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卷29释难诗解1尧舜道德相因大光物有然否以实非文
题文诗:
庚子问曰:尧舜道德,不成两美,实若韩子,
矛盾说邪?潜夫对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
伐者盾也,其厥性利;戈者矛也,其厥性害.
是戈为贼,伐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术也.
夫尧舜之,相与人也,非戈与伐,其道同仁,
不相害也.舜伐何如,弗得俱坚?尧伐何如,
不得俱贤?且夫尧舜,之德譬犹,偶烛施明,
于幽室也,前烛即尽,照之后烛,进而益明.
非前烛昧,然后烛彰,乃二相因,而成大光,
二圣相德,而致承平,之功是故,大鹏之动,
非一羽轻;骐骥之速,非一足力.寡良相德,
积施无极.尧舜两美,盖其则也.至道不灭,
实情永久,薪火相传.庚子问曰:吾子过矣,
韩非之取,矛盾以喻,将假借其,不成两立,
以诘尧舜,之不得并,之势而论,其天性之,
仁之与贼,不亦失是,譬喻意乎?潜夫对曰:
譬喻也者,生于曲告,之不明也,故假物之,
然否彰之;物有然否,非以其文,必以其实.
今子所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
亦释其文,鄙也惑焉.且吾之闻,问阴对阳,
谓之强说;论西诘东,谓之强难.子也若欲,
自必以则,自省深思,然后自求,毋苟自强.
【原文】
庚子〔2〕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成两美,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3〕?”
【正文】
〔1〕○铎按:此篇所明者大体有四:尧、舜俱贤,非矛盾之说,一也;周公尊王,故诛管、蔡,二也;耕者食之本,学又耕之本,三也;贤人忧国爱民,亦为身做,四也。盖时人有疑者,故设为客难而答之。
〔2〕王先生云:'“庚”疑“唐”字之误。唐,空也。“唐子”,设词,即亡是公、子虚之类。’○铎按:小邾子后有庚氏,见路史。且下文问者又有秦子,当何说?
〔3〕韩非子难一“戈伐”做“矛楯”。诗小戎云:“蒙伐有苑”,毛传:“伐,中干也。”按“伐”为“●”之借。方言云:“盾,自关而东或谓之●,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铎按:下文亦做“矛盾”。
【原文】
潜夫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是戈〔1〕为贼,伐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术也。夫尧、舜之相于〔2〕,人也,非戈与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3〕。舜、伐何如弗得俱坚?尧、伐何如不得俱贤哉〔4〕?且夫尧、舜之德,譬犹偶烛之施明于幽室也〔5〕,前烛即尽照之矣,后烛进而益明。此非前烛昧然后烛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承平之功也〔6〕。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7〕;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寡良相德〔8〕,而积施乎无极也。尧、舜两美,盖其则也〔9〕。”
【正文】
〔1〕“戈”旧做“伐”。
〔2〕相于,两相加被之辞。文五年左传疏引郑康成箴膏肓云:“礼,天子于二王后之丧,含为先,襚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于诸侯,含之,赗之。小君亦如之。于诸侯臣,襚之。诸侯相于,如天子于二王后。”仪礼聘礼郑注:“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王母相于,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艺文类聚五十三孔融与韦林甫书曰:“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碰杯相于,认为邑邑。”急就篇有尚自于。一人言“自于”,二人言“相于”。吕氏春秋不侵篇云:“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高诱注:'“于”犹“厚”也。’“相于”亦“相厚”之意矣。○铎按:“相于”亦见下篇。(卓注:于,通“与”。一路的意思)
〔3〕伐、害韵。
〔4〕坚、贤韵。两“伐”字有一误。
〔5〕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末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6〕“德”何本做“得”。德、得古字通。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看,明明在朝,穆穆列布,全神灌输,相得益章。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7〕庄子逍远游篇云:“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诗简兮疏引五经异义云:“公羊说,乐万舞以鸿羽,取其劲轻,一举千里。”抱朴子广喻篇云:“六翮之轻劲。”
〔8〕“德”与“得”同。
〔9〕力、极、则韵。
【原文】
伯叔曰〔1〕:“吾子过矣〔2〕。韩非之取矛盾以喻者,将假其不成两立,以诘尧、舜之不得并之势。而论其天性之仁与贼,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正文】
〔1〕王先生云:'“伯叔”是“唐子”之误。“伯”是“唐”之坏,“叔”字草书如“子”也。’○铎按:此篇诘者纷歧人。此人盖氏伯字叔,继庚子起而相难也。伯益之后为伯氏,见风俗通。
〔2〕仪礼士冠礼郑注:“吾子,相亲之辞。吾,我也。子,须眉之美称。”
【原文】
潜夫曰:“夫譬喻也者,生于曲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1〕。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实也。今子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释其文,鄙也惑焉。且吾闻问阴对阳,谓之强说;论西诘东,谓之强难。子若欲自必以则昨深思,然后求,无苟自强〔2〕。”
【正文】
〔1〕墨子小取篇云:“辟也者,举物而以明之也。”“辟”即“譬”之省。荀子非相篇云:“谈说之术,别离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淮南子要略云:“假象取耦,以相譬喻。”
〔2〕“自必”以下,文有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