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杂谈》知篇(9):自知自爱

2周前 (11-25 20:46)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9321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643
  • 回复0
楼主

  引言:

  统治者治理手段分为四类:道治,德治,法治,妄治。妄治者,不知常,必乱也。侯王欲看膨胀,对外侵略,策动战争,对内侵压,抽剥苍生,阶级矛盾锋利对立,全国危亦!官逼民反,民不能不反. 暴乱起义,屡屡发作,历代农人起义,莫不如斯. 大泽乡起义,金田起义….固然汗青没有记载,春秋期间的大规模布衣起义,估量也有.水能载船,亦能覆船.民是君之本,君是民之末;民为重,君为轻。统治者舍弃私欲,放低身份,以苍生心为心,想苍生之所想,急苍生之急,爱以身为全国,贵以身为全国,全国和平,国泰民安,苍生天然推崇,拥护其统治者

  原文释意:原72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危)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往彼取此

  小我释意:  

  苍生不恐惧权势巨子时,那么统治者的大求助紧急将要到来

  不要削减苍生的居所,不要压榨苍生的生活

  只要不往逼压苍生,苍生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所以圣人治理时,本身晓得而不自我闪现,本身敬服而不自觉崇高

  因而,侯王应效法圣人,

  舍弃自见自贵,而取自知自爱

  二.难点字句阐明:

  本章重点3个词:威,狎,厌。5句话,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一二句,描述君民对立关系;第二段是前三四句,描述君民协调关系;第三段是最初一句老子对侯王的劝导,保镳,期看

  1.威:威":上部为"戌",下部为"女"。两种含义:1.""戌"本意是刀兵,有了刀兵能够礼服对方。女子与斧钺连系,其实是取斧钺的权利象征意义;2.像以斧置于女头上之状,用以表达威慑、胁迫之意。统冶阶级暴力至上,武力刀兵,最有权势巨子。第一个指权势巨子,政治统治方面,由王权付与,戎行监狱等国度机器庇护,上对下的一种威摄力.第二个同危,就是危害、灾害的意思。善泳者溺于水,玩火者必自焚.假设老苍生不恐惧那种威权、高压的政治,那么大的求助紧急就要到来了。阐明侯王不是以平静无为来治理国度,而是摘用严苛的政治、法令,而本身食税良多、财贿有余、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而苍生生活痛苦,面临社会不公,天然心里充满怨恨。那个时候,苍生已经无所恐惧,高压政策已经失效,从法治社会“畏之”到了乱世“侮之”,所以更大的求助紧急、灾难就要到来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2.狎:通狭,有狭小而困顿的意思。居,很重要,安居才气乐业,且要住好,不要让苍生的居所狭小。苍生生活,无非衣食住行,根本要素需称心。居所,民之恒厂,有恒产者有恒心;金窝银窝不如本身的狗窝。可见房子在老苍生心中的重要位置。出格是我们如今,房子已成为重要的不动资产,通俗家庭的一半财富都在房子上面,假设政策屡见不鲜,设法设法削减房子面积,业主是不是很不称心?另一方面,房子也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假设经济情况越来越好,老苍生是不是起首想着换大房子,好好拆修一下,让本身家人住得更温馨。反之亦然,经济萧条,破产的时房子也被大量拍卖

  3.厌:形声字,左上部从"厂(hǎn)",形旁,表达山崖坍塌,而有所覆压。右下部是"猒(yàn)",声旁,猒,左上是"口",左下是"肉",右部是"犬",表达狗食饱了肉,已经称心。"厌"是"压"的古字,本义为覆压。常假借为"猒",指饱、称心、厌恶等意思。厭(厌)与壓(压)在繁体字上很接近,意思也接近。第一个厌,指压榨苍生;第二个厌,指厌恶统治者;表白社会两者上下关系对立,互相排斥

  2.三个重点句:

  1.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以经解经: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乱世时代,统治者一方面用君权神授的标语给苍生洗脑;另一方面动用戎行监狱刑法等国度机器来威压苍生,庇护其统治。兵强则灭,物壮则老,善泳者溺于水,玩火者必自焚.那种威权、高压的统治必定不成长久,屡次发作时,老苍生就不恐惧,抵触情感增长,由恶感,到厌恶到对抗。最末策动暴乱,推翻其统治。如秦之消亡.平静为全国正;不知常,妄做凶.过多的有为而治,随欲而治,摘用严苛的轨制、法令,税收,搜索苍生,而使苍生生活贫苦,痛苦,食不克不及饱,居无所定.面临社会贫富不公,心里充满怨恨。保存第一性,那个时候,任何高压政策无济于事,苍生无所恐惧,社会从法治 “畏之”到了乱世“侮之”

  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以经解经: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我无事而民自富

  那里强调民生的重要性,住与工做。民以食为为天,若何处理民生问题?是统治者的首要使命。不要压榨苍生的生活,与苍生争利;不要进犯公众赖认为保存的根底,不要阻塞公众赖于谋生的道路.革命尚未胜利,同志仍需勤奋,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族/(主),民权,民生.三项未完成的伟大事业,我们不断在践行,不断在勤奋。对外民族,对内民主.不管什么时候,民生永久为首位,衣食住行是根底.为人民谋福利,为群众强壮康.中国汗青开展历程也是如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不是在处理那三大问题.强汉盛唐,处理两大问题:民生民族,民权谈不上.所以老子一再强调:圣人之治, 常使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甜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以经解经: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全国乐推而不厌

  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力的感化是彼此的,有感化力与反感化力;人与人之间也是彼此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对抗。从某种意义来说,人是彼此的,平等的,你如何看待他人,他人就怎么看待你。不管你身处高位的侯王,仍是身处低位的苍生。你要生活,苍生也要生活,互不骚乱,特殊是民主自在的国度更明显。所以老子告诫统治者,不要随便往骚乱苍生的生活,更不克不及往压迫,让他们觉得到压力很大;摘取平静无为的政策方针,让他们自在安适的生活,过着他们想过的生活,如鱼儿在水中,鱼不知有水,水不知有鱼,但却协调相处。如斯老苍生天然不会厌恶统治者,乐于承受其统治

  4.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以经解经: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不自见故明,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中人四贵:宝贵,货贵,身贵,德贵。那里指宝贵。民为贵,君为轻。做为国度统治者,要修之全国,天然要与通俗人的思维纷歧样,知而隐,爱而贱。大白老苍生的需求,也能称心老苍生的需求。圣人有自知之明,晓得那些事理,有本身的主张,以公众的诉求为主;尊重敬服本身的名望,但又不会自显崇高;有权利而不滥用,敬服本身名望而不固执,即便做了对苍生有益的工作,也不会往自我表示,自我夸耀。比起泰山封禅好大喜功的五大帝王来说,老子显然更接地气,不展张浪费,不把本身超出于苍生之上。所以要取自知,往掉自见;取自爱往掉自贵。如许,天然无为而治,不需要威权政治,苍生自我调剂,自力更生,国度平和强盛

  三.感悟

  心怀慈善,与报酬善,善待本身,善待他人。不厌于世,稳定于情。温暖对人,温和处事。温润如玉,温热如春。面朝大海,四时花开。木末芙蓉,山中红萼,寂无人

  厌,性之所远,事倍功半。今之世人,学生厌学,工人厌工,世人厌世。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克不及。幸福都是斗争出来的:苦,才是生活;累,才是工做;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伶俐;静,才是涵养;舍,才会得到;做,才会拥有

  与己温馨,与人温馨。心灵互通,相处随意,不拘谨,无隔膜,无顾忌,无猜疑。相互畅所欲言,不消献媚巴结。相处轻松,交往热诚,联络天然,没有目标,不带歹意,相互宽大。互相赏识,三看相合,越走越近,越处越深。有事各忙各的,没事想聚就聚。需要时随喊随到,不担忧被回绝,不恐惧会失往。不消讨好。不委屈求全,不低声下气,天然相伴,安然平静扳谈,同病相怜,不弃不离。你就是你,天然不自然,我就是我,实在不假装,放下戒备,相互坦诚,相伴长久。双向共赢,相互成就。让人温馨,不是一味地谦让退缩,也不是毫无节造地宽大。让人温馨,是恰如其分的分寸感,是根植于心里的仁慈和涵养。晓得他人的不容易,大白本身的普通,眼里有日月星辰,也有柴米油盐。让人温馨,不只是才能上的拔尖,更是人生阅历的沉淀。历经世事风霜才大白,让人温馨,是一小我最顶级的涵养,也是一小我最顶级的实力。

  若何成立本身的威信,是每个治理者必需根究的一个问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将强兵弱,陷兵;兵强将弱,驰兵.权势巨子是外部付与的,威信是本身成立的。西方治理讲法,东方治理尚情。情与法,两者兼容,刚柔相济,怀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宽情则失法,严法例失情.两者若何平衡?有时挺难,是治理者一种才能,也是一种艺术.在工做理论中,不竭进修,不竭修炼

  四.体验

  总结一下,本章老子强调民生的重要性,对统治者提出忠告,若何与苍生协调相处,让苍生安身立命,并以圣人行为做为楷模,让侯王们参考进修.根究一下,假设我们是一位权利者,应若何与他人相处?自问一下,有没有以权谋私的行为?逼迫部属的习惯,包罗语言上,打着官腔,我是某某长? 我应享受什么什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初,我们交换讨论一下,从那一章我们还有哪些启迪?例如:

  1.若何做到不骄不躁,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试举2例

  2.我们人缘若何?与别人能否温馨相处?试举2例

0
回帖

《道德经杂谈》知篇(9):自知自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