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漫笔]清朝科举妙闻

7天前 (11-30 02:37)阅读1回复0
大清
大清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9
  • 经验值8601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7202
  • 回复0
楼主

  中国自古农业立国,以自力更生的小农经济为次要消费体例,分工简单。那些家中略有盈余,俗称小田主的人多以当官为出路,图个封荫,好荣光耀祖。 读书,应试,进仕成了古代常识分子的人生三部曲。 士子们对科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家庭父兄也以此督责期看。戴平衡在桐乡书院四议中,记叙咸丰,同治间风气士习中说“自科举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不该试,父兄认为鄙人;二十而不胶痒,乡里得而贱之。 ”习惯是可怕的,一个青年,20岁不中秀才进学,就会被社会言论所不放在眼里,遭受浩荡的言论压力。但在那压力重重的科考中,却呈现了很多乐闻趣事,现在看来别有一番味道。现我试举几件以做饭后茶资,供诸君娱乐。

  鹤发童生,寿星举人

  黄章,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与乡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侍侯看管。进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看场"四个字,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其时科场美谈,时康熙三十八年(1699)。在近三个世纪以后,面临如斯“美谈”,不知看官们做何感受?

  无独有偶,相谐成趣,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广东人谢启祚百岁时参与会试,比起黄章算是进了一级了。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那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含饴弄孙,颐养天算,如斯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其实令人啼笑皆非。按例,那等年龄参与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举人,但谢启祚勇敢推拒,他说: "科名有定命,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克不及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 "公然一举考中,启发了谢启祚老骥伏枥的青云之志,遂做老女出嫁诗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自知实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倘实以此高龄出嫁,恐怕新郎也只能好像清朝科举那般古板的人了。本次和谢启祚同科举人之中有一12岁少年,少年得志者与大器晚成者成了同榜年谊,监考的巡抚看到此景,颇多慨叹,在鹿喊宴上以诗纪事,有"白叟南极天边见,孺子春风座上来。"之句,又被其时的科场传颂一时。诸君可料想谢启祚在与十二岁少年同座时肯定春风自得,但那少年若何对待那位年近百岁的老翁,就不得而知了。 次年,谢启祚以99岁高龄进京会试,朝廷授给国子监司业衔。过了三年谢又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并晋升为鸿胪寺卿衔,得到御造诗额的荣宠。谢启祚活到快120岁死往,他要算中国科举史上会试高龄纪录首屈一指者了。

  乾隆35年(1770)庚寅科乡试,其时年龄最小的是两名顺生成员,一个11岁,一个13岁。年龄更大的,一个是江西生员李伟,99岁,一个是广东生员张次叔,94岁,李炜第二年接着参与辛卯科会试,刚好年满百岁。道光6年(1826)丙戌科会试,广东三水举人陆云从,年104岁。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他仍是高龄秀才的更高纪录连结者,进学时整整100岁,103岁以举人进人京会试,清廷按例赐以国子监司业衔。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乡试,湖南长沙县监生余会来,也是104岁,但没有考中,钦赐举人。乾隆四年(1739),广州科举考场上(广东似颇多高龄考生),考官看到一位喊梁自适的考生后暗自食惊,此翁年届百岁,但耳聪目明,才情灵敏,很快就交了卷,番禺人梁自适50岁时才中秀才,到了100岁还上考场。乾隆皇帝闻报后,下旨要父母官对那位全国最老的科举考生“非分特别加恩”,后来又颁旨赞扬其“耄年勤学”,特赐举人以示嘉奖,赏银30两。

  字的祸与福

  清代科举测验中,乡会试因为试卷须誉录,考官改卷时一般不重视书法。但到了殿试就极为重视,文字迷糊不清还能够,如果冒犯了隐讳,违犯程式那就大大的不敬。那种风气是自道光以后才渐渐成型的。咸丰元年(1851),御史王茂荫曾奏请重文不重字,因礼部不附和而做罢。

  因为科举有了如斯规定,士子们为了一生荣辱,便不能不重视起书法来。于是,书法界中鼓起了馆阁体,并独擅一时。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轨制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庭已附和废除陈腔滥调文,改试策论,但专尚书法之风照旧。昔时状元山东王寿彭的馆阁体规矩大方,不只是其高中的原因之一,更是其得以参与会试的关键。光绪二十八年山东乡试时,主考官房师余际春看了王的卷子,毫无觉得,原拟不予选举。但有人向余建言说,王虽文章平平,其馆阁体却是朝廷殿试最为赏识,假设选举,取中举人,旁边就可预收了一个翰林高足。于是,余际春把王寿彭的卷子荐上。公然,王寿彭洪福齐天,连试连捷,最末高中状元。

  清朝最初一科---光绪三十年(1904)的甲辰科,仍然重视书法。广东高要人陈重远,乃是康有为的门生,少负才学,癸卯,甲辰连捷乡会试,得殿试计谋。其时清廷实行新政,仕子兴畅论处所自治诸事,弼翌纵横,不落陈套,字体也不独遵馆阁体。陈自个估量如果赶上了主张变化的读卷官,名列鼎甲有看;假设是保守大臣,则名列三甲之末。揭晓后公然居三甲后列。朝考时,他满认为会列为一等留馆做庶常,不意被抑置三等,授内阁中书。陈重远的遭遇是清朝科考倚重书法的成果。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陈重远后出处进士馆选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本身后来说,假使不妥中书而当知县,赴美留学是不成想象的。

  诸位不要认为书法各人若往参与科考即可以书法逐魁,马失前蹄,暗沟翻船之事也得见于史。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殿试,考生浙江人冯文蔚,书法景致,其美女簪花诗远近闻名,本身都在想我不妥第一谁当第一。哪知半路杀出两个程咬金,山东人曹鸿勋,山西人王赓荣大卷字时间坚切持重,其馆阁体远在冯氏之上,成果,那科的状元为曹,榜眼为王,冯只能位居三甲末席--探花!想到此老冯心有不服啊,实是时运不济,偏与食馒头食面的北方大汉同考,假设不碰着那北方两强,状元非他老冯莫属!

  科举测验本是朝廷的抡才大典,为国度选拔人才,填补仕宦步队。至清末几朝,沦为书法大赛,选出来的人中看不顶用。清朝本楚楚可危,现在连能盘旋周转的人都找不到了,不早亡也算是福分。不外那当官的假设字写得标致了,出来混也许还能别有收成。想当初江西副省长胡长青同志阿谁字就是标致,南昌陌头何处不见其"胡体”。当然了胡省长的字可不是白送的,明码标价,一字令媛,实是当官捞钱两不误,日子过的滋润。却不知时过不久,老胡同志因经济问题锒铛进狱,成果是大街上又刮起了铲字风。老胡同志在狱中不知有何感受。。。。

  姓名的喜与忧

  科举测验,不是一并地以才调取士,师生学统甚为重要,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无法意料和常人不知的因素,在此略举一二,应试者的姓名就是此中一点。

  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尔。据说,那次殿试,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初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往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登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海枯石烂),戴戴(代代)兰芬,实是大吉大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发作,清王朝已是“迫不得已花落往”了,何来海枯石烂代兰芬!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为辛丑年光绪三十(1901)万寿的恩科和壬寅年(1902)正科会试没有举行,筹办在那一年合并举行,同年还开了乡试。因为次年是慈禧的七十大寿,主持三试的官员都非常留意吉庆之兆。朝廷颠末挑选,派出头两批往云贵两广主持乡试的考官,李哲明 ,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永昶,钱能训,骆成骧,将此八人名字联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公然大吉大利。那八个考官实得感激父辈昔时给本身取名有先天之见。外放考官尚且如斯,登科的进士当然更不得草率。于是昔时殿试,便取一个名字中有"寿"字的状元,以示预祝慈禧寿诞,王寿彭录为状元,当然有因其写得一手好的馆阁体之故,但更因其名字念起来就象"万岁万岁千万岁"。于是便点了他做金殿传胪第一声。为此,王寿彭写了一首打油诗解嘲:“有人说我是偶尔,我说偶尔亦甚难。世上纵有偶尔事,岂能偶尔再偶尔。”

  王寿彭因名得福,但是因名得害的也不乏别人。某年,有个贡士喊王国钧。原来名字是获得不错的,国钧,国度之重任,可能用的就是白居易赐樊著做中的"卒使不仁者,不得重国钧"之意。昔时殿试,王国钧本首屈一指,无法慈禧念了他的的姓名后,说: “好难听啊,那三个字跟“亡国君”相像,太不吉利了。 ”因而王被仰置三甲,蹉跎末身。另有一人喊范喊璚,咸丰二年(1852)殿试卷取在前十名,咸丰帝因其姓名读音近于"万民穷",是不详之兆,只授以内阁中书。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汗青上最初一届殿试时,姓名的好坏照旧起了决定感化。其时八位阅卷大臣拟定的金榜排名单为:一甲一名墨汝珍,二名刘春霖,三名商衍鎏……及第的名单递到慈禧手中,她就起头皱眉头了。第一名墨汝珍,“墨”姓与广东籍贯,让她联想起了太天天堂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及革命党人孙中山等。加上她害死珍妃,对“珍”字也灵敏。再看第二名刘春霖,起首籍贯就好,“曲隶隶宁”,其时全国大乱,正该“肃宁”一下,名字也吉利,其时正值大旱,谁不盼着下点“春霖”?别的,刘春霖书法不错,曾受人之托为慈禧抄过《金刚经》。于是慈禧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墨汝珍只好屈居第二了。

  边幅的乐与悲

  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边幅。(按清代轨制,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 能够参与名为“大挑”的选官法式 ,也就是关于测验老也考不上的“困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仕进时机。)挑选的原则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目面貌方长;田,面目面貌方短;贯是头身子曲长;日,表达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曲。契合那前四个字就可选中。身,表达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挺拔;由,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第。挑选的时候,二十人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余八人就是落第者,俗称“八仙”。承担此事的王公大臣按例先挑出不取的人,挑起一个喊"起往",就是“八仙”落第的信号。

  陕西米脂人高照煦,赴挑之前自认为长得体高脸方,五官规矩,定是一等不差,亲朋也多对其大加期许(关中大汉,自古就是一副好身板)。恰巧的是,他参加被列进最末一班,该班仅余十三人,按例只能挑一等一人,他站在第十一位,王公大臣把他与第九位频频比力,再三权衡,成果给了他阁屈居第二。又有一年,山东有个举人也是个身躯魁伟的伟丈夫,竟然沦进八仙之例。此人义愤填膺,拦轿量问王公大臣: “大挑以什么为根据? ”熟知此事的大臣一听就晓得又是一位不平落第者,答复说: “我挑命也。”该举子无言以对。此公其实想不开,在如斯的社会情况中,当官的说你行你就行不可也得行,说你不可就不可行也不可,边幅挑选完满是靠碰大运凭考官的小我印象分来决定。搞什么拦轿量问,倒不如泰然处之。

  军机大臣阎敬铭,曾任户部尚书,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进士。中进士前,曾参与大挑,落进"八仙"之例。阎敬铭体貌属小字号, 身高又不满五尺(不到165厘米),两脸哪个都不像,而是像个枣核,眼一高一低,活描述其实鄙陋反常,脱脱一个村落老头。阎就挑时,刚跪下,某亲王既厉声饮到:“阎敬铭站起往!”挑都不消挑了。阎敬铭“出往”之后,没有此外出路,只得陆续报考下一科的会试。后来中了进士,胡林翼奏调阎总办东征粮台,疏中有“阎敬铭气貌不扬,而心雄万夫”一语,既针对大挑落第受辱履历而言的。

  阎敬铭以体貌鄙陋被摈于挑场,而另一个边幅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进选。金某五官规划极不合理,看者都发笑不敢无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起首挑选他为第一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 “不要骇怪,此人胆量可嘉! ”世人仍不解其意。该王阐明::“此人面目如斯,却勇于进进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到达那种地步,可见是块仕进的素材!”

  大挑选官,是给会试落榜的举人另一条仕途出路。身高,长相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并非颠末小我后天勤奋能到达的。小我的斗争,不管如何艰辛卓绝,也无法实现,不能不救助于天命。难怪那些听了"挑命"的答复,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0
回帖

[汗青漫笔]清朝科举妙闻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