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子与邓小平同志故宅相隔1公里,旧时是一所私塾,邓小平承受启蒙教育就在那所私塾。据《邓氏分谱》载,清乾隆年间,邓小平先祖邓时敏辞职归里后,人住乡居。后来,人们把邓时敏起居的处所称之为“翰林院子”。邓时敏仙逝后,邓氏族人公议把翰林院子辟为学馆,希望为邓家培育出几个鹤立鸡群的人物光宗耀祖,于是办起了姚坪里(今牌楼村)第一所私塾。
翰林院子坐西朝东,穿斗式木构造建筑,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是一个大而气派的四合院。整个院子共有大斗室屋36间,由朝门、戏楼、厅堂和配房构成,占地2219平方米,建筑面积1671平方米。建筑物中的檐板、雕花雀替、垂瓜柱、托峰、窗花、门饰等非常精巧。
柱础类型繁多,雕琢颇具特色。正房对面为气派的朝门,朝门两侧各为三开间房屋。朝门外正中悬挂着出名书法家雕塑家钱绍武书写的“翰林院子”金匾,朝门口一对大狮子蹲立两侧,其规模和规划充实表现了翰林院子昔时仆人的身份。邓小平5岁人翰林院子启蒙读书,学名邓先圣。
私塾教师邓俊德认为“先圣”对孔夫子不恭,便改邓先圣为邓希贤,言下之意是希望他成为一个贤能之人。邓希贤那个名字不断用了很久,曲到革命年代,才改名叫邓小平。邓小平在翰林院子只读了两年私塾。他反响灵敏,记忆过人,且乐于助人,留下了许多动听的故事。后转人北山小学承受新式教育。
2002年12月,翰林院子被四川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庇护单元。
0