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商羊舞
张新华
立秋事后,鲁西南大地上照旧青绿遍野,生机勃勃。我们沿着黄河滩区的林荫巷子,走进了一个喊杏花岗的小村子。起初,各人不晓得是往看什么,待进了一个农家小院,才看到几个中老年妇女穿戴大红大绿的衣服等待在院子里,一个手提胡琴的老汉正在旁边盘弄着琴弦,一面红漆牛皮大鼓架在了屋门口。问他们那是要干啥,说是要演出商羊舞。
我问身边的一个白叟啥是商羊舞。那白叟因是商羊舞的传人,便津津有味地给我讲起来。本来,商羊舞是发源于菏泽市鄄城县境内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跳舞,次要传播于李进士堂镇和旧城镇一带,以李进士堂镇杏花岗村最为闻名。相传在很久以前,齐国有一种吉利鸟,喊商羊鸟,喜欢群居,能预知雨天的到来,被誉为“雨神”。每逢雨天到来之前,成群的商羊鸟便钻出树林,在林外游玩玩耍,并曲起一只脚,用单脚在地上蹦跳起舞,雨来了即飞走。天长日久,人们一见到商羊鸟钻出树林,便晓得天将下雨了,于是家家户户便挖沟开渠,疏通水路,为浇灌良田做筹办。而当久旱无雨时,人们就盼看商羊鸟赶紧呈现。后来,跟着汗青的变迁和情况的改变,商羊鸟日见其少,以致绝迹了。再逢干旱天,人们就带上面具,拿起响板,结上彩铃,聚集在庙前的空地上,模仿商羊鸟单足起舞,以示对天祈雨,如许就生了商羊舞。演绎下来,商羊舞便成为一种民间跳舞,人们不只在祈雨时跳,在风调雨顺时跳,在举行祭奠和庆典活动时也跳,千百年来不断根植于民间,成为我国乡土文化的瑰宝。
据考证,商羊舞产生于商周期间,成熟于春秋战国期间,宋明期间为昌盛期。关于它的来历及演变,有很多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辩证》:“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下行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儿童有屈起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励。今齐有之,其应至矣也。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雨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诸国,损害民人。惟齐有备不败。”东汉王充《论衡.变更》云:“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曲其一足起舞矣。”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篇,则对商羊舞有了跳舞的记载:“妇束短幅裙,屈一足,做商羊舞。”因为商羊舞与我国跳舞的构成与开展有着很深的渊源,涉及到古代的汗青、人文、天文及风俗民情,蕴含着古代庖动听民的精神崇奉和价值取向,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价值,遭到国表里学术界的存眷。又因其古老和原始,简易朴实,不尚华贵,具有深挚的乡土头土脑息和特殊的艺术传染力,为人民群寡喜闻乐见,所以便经久不衰,传播至今。1956年,经杏花岗村老艺人赵子琳的发掘整理,商羊舞被移上了文化舞台,载进了《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2008年被国务院列进第二批国度级非物量文化遗产名录。
说话之间,演出跳舞的妇女们到齐了,打鼓、敲锣、击钹的人也来了。很快,手提胡琴的老汉坐在门前的小凳上拉起了胡琴,打鼓的人站在鼓前扬起了鼓槌,手提锣、钹的人也敲响了手中的乐器,十来个中老年妇女打扮齐整,摆好队形,手拿响板,带着乡间人少有的自信和沉着,起头退场了。在鼓声和乐器的伴奏下,她们踩着鼓点,迈着碎步,伸腿蹬脚、蹲蹲起起、歪头歪脑、摇摇晃晃地走来,在缓缓行进中扭动着腰身,变更着队形和姿势,认真看往,还实像一群憨态可掬的商羊鸟在地上蹦跳起舞呢。她们的朴实和简单,她们的憨厚和热诚,把我的思路拉回到远古时代,让我想到了那些先民们劳动的艰苦、对天祈雨时的焦虑以及雨润大地、丰收在看的欣喜和欢乐。她们超卓的演出,不只让我们那群城里来的人看呆了眼,看走了神,连村里的那些妇女和孩子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一霎时变得雅雀无声了。
分开院子时,一位白叟从屋里捧出一摞子获奖证书让我们看。我打开几个看了看,才晓得她们演出的商羊舞不只获得过市级、省级大奖,还在央视播出过。怪不得那些妇女适才那么自信和沉着,本来她们都是场上的宿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