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寺在鹤庆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西邑村中。相传南诏时,有印度高僧赞陀崛多来鹤庆布道,村民们把他迎入村里。赞陀崛多将印度带来的菩提树种籽种在村前,又掘了一口井。井深仅二尺许,水却极清冷,且多汲不涸,少汲不盈,人称“菩提井”。后人在井旁修建了一座寺庙,就叫“菩提寺”了。
现在,那棵菩提树枝叶茂盛,已长到十六七米高。“菩提”是释教名词,梵文“觉悟”一词的音译,指对释教“实理”的觉悟。菩提树原产印度,原名“毕钵罗树”,后因佛祖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凝思静思,豁然开悟,证得“菩提果”,即觉悟到了释教的“实理”而成佛。
从此毕钵罗树身价百倍,也被涂上一层神圣的色彩,成为释教的圣树,改称“菩提树”。释教徒常焚香散花,绕菩提树做礼崇敬。毕钵罗树为桑科常绿乔木,茎干黄白色,有气根;叶卵形而尖,互生,柄花隐于花托中,果实大如櫻桃,黑色,常两个并生叶腋间,种籽可串成念h。
我国岭南及云南一些寺院常有栽植。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几乎每个寺院都有菩提树,更大的三四人都合围不外来。菩提树的形象也经常呈现在我国石窟雕塑和壁画等释教艺术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