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得阳光照伊身——访廉颇墓

2周前 (11-27 18:01)阅读1回复0
找个小木屋
找个小木屋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0
  • 经验值893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860
  • 回复0
楼主

  廉颇墓在安徽寿县城北七公里处。从右侧一条水泥叉路前行一公里,即到墓冢。我往拜访,是在一个秋阳高悬的午后,做为旅人,已感一丝倦怠。沿水泥路往上走,路上摊满厚厚的大豆桔杆。枝叶已由鲜绿鲜黄,晒成干瘦萎褐。那里是大豆产区,人们习惯把尚未完全熟透的整株大豆收来,展在阳光下,假设老天肯帮手,放上几天,豆子就会象哪吒出生避世,哔噗一声,从围裹里跳将出来。那不,一路过往,哔噗声不停于耳。秋阳热热,桔杆下蕴酿着阵阵细微的骚动,桔杆上则氤氲着似实似幻难以捉摸的蜃气。

  曾被大豆蜂拥着的廉颇墓,因为大豆的收割,略显孤清。但给人总体觉得不错。背靠大山,前临淮河,墓冢高峻,草木茂盛,青松翠柏粉饰其间。只是据传中的石人石马,杳无踪影。墓前立有一通石碑,阴刻“赵上将军廉颇之墓”八字。碑旁有杂树披蔓,秋阳透过树隙,投射到碑上,波光亮灭,忽明忽暗,颇象墓仆人公那跌宕起伏的人生。

  我知悉廉颇,当回功于中学课文《廉颇与蔺相如》与京剧《将相和》。两者皆出自《史记》,然只撷取了原文的部门章节。而综看廉颇一生,则颇为其遭遇扼腕。

  廉颇为赵之良将,以勇猛著称,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名将”。赵惠文王慧眼识才,廉颇遭到重用。曾三败齐国,再败魏国,叙功晋为上卿。“完璧回赵”一折,演绎了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同仇人忾、为国争光的故事;“负荆请功”一折,则赞誉了廉颇胸襟廓达、通晓大义、以国度利益为重的操行。故廉颇与蔺相如在赵时,秦十多年不敢轻赵。那是廉颇的黄金期。

  赵孝成王时,宠幸小人郭开,廉颇被疏远。时秦大军来攻,廉颇为避其矛头,坚壁清野,固守不战。赵王在小人挑唆下,认为廉颇怯战,用赵括代替廉颇,致长平一役,三军毁灭,几十万将士被坑杀,庶几亡国。继之燕国乘虚来攻,赵王无法之下升引廉颇。廉颇率老弱残兵,击破燕军,斩杀统帅,围困燕都,割五城而还。那是廉颇的转折期。

  赵悼襄王继位,任郭开为相,廉颇境况堪危。时廉颇霸占魏之繁阳,赵王怕廉颇功高震主,派乐乘替代廉颇。得鱼岂能忘荃?廉颇无法承受,进攻乐乘。随之亡命魏国,而魏王其实不相信重用他。然后赵国持久受秦国围困,国势乖蹇,日益困顿。国危思良将,赵王那才想起被他赶走的廉颇,遣使探看廉颇现状。廉颇思赵心切,在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勇猛强悍不减昔时。谁知使者早被郭开收购,回来陈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顷之三遗矢矣”。表示廉颇已成酒囊脓包,赵王遂不消。廉颇又失往了一次为国效劳的时机。后楚得知,黑暗派人请走廉颇,任之为将,因廉颇只思批示赵军,故无战功,末郁郁而死。那是廉颇的悲剧期。而赵在尔后十余年,末被秦灭。

  对廉颇评介更高的是司马光。其在《资治通鉴》中说,廉颇之于赵国,类似一种命运配合体,廉在则赵存,廉往则赵亡。国君用与不消,关系到国度的存亡。虽褒誉有所过火,然扩之于用才,事理是不错的了。

  至于廉颇墓,国内甚寡。《史记》载,“廉颇卒死于寿春”。时楚国已将国都迁至寿春,而寿春即今之寿县,故廉颇墓当以此为是。而据本地传说,廉颇死,廉颇的十八位夫人每人筑冢一座,从赵地不断到寿春,以寄思念之痛。如若野说有据,则可阐明墓寡的原因。然此类传说美则美矣,往往于史无据,如倒底廉颇有否十八位夫人,或实往人筑一墓?史无记载。怕多是后人仰其操行、叹其遭遇,遂穿凿附会、以讹传讹所致。而我,则宁信其有。试想,一代名将,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却不容于本身热爱的国度,被迫出走魏国楚国,目睹祖国日渐式微消亡,又不克不及回往挽救,空有满腹愁绪,一腔热血,最初事与愿违,竟遗躯异国异乡。做为亲人,那是如何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故用一种异于常理的体例来筑墓寄哀,实又在常理之中了。

  及还,大豆的哔噗声又起。我想廉颇就是那大豆,虽颗粒丰裕,内容充盈,却尚须好的阳光嗬!

0
回帖

哪得阳光照伊身——访廉颇墓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