀古令人伤感,面前的风光也带有哀痛的色彩。
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说:
“结句必要铺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语结情更好。
刘沧的那三首诗,都是以写景结尾,留有余味。
完毕语
清代诗人屈复也认为刘沧好过许浑:
刘沧怀古俱耐人读,虽不其切,而跳掷凄宛,较许浑之工切却胜十倍。可见诗之益处又不尽在工切《唐诗成法》
纪昀则在《瀛奎律髓汇评》中评判:
(刘沧)亦是许浑怀古之流,此种诗似乎风韵,实则俗不成医。
完毕时,老街按照老例做诗一首为今天功课,《登琵琶亭》
浔阳游子暮闻歌,司马昔时洒泪多。
一曲琵琶千古恨,九江风月万年波。
船移极浦云边往,鹭起蒹葭日下过。
极目登临无限意,山水如斯正清和。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