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

2天前 (11-23 07:02)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724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4489
  • 回复0
楼主

  一、释教崇敬莲花之由来

  当人们走进寺庙,昂首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做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那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势。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寡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看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固执一朵白莲,似乎在流露看音怀着的一颗纯真的菩萨心,全力扶引信徒离开尘世,抵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册本时,人们又经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僧人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僧人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僧人手中利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做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释教结下了密切的人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释教为什么如斯崇敬荷花?简要地说有两方面原由:

  第一,与荷花特征相关。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动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与迎着酷夏烈日而盛开的特征博得了释教登峰造极的崇敬。

  释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因为“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看与合作,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罕见干净。那种情状与“远尘离垢,得高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进的,要想进进佛国,必需远离尘世,遁进沉寂的空门,专注修佛,消弭污染与干拢。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殊属性与人世间的释教信徒期看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看相一致,连结干净,以便顺利进进净土佛国。

  第二,遭到古印度崇敬荷花风俗的影响。

  早在释教降生以前的印度,每当炎天,阴雨绵绵似火烧,在那炎暑的日子里,恰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夏夜,或清晨,在盛开荷花的池塘、湖畔漫步赏荷,绿水荫秀,粉红淡紫相间,芬芳四溢,使人心旷神怡,清风徐来,荷香随风从万绿丛中散发出来,令人的心肺像洗涤过似地顿觉凉快。

  荷花池塘便成了避暑的胜地。

在古印度的十典文学中,经常以莲花比方标致的姑娘,如闻名的史诗《罗摩衍那》说:“悉多有位女朗长得仪容秀美,满身却像涂上污泥的莲藕,闪光的美容从不显露。”别的,在古典文学中描述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大眼睛。

  在印度佛经中,还将释迦牟尼的降生与荷花联络起来。佛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呈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喊声相和悦耳,四时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世,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做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穿插,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经《百缘经》说释迦牟尼就是莲花王子,还传播着一则动听的故事:

  畴前,在恒河上游有个国度,国王名喊波罗奈,又称莲王,治国有方,人民安身立命。有一年病疫时髦,求医药者甚寡,国王见状大发慈善,集中宫廷御医四处驰驱,为苍生治病。御医们说,要治愈那种时髦病,只要京城东北河中赤鱼的血肉,食之能愈,而目前河中无此鱼。

  王子听后,便投进河中化为赤鱼,献身为苍生治病。苍生纷繁前来割切赤鱼的血肉治病。希罕的是赤鱼“割处随而复活”,赤鱼是割不尽的,如是继续了十二年之久,曲到国内的苍生全数治愈。佛经说,那位莲花王子就是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

  在《杂宝躲经》中还载有莲花夫人的故事:早在列量世之时,雪山之麓住着一位修行的仙人名喊提婆延。

  他经常小便在岩石之上。有一天,一只雌鹿来此石岩上舐了几下,不久便怀孕生下一女,规矩殊妙,人称鹿女。后来提婆延得知鹿女是本身之后,便取来抚育。鹿女长大后,所经的路上,均呈现了莲花,故又称莲花女。一次国王乌提延打猎路过看见地上有莲花七重,便四处探听鹿女,将她领回宫中,纳为王妃。

  到王宫不久便怀孕 ,一胎生了五百儿子。个个面目规矩秀丽,长大之后又成了五百鼎力士,成为国度的庇护者。国五欣喜万分,封鹿女为第二夫人,时人又称莲花夫人。

  在印度的佛经中,荷花的分类也与释教相联,与今天的科学分类有很大的差别,释教中荷花的含义是普遍的包罗差别属的睡莲等等。

  以荷花颜色分之,佛经上有白、青、红、紫、黄等五色,称为“五种天华”。此中白、青两色最受喜爱。白莲花,梵文音译为芬陀利,此花更大,花瓣数百,测验别名“百叶华”。此花生长于佛国阿耨达池中,人世间难以见到,故又称“希(稀)有之华(花)”,佛祖释迦称她为“人中好华”。

青莲花,梵文音译为优钵罗,因色青故名。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青白清楚,酷似佛眼,故在佛经中称之不“莲眼”,也即看音菩萨的眼睛。

  那五种莲花,为五大虚空躲菩萨所坐,佛经上说:“东方福智虚空躲,坐青莲花,乘银牛; 南方能满虚空躲,坐赤莲花,乘金象; 西方施顾虚空躲,坐白莲花,乘琉璃马;北方无垢虚空躲,坐紫莲花,乘狮子;中心解脱虚空躲,坐黄金莲花,乘水晶龟;”还有以莲瓣多寡分之,佛经上说有人华、天华和菩萨华三种。

  人华者,莲瓣仅十余罢了,天华者莲瓣达数百,而菩萨华者,莲瓣多达千数,便是释教最爱崇的千(瓣)莲花,佛国莲华的象征。

 二、莲花之美——“四德”与“十善”

  跟着释教的传布与净土莲宗的成立与开展,对莲花的崇敬形式,内容日益丰富多彩,释教把莲花的天然属性与释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逐步构成了对莲花的完美崇敬,把荷花的美德回纳成“四德”与“十优”。

  佛经《涅盘经》说佛有四德,即常、乐、我、净。所谓常德,是指佛性常住不离,具有“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稳定”的固定德性。所谓乐德,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存亡强逼之苦,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所谓我德,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忘我”,而具备有“八安适”的“实我”。

  所谓净德,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好像沉寂的大圆镜,了无纤翳。

  佛陀有四德,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四义”,与“四德”响应。据《华严经》载,“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 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实如,在世不为世污。

  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实如自性开悟,寡生诺证,则自性开发。

  三如莲华,为群蜂所摘,比实如为寡圣所用。

  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嫩、四心爱,好比四德,谓常、乐、我、净。”

《三躲法数》还把莲华的长处与菩萨的“十善”比拟,做子愈加详尽的归纳综合。

  莲华喻菩萨十种善法:

  1.离诸染污。

  菩萨修行,能以伶俐看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存亡流中,而不为存亡过失所染,比方莲花出于水而不为污泥所染也。(五浊者,即劫浊、寡生浊、懊恼浊、见浊、命浊)

  2.不与恶俱。菩萨修行,唯欲灭一切恶,生一切善,于身口意,守护沉寂,不与纤毫之恶 共俱,比方莲华,虽微滴之水,而不断留也。

  3.戒香充满。菩萨修行,放诸戒律对峙无犯,以戒能灭身口之恶,犹香能除粪秽之气。故经云:戒香芬馥,广布充满,比方莲华开敷,妙香广布,遐迩皆闻也。

  4.本体沉寂。菩萨因持戒故,身心沉寂虽处五浊之中,而能无染无著,比方莲华生时虽处污泥浊水,而天然干净无所染也。

  5.面相熙怡。熙,和乐貌。怡,喜悦也,菩萨心常禅悦,则面无颦蹙,诸相圆满,见者悉皆欢喜,比方莲华开时,令诸见才心意快然而生喜悦也。

  6.柔嫩不涩。柔嫩则随顺,不涩则无滞,谓菩萨修慈悲之行,复于闭法无所滞碍,充于内而形于外,故体常沉寂,柔嫩细纱而不粗涩,比方莲华,体性柔嫩而复润泽也。

  7.见者皆吉。菩萨修行成就,形相美妙,凡所见者咸获不祥,比方莲华,芬馥美妙,人或目睹及梦见者皆不祥也。

  8.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伶俐福德,持重具足,比方莲华开敷而其华果具足也。

  9.成熟沉寂。菩萨修因既圆,妙果成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有情见闻之者,咸得六根沉寂,比方莲华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示得沉寂也。

  (六根者,即眼根、耳根、鼻根、身根、意根。)

  10.生已有想。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比方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寡,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以上的类比,内容虽无针对性,可比性也不大,但准确地掌握了荷花的秀丽干净之特征与佛陀的精神使莲华得到了升华。

 三、求往西方净土的莲宗

  释教自汉代从印度传进中国之后,逐步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连系。颠末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构成了八个次要宗派,此中以称念阿弥陀佛名,求生西方神仙世界为目标的净土宗与莲华的关系最为密切。净土宗的开展,使崇敬莲华的内容愈加丰富,形式愈加多样,崇敬之风愈加昌隆。

  从东晋起,我国释教徒中呈现了一种祈求憧憬莲花盛开的弥勒净土,即兜率天的思惟,它的开创者是名僧道安。道安(314—385),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父母双亲早亡,18岁落发为僧,遭到名师佛图澄(232—348年)的常识而成为高足门生,他读了《弥勒佛下生经》后,崇敬弥勒净土,憧憬兜率天。

  于是在弥勒佛像前念佛立誓,起愿下世往生弥勒栖身的兜率天。道安的那种思惟又影响了他?   

  慧远(334—416年),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人,从小勤学,13岁时,跟舅父到洛阳游学。21岁时到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学法达十三年之久。太元三年(378年),苻坚攻下襄阳,道安被迫请至长安主持五重寺,慧远只好分开师父远行,期看到罗浮山(今属广东)修道。

  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遭到师弟邀请而上庐山西林寺。他在庐山讲《般若经》,深受欢送,各地名僧信士,看风来集,后来便在西林寺之东,从头辟地建寺,人称东林寺。寺前有二大池,为名人谢灵运捐钱开凿,池内种有白莲。元兴元年(402年)慧远与其时名流一百多人在庐山东林寺阿弥陀佛像。

  前念佛立誓,他说:“此生今世,满目只见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劳务,各怀杂毒;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摧残杀戮,迭相吞噬;一生一世,好像猛火燃烧,其苦不克不及尽言。而西方净土,沉寂平稳,微妙快乐,莲花香洁,鸟喊雅音;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以此比拟,岂能不令人憧憬?

  基差别,抵达那种境域会有先后;凡能捷足先登者,需要提携后进同志,共达目标。

  他们立誓之时,正值东林寺前大池内白莲盛开便取名白莲社,被宋人奉为莲宗初祖。慧远之后,名僧辈出,适至唐代,一位敬慕慧远结社念佛的名僧善导,读了《看无量寿经》后,大为赞颂,亲往庐山东林?   

  从宋至明,杭州逐步成为净土宗的传布中心之一,被誉为莲宗六祖、七祖、八祖的巨匠均是杭州人。

  六祖延寿(904-975)俗姓王,字仲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国王钱弘叔从杭州录隐寺请至永明寺(今杭州净慈寺)的第一代主持,他白日在佛寺内念经诵佛,晚间又回南屏山顶行道

  念热衷期往弥陀净土。他主张净禅兼修,他所撰写的《宗镜录》一百卷名垂中外,以致高丽(今朝鲜)国王亲身选派名僧肖往净慈取经学佛。

  七祖省常(959—1020年),宋初住杭州昭庆寺,敬慕庐山东林寺慧远结社念佛之遗风,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建净行社,参与的名僧儒士达一千多人。

  一日夜一心专注称念阿弥陀佛前来驱逐你往往生极乐净土。

0
回帖

莲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