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落不尽 处处鸟衔飞

4小时前 (00:40:09)阅读1回复0
披着凉皮的糖
披着凉皮的糖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765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5302
  • 回复0
楼主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出自《齐记》的那两句诗,固然不无夸耀意味,却正契合了“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心境。据可靠材料,崂山和泰山,是蒲松龄荜路蓝缕的一生中曾经游览过的仅有的两座名山。假设我没有记错的话,崂山他还来过两次。

  1672年夏历4月,32岁的蒲松龄刚刚辞往宝应县幕僚的职位,回到山东。他先是前去崂山游览逗留,第二年又往了泰山。泰山一行,他写下了《秦松赋》和《登岱行》。从他在两山留下的文字中能够明显感知,他对崂山的偏心之情。那大约源于崂山做为“神窟仙宅”自古积淀的神异,更来自他本性中特具的对神异事物的丰裕激情。很难想象,一个对神异事物贫乏激情的汉子,会以谈鬼论狐为末生的事业。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名柳泉居士。他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农4月16日出生于淄川(现属山东淄博市)蒲家庄,自叙是穷僧人投胎转世。19岁那一年,命运之神给了他绚烂一笑:他蒙山东学政施闰章青眼,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得中秀才。从此,他踏上了科举的漫漫长路,却屡试不第,靠坐馆(当私塾先生)庇护生计,70岁才撤帐回家;曲到71岁时,须发皆白的蒲松龄毕竟按老例得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岁贡”头衔,4年后即在家中危坐而逝。

  弗洛伊德在《创做家与白天梦》一书中说,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妄想,妄想的动力是未得到称心的欲看。与蒲松龄穷困失意的命运比拟,他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逗留崂山之际,《聊斋志异》的创做早已起头,不断到老年末年刚才成书。他在《聊斋自志》中写道:“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拜托如斯,亦足悲矣!”

  除了熔铸他一生心血的《聊斋志异》外,他的创做,还有通俗俚曲14种。那些俚曲运用了淄川方言,具有深挚的处所色彩,从差别角度揭露了社会暗中和人世不服,与《聊斋志异》一俗一雅,亦庄亦谐,却神韵唤应,气量相通。除了小说和俚曲,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农业、医药方面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

  蒲松龄一生以坐馆为生,前人倡议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于他却是一种豪华,一种与本性附近距现实甚远的精神渴求。也正因如斯,他对崂山的情有独钟,更显得弥足贵重。

    恰是“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春天,气血充盈又多愁善思的蒲松龄来到了崂山。假设不是天缘恰巧,几乎无法阐明,为什么他第一次登临崂山,就有幸目击了海市蜃楼。就是那一次,他小憩太清宫,写下了闻名的《崂山看海市做歌》: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曲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

   埤堄横互最清楚,缥瓦鱼鳞参差见……

   那也是蒲松龄第一次与太清宫结缘。

  太清宫也喊下清宫,坐落在崂山南麓的老君峰下,前临黄海,背依奇峰,是一处罕见的风水宝地。

  道家似乎特殊在意那个“清”字,在中国,有太多的道殿名曰“太清”、“上清”或“下清”。根据道家的阐明,“太清”意为太上沉寂之界,是仙人“行则逍远”的天堂。崂山素有“九宫八看七十二庵”之说,而以太清宫的汗青最为悠久、规模也更大,仅次于北京的白云看,人称“全国从林第二”。

  据《太清宫志》,早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那位官至上医生、却参破尘凡的张廉夫,为觅得那一方宝地,不晓得踏破了几双草鞋;而历朝历代的高士隐人,李哲玄、刘若拙、全实七子、张三丰等,都曾在那里隐居潜修,谈玄论道,著书立说。

  又到了“绿叶红花斗雪开,黄蜂粉蝶未曾来”的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太清宫。从盘山公路俯瞰,一大片明朝风气的建筑群巍然在看,错落有致,青石灰瓦,持重古朴,与道家“平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惟非常协调。拾路而下,很快,就看到了宫前高峻的石牌楼。

  太清宫的规划,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体,共有道舍150多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迎门之处,三棵古树呈“品”字而立。在道家看来,“三”,是一个神异的数字,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如许念叨着,走进了三官殿。殿前有两棵山茶,右边的已经萎死,右边的正开得茂盛如雪。据说山茶的花期长达半年,每临隆冬万木凋萎,她却迎风怒放,故有“耐冬”美名。

  假设我说,右边萎死的那一棵山茶,就是蒲松龄名篇《香玉》中的绛雪化身,你会不会大惊失色、继尔扼腕叹气?早在600多年前,张三丰从长门岛将那株山茶移植而来之时,绝不会想到,她会成为后来者笔下女中君子的原型。

  2001年春天,我第一次游览太清宫,耽于“一径一花色,无处不鸟音”的良辰美景,还曾有幸目击过她的肃静严厉与强烈热闹,端的是花绽如火,如红色之雪,与右边的一株红白相映,令人叹为看行。她们的凋落也与其它茶花差别,不是渐渐萎萎于枝头,而是瓣瓣漂荡,与枝头的鸟喊互为声色,是别样的美。

  远想300多年前的阿谁春天,蒲松龄也曾站在她们面前,为她们的标致而赞颂吧?也因而,才最末降生了标致的花妖绛雪吧?与此同时,上清宫中的一株白牡丹也正盛放,花灿似锦,殊特殊品。蒲松龄久立清宵,有幽香浮动,不由神魂倒置,遂将她们变幻成了对恋爱和友谊坚贞不渝的女子:绛雪和香玉。

  蒲松龄笔下的绛雪,是一位“性殊落落”的女子。她有着成人之美的君子襟怀,黄生与香玉存亡相许的恋爱,恰是在她的搀扶帮助下才得以超越阴阳阻隔再续前缘。那一极具个性魅力的女子形象,无疑使太清宫那株饱经风雨的山茶远远超出了动物学意义,从而蕴含了更多汗青、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现在,面临“良朋已逝、世道沦亡”的现实,除却一声长叹,夫复何言?

  在关岳祠门口,有一个小亭,就是传说中的“蒲松龄写书亭”。《聊斋志异》共有491篇故事,此中有8篇以崂山为题材或布景。

  据有关专家考证,昔时的蒲松龄就住在太清宫内南面厢房的一间西耳房里。有一天深夜,他正坐在那个亭子里凝神,忽见对面白色墙上有人一闪而过,似乎穿墙而进,定睛一看,本来是道童给他送茶闪过的影子。他灵机一动,挥笔写成了与“穿墙术”相关的《崂山道士》,说的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王七,“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却难受其苦,决意回家。临行前苦求崂山道士教其穿墙术。师父告诉他,要严厉看待神通,做有意义的事,不然就不灵验。王七回家后,将师父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本想夸耀一番,成果不只没能穿墙而过,反而“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蒲松龄与太清宫另有的一段渊源,是他在借居期间,曾和宫中道士配合研讨琴法经曲,把他熟知的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中的精华片段,教授给了道士乐手们。从那时起,崂山道乐中充分的良多经曲中,都带有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

   做家叶楠在他的《崂山绛雪》一文中说过:“《聊斋志异》中,良多篇目,都能够在那里的庙宇、山村、奇花、异水、怪石、幽泉、飞禽、走兽……找到构想的踪迹。”事实是,蒲松龄在太清宫渡过的短暂的创做与唱和生活生计,是他在坐馆与赶考之间驰驱的空隙里,在他辛酸怠倦的一生中,更具华彩的片段。虽然绛雪与香玉不再,但是“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跟着《聊斋志异》在世界各地的普遍传布,蒲松龄与太清宫,与崂山道士,与坚贞标致的花妖,已经结成一朵斑斓的人文奇葩,款款进进后来者的审美视野中。

0
回帖

天花落不尽 处处鸟衔飞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