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的口述汗青
已经分开家乡十多年了,关于那块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仍然有着无限的眷念。做为一个文科生,从小就对家乡的汗青风土极其感兴致,老是带着无限的猎奇纠缠着形形色色的白叟,听他们讲述家乡的故事。那些白叟大都已经做古了,与他们扳谈时获知的点点滴滴,不断积淀在我的记忆深处,构成了对家乡的口述史轮廓,也许其实不完全,也许非常模糊,却也映托了中国农村近代百十年来的社会变迁。
家乡位于中部一个穷困省份的东南部,位处江南,切当地说是长江以东。就是两千多年前项羽过江却再也没有可以回来的处所。家乡所在的乡镇,秦代已经是县城。东汉年间还出了闻名的汗青传说人物七仙女和董永,乡亲们谈起那件工作仍然津津有味,可惜那段汗青却被邻省同名且更有名的一个县级市窃取。唐太宗期间,废县置镇,从此式微下来,并且家乡古时的别号润州,也被邻省别的一个更重要的处所调用。
因为临近古代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国都,家乡的砖瓦厂所圈的乱葬岗经常会扑灭性发掘一些较大的古墓,良多人参与发掘后,论述了墓中出土的物件,大致无缺的盔甲、双护心镜,宝剑等,传说是战国时代的。不外那些文物绝大大都被古都来的文物估客廉价买走了。我们见到的只是大块大块的棺材板,村里有人把棺材板运回来,放置在小河边,做为“水步粜”(家乡方言,水边的伸到河里往的栈桥),我曾认真看察过,那些木材固然发黑,但仍非常巩固,假设实是战国时代的工具,有两千多年,其实令人惊异。
不外,记忆中,白叟们口述的汗青远没有那么长,除了董永的传说外,较为实在的口述史是从长毛时代起头的。长毛就是承平军,那是年幼的我颠末很长时间才大白的。白叟们偶尔说到长毛,都是神气肃然,语气凝重且带有深深的恐惧。那和我在教科书中看到的承平军正义、意气风发的形象完全差别。关于长毛,各人也是语焉不详,后来我认真阅读县志等其他材料,才清晰,我们那一带的居民,在承平军到来之前是说吴语的,但承平军之乱后,生齿缺失十有八九,都为其他楚语区的居民代替了。难怪白叟们对长毛及其之前的工作其实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