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做家叶广岺的一部长篇小说《青木川》,让青木川那座百年小镇有了名气。
青木川古镇位于陕西省宁强县西南端,与四川、甜肃交界,素有“一脚踏三省”之称。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魏辅堂宅院和866米长的回龙场老街,遗留有清末民初古建筑20余处,古街上近百户人家的房子大都是四合院,二进二出的两层构造,见证了青木川的灿烂。
“5·12”地震时,全镇损毁房屋1563间,2629间房屋严峻受损,近百年的老建筑摇摇欲坠。
为了挽救青木川,天津出资2000万元,给了青木川重生的期看。
倾圮房改建天台
农家乐迎重生活
青木川从往年11月起头重建,现在,除了一些尚未修复的墙面裂痕,老街的古建筑几乎看不出地震的踪迹了。
地震发作前,每个周末,青木川城市有大量旅客,几乎所有客栈城市住满。
王少亭的家是一座清末期间的老建筑,本来是青木川四各人之一的“翟家”老宅。地震时,她家的两间房屋全数倾圮,王少亭很有思维,把倾圮的房屋改成天台,种上花花草草,养了一池的鱼,金溪河从天台下缓缓流过。
“比及镇里修复好了,必然是个旅游胜地,我开个农家乐,客人们能够坐在天台上看看金溪河,看看远处的高山,对面还有天津援建修起的看景台。”
地震后走出深山
建好新房再打工
因为地震,54岁的高凤英从山里走了出来。她的家本来在距青木川30多里的深山里,欠亨电,欠亨路。
地震时,三间土房全塌了,泉水遭到污染,一家人只能租住在青木川的“洋房子”里,“洋房子”也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魏辅堂修建的老建筑,西式风气,和四周古朴的老宅院比拟,具有别样的风气。
现在的“洋房子”被一个商人买下,又以很廉价的价格租给了无家可回的受灾群寡。
高凤英的新家就盖在“洋房子”旁边,除了2万元援建款,老两口贷款几万元钱,利钱也不高。
高凤英说,等房子盖好了,老伴就往外面打工,“历来没走出过大山,要不是地震,可能那辈子就呆在山上了。到外面看看,固然不随便,但也许能好起来。”
高凤英家所有的工具都在地震中被砸坏了,就等着老伴到外面挣到钱,一点一点添置新家具了。
“5·12”地震,陕西省宁强县燕子砭镇木槽沟村受灾严峻,全村166户苍生的房屋全数受损,天津对口援建陕西宁强、略阳,为木槽沟村的村民盖了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总共166套新砖房。
本来在大山里,没有电,欠亨路,住的是土坯房,如今新安设房挨着公路,屋里有客厅,有厨房和茅厕,老苍生再也不消为孩子翻山越岭上学忧愁了。来自天津的援建组是由天津市东丽区区长带队,为表达感恩之情,木槽沟村的苍生们就把村子改名为“东丽村”。
移出宁强深山
“东丽村”感恩的心
背着一百多斤的铁床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55岁的李文德有些支持不住了,脊背越来越弯,气喘得凶猛。旁边30岁的儿子同样背着铁床,同样气喘吁吁。
那两张铁床是父子俩独一的财富了,“5·12”地震中,李文德家的三间土房全数垮塌,只从废墟里移出了两张床。
走过第三个山头,山下,一片白色的砖房呈现在面前,一盏盏红灯笼挂在砖房外,很是红火。
那一片砖房将是李文德的新家。“那辈子还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太好了。”李大爷催着儿子陆续赶路。
?br 李树山的家正处在断裂滑坡带上,地震后,他们被安设到较平整的一处山包上,整整住了三个月。“我那时候天天忧愁,拿什么从头盖房子?”
地震后,李树山从山上捡来木头,搭成了一间暂时房,里面放上帐篷,夫妻俩就住在帐篷里庇护生活。
山上166户苍生几乎都履历过盖房子的艰苦,比来的山头也间隔山下有一个多小时旅程,“光沙子、水泥就得来往返回背十几次,太累了。”
传闻天津为村子盖好了安设点,刚开工没多久,李树山就跑到工地往看,还向施工人员探听了新安设点的样子。
“山上没有电,老苍生一辈子住在山里,几乎与世隔断。”坐着挈拉机一路上山,木槽沟村的丁书记神气严厉。
爷爷在山上放牛、养猪,奶奶在山下陪孩子上学,父母出往打工……那是木槽沟村山上的老苍生普及的生活形式。家里的生活用品没了,白叟们要走几个小时山路下山,再坐上一小段火车,才气到比来的集市上买点工具,再历尽周折地返回山上。
周大爷往年岁尾买的小猪崽已经长到300斤摆布了,往年过年,儿子打工回来,喊上七八个弟兄,一路把猪抬下山往。七八个大小伙子抬猪下山,要走四五个钟头。
周大爷给记者算了笔账,生猪的价格大约三四元一斤,因为交通不便利,收猪的人要多花些路费,所以每斤少给5角钱,人家帮着抬猪,起码也要给每人买盒烟,每盒烟四五元钱,再食顿饭,买几瓶酒。一头猪养到大也就400斤摆布,卖猪的1000元摆布是周大爷全年的收进,只能省着花。
“好在移到山下就不消再找人运猪了,也能够多卖点钱。”周大爷说,他已经给儿子打了个德律风,找好了辅佐,过几天就把猪运下往,比及了山下,周大爷就能够再多买一头小猪崽,养大了能够多卖点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