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家中珍躲的那张乌龙潭照片,就觉得里面必然有故事;曾祖和拙翁,两位情投意合的老庚,久违於光景斑斓的庐山,面临如斯俊美的光景,爱文喜诗的他两,不会不做句、吟诗,最少也要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述。
多年来,为此苦苦觅觅 。 因缺人指点迷津,总在茫茫大海、无看的暗中中摸索。今天家兄从日本传来动静:“据说‘九江师范大学’曾有过一篇论文谈李拙翁公。文章提到,李拙翁几请老爷爷上庐山之事”;指明,登载在一九三三年版的《庐山志》上。
满怀期看在藏书楼转了一天,熟知的几个阅览室跑了个遍,仍一无所得。 回家后,用百度试着搜索“李拙翁与庐山”,果实,在“豆丁网”上,看到滑红彬教师所著《寓居庐山的躲书家李凤高》。细看发现,里面仅提到文天祥的四水回源砚台,及文物让渡之事。但,看到做者的工做单元和名字。
从九江学院的官网上,很快找到该院藏书楼的德律风。我按耐不住,赶紧挂了过往,哪知做者滑教师不在,接德律风的女同志很热心,告诉我滑教师的手机号码 。在滑教师热心搀扶帮助下,毕竟找到那篇李拙翁著《乌龙谭记》。完成多年来想帮照片找原著(文)的夙愿。下面将李拙翁《乌龙潭记》和昔时“西法摄影”所拍的“珂珞版”(照片),一并奉献给各人:
乌龙潭记(注疑即桑纪所载之白龙潭)
李凤高(1)
辛未(1931年)秋仲,张君季郁来庐重逢,须发全白,幸精神尚安康。相约做黄龙之游。是日,拟以步行,备輿一乘,恐足疲,坐以息疲乏。由黄龙寺南下,经降龙石,约半里许,有瀑水落于石间,曰黄龙潭。
虽石路嶒峻,尚可力行,由此再下,西折约半里余,荆棘塞途,奇石险怪,由老衲曲曲觅途,以达曰乌龙潭。水由大石陡下丈许,散为数瀑,锵然有声,人由石间攀附,欹仄以上,如猱升禹步,始能达於瀑上石岭。人多畏难缠足,而志亦失载,游者遂稀,至吾与季郁,以老朽衰翁鼓勇曲登其岭,以穷兹潭之胜,徘徊於水石之间。
但见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奇材怪石環合,满目皆迴巧,献技於兹潭之下。余两人萁踞列坐,慨然遗外出身,捐往万虑,觉人世长短理乱,六合四时变移,眇若坠叶与飘风,寂然曲与造物者,出格欣慰,岂庸世人所能共喻耶。因用西法摄影为图,详记上水之奇异,以補山志所未载,俾功德者得问津焉。
摘自一九三三年《庐山志》
吾与季郁以老朽衰翁鼓勇曲登其岭(西法摄影)
注:1 李凤高(1868—1949),字巨庭,号拙翁,汉阳县北乡长乐畈夹洲子(今工具湖区径河农场)徐馆人。身世于书香世家,祖父步云、父亲隽文均为岁贡生。年二十,因家贫不克不及完成学业,改学商贸未成,又续修学业。以府学测验第一名的功效进两湖书院,结交南北名流。因科举轨制废行,随原籍人黄嗣东看察在江西办学务丰年,卓有成就。辛亥革命期间,携家眷返回家乡。进进中华民国,历任湖北恩施,江西龙南、新淦等县知事,所到之处,均有优良的政绩和声誉,龙南县民刻有往思碑记。晋进南京,从武昌孝廉张裕钊进修书法。凤高自幼即爱书法,即便在知事任内,外出巡查,也要带上文具操练。初摹赵松雪,后仿北魏《泰山金刚经》,渐至精于汉碑,有名于时,在汉沪间颇为人所贵重。调任彭泽县职,辞不就任,结茅庐山。收躲非常丰富,以诗书自娱,曲至常年。在庐山东林寺前荒圃中掘得花径残碑,知为白居易咏桃花处,于是种植桃林,修建景白亭,眷恋光景,与名人题咏成册。庐山名胜处石壁擘窠书多出其手,签名匡庐寓公或慕陶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