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五代十国,你可能得改名
王平客
在古代,皇帝的名字要避忌,与皇帝名字不异的字不克不及用,就是读音不异的字也得避一避。好比在唐朝时,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看世音从此就喊看音。又如宋朝开国不久,赵匡胤的两位兄弟赵匡义、赵匡美就改名为赵光义、赵光美。赵光义当了皇帝,赵光美又改名为赵廷美。
五代十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汗青阶段。那个阶段前后历时只要几十年(五代起头到完毕共53年,五代起头到十国全数完毕共72年),但却在中原一带呈现了五个朝代,在中原以外埠区呈现了十个国度(还有一些国度没有被史家认可)。每个朝代,每个国度都不行一位君王,更替相当频繁。那个期间,也就是一小我的一生那么长,而君王的名字有若干,假设你穿越到了五代十国,改名的可能性就很大,以至还要不行一次地改名。
我们先来说说五代十国的几十年,有几位君王。
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共有14位帝王。后梁有三位帝王,即太祖墨晃、庶人墨友珪、末帝墨友贞。后唐有四位帝王,即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珂。后晋有两位帝王,即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后汉有两位帝王,即高祖刘知远、隐帝刘承佑。后周有三位帝王,即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
十国是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南楚、荆南、吴越、南汉、闽国与北汉,至少有40位君王。前蜀有两位帝王,即高祖王建、后主王衍。后蜀也有两位帝王,即高祖孟知祥、后主孟昶。南吴共有三位帝王,即烈祖杨渥、高祖杨隆演、让皇杨溥。南唐也有三位帝王,即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南楚共有六位君王,即武穆王马殷、衡阳王马希声、文昭王马希范、废王马希广、恭孝王马希萼、后主马希崇。荆南前后共历五主,即武信王高季昌、文献王高从诲、贞懿王高保融、侍中高保勖、侍中高继冲。吴越共五位君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钱元瓘、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南汉共四位帝王,即高祖刘岩、殇帝刘弘度、中宗刘弘熙、后主刘鋹。闽国共六位君王,即太祖王审知、嗣主王延翰、惠宗王延钧、康宗王继鹏、景宗王延羲、世宗王延政。北汉共四位帝王,即世祖刘崇、睿宗刘承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
除了上面那54位君王的名字要重视避忌,开国君王父辈的名讳也要重视回避。五个朝代、十个国度就有15个开国君王。还有,后唐的明宗李嗣源与开国的帝王李存勖没有血源关系,李嗣源是李存勖父亲的义子,也就是说假设要避忌,李嗣源父亲的名字也要避。末帝李从珂不是李嗣源的亲生儿子,假设要避忌,李从珂父亲的名字也要避。后晋出帝石重贵是开国帝王石敬瑭的侄儿,假设要避忌,石重贵父亲的名字也要避。后周世宗柴荣是开国帝王郭威的养子,假设要避忌,柴荣父亲的名字也要避。在十国傍边,北汉少主刘继恩与英武帝刘继元,都是睿宗刘承钧的养子,假设要避忌,刘继恩与刘继元父亲的名字也要避。有意思的是,刘继恩与刘继元仍是同母异父,也就是说,要避的名字不行一人。
是不是重视上面那些人的名字,在五代十国,取名就能够随心所欲了呢?还不可。因为五代十国时,君王们还喜欢改名。他们改名,其实不满是为了找一个偏僻的字,以让人们便于回避,更多时是为了取一个更好的名字。不论是之前的名字,仍是之后的名字,都要重视避忌,那又增加了你改名的可能性。
后梁的开国帝王墨晃,就有三个名字。一起头的名字喊墨温,是父亲起的,不断用到参与黄巢义兵。墨温后来变节黄巢、投降唐朝,被唐朝皇帝赐名为墨全忠。墨温代替唐朝成立后梁后,又改名为墨晃。末帝墨友贞即位后,改名为墨锽,后来又改名为墨瑱。“瑱”那个字,是一个好字,拆开来就是“实王”,可惜后梁在墨友贞手中亡国了。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改名为李亶。
后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改名为刘暠。
后蜀后主孟昶,本名孟仁赞,即位后改名为孟昶。
南吴高祖杨隆演,起头名为杨瀛,后又改名为杨隆演,再改名为杨渭。
南唐烈祖李昪,起初名为徐知诰,即位后,改名为李昪。元宗李璟,起初名为李景通,继位后改名为李璟。后主李煜,起初名为李从嘉,继位后改名为李煜。
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起初名为钱传瓘。
南汉高祖刘岩,起头名为刘陟,后改名刘岩。刘岩称帝八年后,说在皇宫中看到一条白龙,于是改名为刘龚,还改年号为白龙。刘龚那个名字用的时间比力长,有十六年。刘岩53岁时,患起病来。有一个胡人僧人认为刘岩的名字“龚”不吉利,因而患病。刘岩于是又要改名,但仍想在名字中有一个“龙”字,于是造出一个字“”,那个字是上下构造,龙在上,天鄙人,意为“飞龙在天”,定其读音同“岩”字。刘岩固然改了名,但其病并没有好,四个月后便病逝了。殇帝刘弘度继位后,改名为刘玢。中宗刘弘熙继位后,改名为刘晟。后主刘鋹,起初名为刘继兴。
闽国惠宗王延钧继位后,改名为王鏻,也称王璘。康宗王继鹏继位后,改名为王昶。景宗王延羲继位后,改名为王曦。
北汉世祖刘崇称帝后,别名刘旻。睿宗刘承钧继位后,改名为刘钧。
五代十国的君王们,很多身世布衣,早年可能还有小名,以至还有别号、绰号,假设那些也要避忌的话,那你回到五代,改名的可能性又增加了许多。后唐庄宗李存勖虽身世贵族,但喜欢唱戏,艺名李全国,还有一个小名喊李亚子。后唐明宗李嗣源胡人名字为邈佶烈。前蜀高祖王建,小字绰号贼王八。吴越开国君王钱镠,小名喊婆留。闽国嗣主王延翰别号王子逸。后周太祖郭威别号为郭雀儿。
我们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因避忌而改名的情状。
因为后梁太祖墨晃的父亲名为墨诚,墨晃便让一个响彻多年的藩镇——成德军,改名为武顺军。成德军节度使王镕后来变节墨晃时,便自行将藩镇名称恢复为成德军。后梁末帝墨友贞即位后,上将康怀贞便改名为康怀英。
后汉隐帝刘承佑杀戮郭威在京城的家人,镇守在外的郭威在部将郭崇威等人的拥护下,黄袍加身,一路杀回京城。郭威后来成为后周太祖,但从此郭崇威便喊郭崇,再崇敬郭威也不可(郭崇威能够理解为崇敬郭威嘛)。
荆南的开国君王高季昌,在后唐代替后梁后,便改名为高季兴,那不是为了图一个好听的名字,而是为了避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祖父李国昌的名讳。
吴越国忠献王钱弘佐、忠逊王钱弘倧、忠懿王钱弘俶,后来全数往掉“弘”字,只称:钱佐、钱倧、钱俶。钱弘佐没有活到宋朝开国,其名字往掉“弘”字,可能是史乘记载时避忌。而钱弘倧、钱弘俶都活到宋朝开国后,都是为了避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而往掉“弘”字。
五代十国中关于避忌改名,也有纷歧样的情状。
前蜀后主王衍,本名王宗衍。其父王建有子十余人,义子一百余人,出名的义子就有四十二人。那些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宗”字。王宗衍即位后,没有让那么多兄弟改名,而是本身改名为王衍。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时评判较高的一位皇帝,史乘说他在五代乱世之中,创始了“小康”,固然是“粗为小康”,但也相当了不得了。李嗣源关于君王名字的避忌,就很开通。他即位后,便下诏指出:其名“嗣源”二字只要不连起来利用,就不消避忌。李嗣源在位期间,契丹不敢南侵,李嗣源还收容契丹叛臣耶律突欲,让耶律突欲屡次改名。耶律突欲本是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但未能持续皇位,后来搭船渡海投奔后唐。李嗣源给耶律突欲赐姓东丹,改名慕华。不久,李嗣源再给耶律突欲赐姓改名为李赞华。从耶律突欲的名字改为慕华到赞华,倒不是为了避忌,而是展现后唐其时的实力。
李嗣源为了给大臣家人名字避忌,还更改利用很久的官名。在五代,同平章事是宰相的称呼,全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嗣源想录用宣徽使、判三司冯赟为同平章事。冯赟的父亲名喊冯章,宰相们以及皇帝李嗣源为了避冯赟父亲的名讳,从此将同平章事改称为“同中书门下二品”。
南唐元宗李璟为了给大臣家人名字避忌,还更改地名。李璟录用董思安为漳州刺史,董思安的父亲名为董章,为避其父名讳,不肯前去漳州到差,故而推辞不承受那个录用。李璟于是下诏,将漳州改名为南州。
在古代,假设你没什么名气,或答应能不要避忌,但假设名气很大,并且又碰着开通的皇帝,说不定有人要为你避忌。当然,皇帝也只能改改地名、官名,不成能为了大臣而改本身的名字。
为了得到别国的搭救,屡次更改本身名字的事,在五代十国,莫如李仁达。李仁达本是闽国人,也是一个频频小人。李仁达后来在闽国内乱时得到福州。李仁达不敢称孤道寡,只称威武军留后,还向南唐称臣,南唐为其赐名李弘义。南唐为占据福州,不久便出兵攻打李仁达。李仁达想请后晋派兵来援,便向后晋称臣,同时舍弃南唐的赐名,改名为李弘达。后晋无力搭救李仁达,李仁达于是再改名李达,向吴越国称臣、求救。吴越王钱弘佐派兵搭救李仁达,击败南唐戎马,占据福州。后来,李仁达前去杭州,晋见新任吴越王钱弘倧。钱弘倧给李仁达赐名李孺赟,不让李仁达回福州。李仁达行贿内牙统军使胡进思,得以返回福州。最初,李仁达与守将鲍修让反面,筹办杀死鲍修让再降南唐,谁知鲍修让先下手,将李仁达杀死。能够想像,李仁达为了再降南唐,可能会再次改名,因为被杀身故,从此也就不再改名。
在五代十国,为了避君王以及君王父辈的名讳,要改名,为了向别国求救,有时也要改名。避忌改名也许在古代很一般,然而,在五代短短的几十年内,呈现那么多要避忌的名字,假设是你回到五代,能否逃得过呢?
写于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