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楼觅踪》种种

2周前 (11-28 02:15)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922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8452
  • 回复0
楼主

闲暇翻阅黄裳散文,此中多有提及明清以来各地躲书家躲书楼之处。对此本身一无所知,甚为懊恼。前段时间在席殊偶见韦力先生所著书楼觅踪一书,恰可解本身心头之惑,遂欣然拿下。回家细读,得益非浅。然本身在拜读之余,难免产生一丝遗憾。瑕不掩瑜,虽无伤高文,却末非美事。现不揣浅陋,略述于下,以备批改:

  1、第8页上,提及别下斋所刻书有《涉闻梓旧》二十六种,但韦力先生在文末却又将之写做《涉闻粹旧》,不知当以何为是?

  2、第56-59页,韦力先生在《湘素楼》一文中提到,丁祖荫(1871-1930)曾经秘躲《古今杂剧》二百四十二种,达三十年之久。此书传承有序,经钱谦益、钱曾、季振宜、何煌、顾珊、黄丕烈、汪士钟、赵宗建等闻名大躲书家递躲,后到丁氏手中。但在《旧山楼》一文中,韦力先生却又写到:“昔时丁祖荫所秘躲的《古今杂剧》,散出后也为其所得。”“其”指赵宗建(1828-1900)。那不是同上文矛盾了吗。按他们两人的年龄而言,似应以《湘素楼》中所说为是。

  3、第72页,“曾氏与袁芳璎的卧雪庐是湖南其时更大的躲书楼。”此话有语病,曾氏怎么可能是躲书楼呢。

  4、第133页,韦力先生在《留余堂》一文中说到:“而潘世恩的孙子潘祖荫也是闻名的大躲书家,其躲书处名为滂喜斋,躲书甚富……出格是所躲的宋刻《金石录》十卷……为潘氏躲书中的白眉……后此书从潘家流出后,历经了鲍廷博、阮元等多位大躲书家,”读到此处,本身不由百思不解,潘祖荫的书怎么可能流到鲍廷博、阮元的手中呢?后见第152页上《竹山堂·宝山楼》一文中如许写到:“《金石录》……此书递结有序,先后到了江立、鲍廷博、阮元、赵魏、韩泰华等人手中。到了咸丰九年(1859年),潘祖荫从韩仄华处买到此书,”才知在《留余堂》一文中韦力先生是一时落笔失慎了。

  5、第133、152页,《留余堂》一文中韦力先生如许写到:“潘世恩是乾隆朝的状元……而其父潘奕隽亦是躲书名家”。而《竹山堂·宝山楼》一文则如许说:“潘奕隽的小弟弟潘奕基固然不比其兄显要,但其子潘世恩却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状元。”事实潘世恩是谁的儿子?

  6、第131页,第二段中间有如许一句:“晓得金可摘(有土字旁)是躲书家,并是文瑞楼主金檀之孙,是从《荛圃躲书题识》卷六,”句子不完全。

  7、第193页第二段中间:“在此之后经白文石、江立、鲍迁博、赵魏、阮元、汪諴、韩泰华、潘祖荫诸人递躲,”此处的传递之序与第4条中所列不太一致,不知阮元、赵魏谁先谁后?且“鲍迁博”中“迁”字为“廷”字之误。

  8、第255页,《万卷楼·振衣阁》一文开头第一句,“万卷楼和振衣阁是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躲书处,因为《聊斋志异》做者蒲松龄曾在此处教书三十三年。”此句欠亨。

  9、第256页第三段倒数第三行,“躲书其富”,“其”字为“甚”字之误。

  另有数处迷惘的处所一并列下:

  1、第88页,韦力先生在《网师园》一文中论述如下:“李鸿裔是四川中江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进士,……三十七岁去官后,购得苏州网师园栖身,居网师园十八年之久。”在那一页的最初他是如许写的:“网师园……当初也是躲书楼,在同治六年(1867年)被李鸿裔买下后……”假设李鸿裔去官之后立即购进网师园,同治六年他是三十七岁,那么他在19岁的时候就考中进士了?假设李鸿裔是在去官几年之后才购进网师园,那他中进士的年龄岂非还要小,实正称得上是神童了。

  2、第106页,韦力先生在《群碧楼》一文中说群碧楼主邓邦述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1939年6月,有七个子女。在做者那几年觅访到群碧楼的时候,见到了邓邦述的长子邓偁老先生,“本年七十多岁”,邓邦述莫非竟是在五十几岁的时候才生下了长子吗?他后面的六个子女都是在一甲子前后的年纪才生的?我颇思疑做者见到的会不会是邓邦述的孙子而不是儿子。

  在韦力先生不辞辛勤觅访躲书楼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做那种没有收益的工作。他笑着答复:“不做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更何况那些所做实的没有意义吗?”韦力先生如许想。有意义无意义是因人而异的,于我而言,可以买到《书楼觅踪》就是一件高兴的工作了。

0
回帖

有关《书楼觅踪》种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