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就是玫瑰——关于艾柯

1年前 (2022-11-30)阅读3回复1
kanwenda
kanwenda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551577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10315
  • 回复1
楼主

似乎没有需要介绍翁贝托·艾柯是谁,我的一个热爱文学与哲学的女性伴侣以至声称:每个自命文化人的书橱里都至少要放着那个成天咬着一截从不点燃的雪茄屁股的大胡子的一本书。女人常爱言过其实,事实人类的藏书楼根本上是由一群雄性动物所构建,雌性要想在那个据说是六角形的接近无限的球体建筑里获得更多的目光,只好嗓门高亢,剑走偏峰。但我感兴致的是:那位伴侣为何说“放着”,而不是“读过”?莫非说,现代意大利文化的标记性人物艾柯,也是另一个“筹算把石头复原成石头”的法国新小说家罗伯·格里耶?——后者曾不无自嘲:文学界都晓得我的名字,但却都不读我写的书。那似乎有点儿委屈被誉为“现代达·芬奇”的艾柯了。

  扳谈陆续深进,像刀子深进我的体内。

  艾柯的四部长篇:全球销量超越1600万册的艾柯的小说童贞做《玫瑰之名》、像极了数学物理学神学史学政治学甚至历法学的论文的《傅科摆》、对时间停止定名的有点像阐明类似海森堡测禁绝原理或者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昨日之岛》、前十页满是由他本身创造的语言创做而成在中世纪欧洲王室内穿行的《波多里诺》;几本漫笔:对我们从未想过的问题予以解答同时对我们已视为常识的问题之谜底停止量疑的《带着鲑鱼往游览》、提出榜样读者和榜样做概念的《悠游小说林》、由一些八卦调侃与政论责备文章构成的竟然也酝酿出一个自足的智力空间的《密涅瓦火柴盒》……

  我的那个伴侣实是一个名不虚传的艾柯迷,当我就《昨日之岛》谈到就小说那种形式而言,那本书中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就像是传授学者们在议论哲学学术问题,让读者敬畏,却难以让他们的心灵柔嫩,在必然水平上损害了小说美感的时候,她生气了,把手中的口红重重地戳在咖啡馆的橡木桌面,用无可置疑的口吻声称,我只配往阅读《读者》与《知音》,我的小说看是傲岸且陈旧的。

玫瑰就是玫瑰——关于艾柯

  “小说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传统,能否已经耗尽本身,沦为“被遗忘的存在”?在那个互联网时代,小说又能够是什么?宇宙期看冗杂,那是它对本身唯一的要求。它使当下比其他已颠末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湍急。而惟有小说,准确说,是艾柯的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才可能具有如许的纵深来阐明当下,而且付与哲学、科学、宗教、政治、法令等词语统一个文本舞台,让它们于此间互相逃逐,不竭繁育。”

  女人生气时实美,她们的嘴唇像盐。

  我没再吭声。她的发言显然激怒了橡木桌边的另一位男做家。他挥舞动手,手势似乎要劈断她秀长白晰的天鹅一样的脖颈。我垂头起头阅读她带来的《玫瑰之名》。已是深夜,万物沉沉睡往,包罗那位斜倚在吧台上的系着蝴蝶领结的侍应生。那间被黄色灯光覆盖着的小咖啡馆,似乎孤单地悬置在宇宙的尽头。

  我读过那本书,最早一次是在学生时代的被窝里,借助于一只手电筒,面前有一个发亮的光锥体。那时它的封面有一只几何外形的眼睛,曾经与我同桌的标致女生说是“鬼的眼睛”。我已经忘掉了本身那是第几次阅读它。为什么是《玫瑰之名》,而不是蔷薇、樱桃、狼,又或者痛快是石头的名字?

  玫瑰萎萎,其名犹存。艾柯说,“玫瑰之名”是中世纪用来表白词汇含有无限力量的措词。艾伯拉声称只要有‘玫瑰’那个名称,玫瑰即是存在的,即便没有人见过玫瑰,或者玫瑰从未曾存在过。”(《时代周刊》,1983年6月13日)

  名,万物之母。对事物的定名,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门。那是个困难的充满暴力的过程。或曰:惟有我们能收配的词语才付与物于存在。词语破裂处,无物存在。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有三枝玫瑰:一枝是画家笔下的,一枝是现实中的,一枝是做为概念的。只要最初一枝,不会因为现实中玫瑰的扑灭而消逝,是实正实在的存在。艾柯对“玫瑰之名”的阐释其泉源或能够逃溯至此处——把万事万物当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他要通过小说的台阶(准确说,是常识)迈进那伟大而神圣的“理念世界”,所以洸洋恣肆,无所不言;俶诡奇谲,无所不载。

  一个以14世纪北意大利的一所修道院中倡议的一路连环谋杀案,竟然就如许被他敷衍成一部“气焰澎湃、详尽严谨、高雅切确、灿艳多彩、自在怪诞”的,涉及神学、汗青学、政治学、立功学、文献学、法医学等数十门学科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高文——我必需认可,同样是符号学用做推理,与前几年热销的《达芬奇密码》比拟较,无论在宗教内涵、学术意蕴、政治维度上,仍是推理深度及神异性上,那部出自意大利符号学学术权势巨子之手的《玫瑰之名》都要超越前者都不行一点点,以至能够说它是后现代主义小说集群中不成或缺的范本。

  常识是那部将实在与虚构、意识与现实交错在一路的《玫瑰之名》中最重要的填充物。常识由理性浇涛,是埃及金字塔下的巨石,由它所建筑的文本不会随便垮塌。亚里士多德认为,由常识所定名的风火水土四种元素创造了我们那个世界;其次常识具有镜子一样的自我繁育性——艾柯先后在《昨日之岛》和《傅科摆》中都提到了一种能够通过随机抽取字词而构成对事物无限阐明的机器。但,或许有需要说的是:那种对常识狂热的沉沦是极其求助紧急的。第一,常识产生权利,权利不成制止地招致傲岸、成见、陈旧迂腐、不公允;第二,由常识所创造出来的手机、电脑、激光、核能发电、基因工程、生物克隆……那些改动了我们日常生活、栖身情况,甚至于思维体例的科学手艺,能否应该认可它们正威胁着人类的将来,已经成为全世界配合的话题;而常识所具有自我繁育性还隐躲着某种致命的哄骗,它让我们误认为世界永无末结日,人类将会不断、而且更好地活下往。

  “我们洗澡在常识的光中,精神振作,如吸食鸦片,浑不知那是X光”。也许那不是危言耸听。常识所营造的,很可能就是片子《黑客帝国》里阿谁浩荡的、以人类为能源的Matrix。日月星辰的斗转星移、山水草木的荣萎凋谢,饮食男女的生老病死,甚至于收配那一切的万有引力等等所谓的实理定律,都只是Matrix自我进化过程中的一段法式。

  卡尔维诺曾如许评判博尔赫斯: “我在博尔赫斯那里熟悉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必需认可它是一种少数人的倾向……一个以智力空间的形象和外形构成的世界,它栖居在一个由各类星宿构成的星座,那星座遵照一个严厉的图形。”

  如许的评判用于翁贝托·艾柯身上或许其实不过份,或如人所言,“他很遗憾,他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许多一流做家(如萨特等)都获得了那个奖项。然而不遗憾的是,他跟绝大大都一流做家(如卡夫卡、普鲁斯特、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一样,并没有获得一个二流做家云集的奖项,诺贝尔文学奖。”只是,为什么我在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同属于那种“凶杀—神异的专门常识—破案”形式的《我的名字喊红》中看到了“那个星座,不单单是一个严厉的图形,它仍是牛郎织女、愤怒的神祗、少女的眼泪”?

  人是理性的,趋利避害,所以精子战争;但,人也长短理性的。

  无私的基因其实不完全主宰着人类的全数意志。基因不会思惟。人类不是基因的东西,不是脱氧核糖核酸的仆众。也许我错了,但我仍是情愿如许理解,就像理解艾柯为什么要写那部《美的汗青》——“我们谈‘美’时,是为一件事物自己之故而享受之,非关我们能否拥有此一事物……标致的事物,假设是我们的,会使我们快乐,但即便属于别人,也仍然标致”;我仍是情愿如许相信,美与爱应该是通往天主的独一路子,两者皆不克不及被加减乘除。

   “唯一的实理,在于进修让我们从对实理的疯狂热情中解脱。”我默诵册页上的此语,把目光移开,把目光从僧侣、村落少女、羊皮卷、修道院、藏书楼、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等词语上缓缓地移开。我的手指没有乌黑,嘴唇也未发青。我还活着,固然并没有笑着。我的伴侣们已经停行争吵。男做家只手撑住下巴,视线投射在墙壁上的一副裸女图上。是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上的土著女人,肉体丰腴,色彩丰裕,有着单纯和率实的宗教感情、原始的诗意、远远的神异、难以言表的寓意。我的女性伴侣垂头在研究手指甲上的蔻丹,嘴唇像一个伤口,消瘦的影子被灯光剪切成一枝玫瑰,静静地粉饰着淡蓝色的墙面。或许,海德格尔是对的。第二枝玫瑰不外是物,第三枝玫瑰受熟悉的局限,也并不是是实正意义上的玫瑰,只要第一枝玫瑰,现实上将玫瑰、利用玫瑰的人、连同他的世界,浓缩在一幅画中,表现出玫瑰的天性。

  那世界是一枝逐步萎萎的玫瑰。

  把它献给你,艾柯。

  2009-12-6

0
回帖

玫瑰就是玫瑰——关于艾柯 相关回复(1)

静待繁花盛开
静待繁花盛开
沙发
艾柯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和人文关怀,展现了玫瑰般多元而迷人的艺术魅力。
42分钟前回复00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