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桐城张开模得到戚蓼生所躲的一个《石头记》的过录本。因卷首有戚蓼生的一篇序,故称“戚序本”,也称“戚沪本”、“戚张本”,存第一至四十回,分拆十册,每册四回。书口中缝从上至下题《石头记》、卷 ×、× 回及每回页码,以十回为一卷。第一册卷首有署“德清戚蓼生晓堂氏”的《石头记序》。誊写年代约在乾隆末期。手本上有张开模的印章六处,印文为“桐城张氏珍躲”、“桐城守诠子珍躲印”、“翁珠室”、“狼藉画眉”等。
因见有“桐城守诠子珍躲印”,疑即张氏本人或是张氏子,便查了一下材料,未谐,得识守诠,略有所见。
守诠,北宋诗僧,一做惠诠,杭州梵天寺僧。苏轼极爱其诗,有唱和诗《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心爱,次韵净。
题梵天寺
夕照冷蝉喊,独回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
唯闻犬吠声,又进青萝往。
宋人周紫芝在其著做《竹坡诗话》中提到,他曾经读到苏轼《和梵天寺僧守诠》诗,深觉写得清绝过人,不愧高文家风采。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
另据《冷斋诗话》载言:东吴僧惠诠,佯狂垢污,而诗语清婉。尝书湖上一山寺壁曰:“夕照冷蝉喊,独回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惟闲犬吠声,步进青萝往。”东坡一见为和其后曰:“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往。”诠竟以此诗出名。竹坡诗话云:余看东坡和诠诗,未尝不喜其清绝,过人远甚。晚游钱塘,始得诠诗,乃知其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东坡白叟虽欲回三峡倒流之澜,与溪壑争流,末不近也。
看过来!
胡适《红楼梦考证》中曾提到:除此以外,佚本底一切情景,都消沉了。在第一回,“温存富贵之乡”下注云:“伏紫芝轩。”八十回的戚本,一百二十回的高本,都没有那个轩名,想也是佚本所载的。据胡所论“紫芝轩老是宝玉所居,循辞意可知,或者是宝钗宝成全婚之处,但那也是我底瞎猜罢了。”
今无妨也做个揣测。《红楼梦》有紫芝轩!周紫芝自号竹坡居士,世故曾见有张竹坡。
张竹坡(1670.9.9-1698.10.18),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生于康熙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卒于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十五,享年二十九岁。徐州人。本籍浙江绍兴,明代中叶迁居徐州。有诗集《十一草》,曾评点过《东游记》《幽梦影》等。
1695年,张竹坡26岁时,以其超人的文学才调在徐州家中评点《金瓶梅》,写下了10余万余字的评论,为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留下了一笔贵重的遗产。对《金瓶梅》下了“第一奇书非淫书”的评语,那一看点破石惊天,从底子上否认了《金瓶梅》为淫书的看点,成为后人研究《金瓶梅》的重要根据,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地位,也为我国文艺理论留下了一份非常贵重的遗产。后借居金陵、扬州、苏州等地,贫病交加。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离苏州赴永定河治水工地,以图谋进身之阶,不意于昔时九月十五日染疾身亡,年仅29岁。著有《金瓶梅评点》和诗集《十一革》,《中国通俗小平话目》传于世。
那此中有什么玄幽没有呢?我认为是有的。试把守诠诗:
夕照冷蝉喊,
独回林下寺。
柴扉夜未掩,
片月随行屦。
惟闲犬吠声,
步进青萝往。
我们从中摸一下它的法例:落回夜行声,独扉随吠往。寺未随漫步,惟月夜下喊!又见一首小诗。
那东坡苏轼的诗,能否也能如许?我们详细的来看一下。
苏轼唱和诗《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心爱,次韵净》:
但闻烟外钟,
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
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
夜夜照来往。
――因而得到:
但见行芒月,
不人湿头往;
夜应湿未寺,
惟露行中钟!
觉得似有些不班配。
但见行芒月,惟露行中钟!觉得那两句,倒也挺好的。“不人湿头往,夜应湿未寺”,怪怪的一种觉得。待你多读它几遍,认真想想,不觉恍然:不认石头曲,也应识未事!
其实那些诗文,只是借言《石头记》的一种铭文,它们底子就不是什么前人之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