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做。”墨熹云:“王者之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全国也。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
凡功業可見者曰迹。如《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周因东迁后天子王业式微,轨制难全,摘诗轨制天然废。所以《风》《雅》《颂》当仅行于东迁前。墨熹所谓“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恐怕也不确。《诗》的“序”和《周易》的“十翼”都是后儒为了适应大一统而巧加的。《黍离》明明属《风》,未必是“閔宗周”。正雅变雅也纷歧定一定产生于东迁前后。诗人不是机器,有本身喜怒哀乐,随缘“正”“变”。好比后来的盛唐也有怨刺诗,并不是仅限于安史之乱之后。
墨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强解王迹之“迹”为'丌':“《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迹'即'丌'之误”。“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许慎《说文解字》)那句變成採詩官缺失而詩亡。与《国语·周语上》载召公谏厉王提到的“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差别;与《晋语六》范文子说的也差别:“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也差别。考《周礼》中没设此官。然《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摘诗之官,王者所以看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食货志》曰:“孟春之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摘诗,献之巨匠,比其音律以献於天子。”《汉书》是传古代,没有详细年代,可能是上古情况。
虽说殊途同回,墨骏声仍是有投契取巧牵强附会之嫌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