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摘薇而食,“薇”指的什么?

4天前 (12-01 02:04)阅读1回复0
海上森林一只猫
海上森林一只猫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847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6945
  • 回复0
楼主

  花木君

  伯夷叔齐是古代中华仁人志士诚信礼让、忠于祖国、抱节守志、清正廉正的范例,历来被人称颂,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列为列传首位。

  《史记伯夷传记第一》中记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孤竹君的两个王子,孤竹君临末让第三子叔齐继位,然而古代都是嫡长子持续造,因而叔齐让位于长子伯夷,伯夷认为父命难违,便逃走了,叔齐则认为本身不该当继位,便也更随逃走,后来孤竹国便立中子(二儿子)为国君。

  伯夷叔齐传闻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治理英明,便往投靠,成果赶上周文王往世,周武王姬发讨伐殷纣王,二人便拦马劝阻,认为“父死不葬,以臣弑君”,不符合仁孝,周武王天然不听。后来周武王成立周朝后,二人以之为耻,不情愿做周朝臣民,隐居在首阳山(今甜肃渭源县,有异议),宣誓不食周粟,摘薇而食。

  然而,薇菜只能充饥,不克不及过活,二人饥饿将死,做歌咏叹:“登彼西山兮,摘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逸回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最初二人遂饿死于首阳山。

  关于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其意义若何,我们暂且放下,我们先来看“摘薇而食”,别的《诗经·小雅·摘薇》中也有“摘薇摘薇,薇亦做行”等等关于“薇”的记载,那么,“薇”是什么动物?

  关于薇的阐明,在《说文解字》中阐明:“菜也。似藿。从艸微聲。籀文薇。無非切。”,西汉《毛传》阐明:“藿犹苗也”,《广雅释草》:“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三国时吴国粹者陆玑阐明:“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做羹,亦可生食。”。宋代学者项安世阐明:“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谓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谓之豌豆顚顚。古之摘于山者、野生者也。”。

  从前人阐明来看,薇指的是野豌豆,也喊大巢菜,然而那两种动物在现代动物学上固然同科同属,却差别种,野豌豆就是野豌豆(学名:Vicia sepium),大巢菜也喊大野豌豆(Vicia gigantea Bge.),然而前人没有现在那么严谨,因而我们就以野豌豆为例介绍一下形态特征:

  野豌豆,为豆科野豌豆属多年生草本动物。高30-100厘米;茎叶根茎蒲伏,茎柔细斜升或攀附,具棱,疏被柔毛;偶数羽状复叶长7-12厘米,叶轴顶端卷须兴旺;托叶半戟形;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短总状花序,花2-4 (-6) 朵腋生;花萼钟状,花冠红色或近紫色至浅粉红色,稀白色;荚果宽长圆状,近菱形,成熟时亮黑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野豌豆散布在我国的西北、西南省份;大巢菜则散布更为普遍,除西北西南省份外,华北地域也有散布。野豌豆植株秀美,花色艳丽,而且茎叶细软,十分可口,从如今研究来看,富含营养,可做为野菜调剂饮食。然而,人需要多种营养,一种野菜是无法果腹的,因而伯夷叔齐二君子仅仅食用野豌豆,饿死首阳山难以制止。

  根据古籍记载,薇菜是野豌豆,原来就应该打住了。然而,因为现代有的人欠缺研究精神,不往查阅材料,往往看文生义,于是,有些人全面的认为“薇”即如今俗称的“薇菜”,也就是“紫萁”。而紫萁则和野豌豆差别科属,是完全差别的两种动物。

  紫萁(学名:Osmunda japonica Thunb.),又喊紫蕨、薇菜、水骨菜、高脚贯寡、紫萁贯寡等,是紫萁科紫萁属蕨类动物。植株高50-80厘米;根状茎短粗,或成短树干状而稍弯。叶簇生,竖立,柄长20-30厘米;叶片为三角广卵形;羽片3-5对;小羽片5-9对;叶脉两面明显,叶为纸量,胞子叶(能育叶)同营养叶等高,长1.5-2厘米,沿中肋两侧后背密生胞子囊;孢叶春夏间抽出,深棕色,成熟后萎死。

  紫萁次要散布在南方,秦岭以南的省份皆有散布,别的山东崂山也有部门散布,是南方常见的蕨类动物,也是很多农家经常食用的山野菜之一。紫萁刚伸出茎叶时,“卷曲状如儿拳,长则宽展如雉尾”,姿势斑斓,好像豆苗。紫萁的嫩茎是宝贵的山野菜,营养丰富,口味甜美,抉择茎色青紫肥润的紫萁嫩茎晒干,用来做肉羹,味道更佳。

  紫萁被称做薇菜来历不成考,然而古代却鲜有记载。依笔者揣测,可能是紫萁茎叶外形好像拳豆,附会古代“藿”的阐明,而且“紫薇”一词比力长远,况且相对野豌豆来说,紫萁味道更为鲜美,为了给前人掩饰,认为伯夷叔齐拒不食周粟,那么食用紫萁也是不错的,因而薇——藿、紫薇——紫萁——薇菜,紫萁就酿成了薇菜。那点是没有考虑古代典籍的阐明,再则是,再美的野菜最初伯夷叔齐还不是饥饿而逝吗?

  领会了薇菜是野豌豆,那对关于首阳山的考据有必然的搀扶帮助感化。如今时髦争夺名人和地名,只要汗青上可以拉上点关系的,或者可以和古代名人沾点边的,很多处所城市发扬到极致,如许能够招商引资,在本地建立人文景点,从而招揽旅客,因而四处都可见一些现代的“伪”景点,当然那是后话,与本文无关。

  从汗青记载和考古研究来看,孤竹国是现在河北和辽宁一代,伯夷叔齐二人从河北向西前去周文王的封地,也就是泾渭一带的镐京(今山西长安县),在劝阻无看的情状下,天然不情愿留在周朝的地盘上,也不情愿向东回返孤竹国,只能陆续向西或者向南亦或向北。

  而汗青上那三个标的目的的被称为首阳山的,有山西和顺县的阳区山、陕西岐山之西以及陇西(即今甜肃渭源县)首阳山,其他处所则不予考虑。别的本文的一个小证据,那就是薇菜只散布在西北和西南,华北和中原是没有的,因而山西首阳山之说予以剔除,只剩下陕西岐山之西和甜肃渭源。而从汗青遗迹和其他汗青记载来看,似乎甜肃渭源县的首阳山较为契合。

  当然,那只是笔者的简单揣度,并不是专业考据,有兴致的能够往专门切磋。那里想说的是,关于伯夷叔齐二人饿死不食周粟的意义安在?

  如今跟着自媒体的众多,一些哗寡取宠以及奇谈怪论此起彼伏,好比调侃伯夷叔齐的文章就有良多,认为二人是为了名而死,也有的量疑并不是饿死之类,那些言论忍不住让人伤悲,现在的风气是如斯的不胜!

  那些人,没有看到兄弟二人完全能够当国君,却照旧回绝,而且为了兄弟不难堪而出走孤竹国,光亮磊落,诚信礼让,兄友弟恭,堪称道德表率;没有看到二人拦马据理力争,不畏刀斧加身,勇气可嘉;没有看到二人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气节崇高;没有看到二人的行为鼓励了几文人志士,却只是用鄙陋的目光往调侃,漠视汗青布景往责备,岂不谬乎?!

  2018-9-26易花得木

  易花得木(yihuademu)(办事号)

  宜花得木(yihua-demu)(阅读号)

0
回帖

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摘薇而食,“薇”指的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